最近查資料的時候,看到不少關(guān)于與靈澈上人的詩,尤其以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為最。
坐落在竹林之中的寺院,傍晚的時候傳來杳杳的鐘聲,寧靜悠遠。靈澈上人帶著斗笠,在青山中漸行漸遠。一代高僧的形象躍然于紙上。
作為能與眾詩人,名人往來贈詩的靈澈上人是何許人呢?靈澈上人又有什么佳作呢?帶著這樣的疑問,一起走進今天的分享吧,關(guān)于靈澈上人的一些生平過往和詩詞佳作。
靈澈(746~816),本姓湯氏,字源澄,越州會稽(今紹興)人。云門寺律僧,駐錫衡岳寺。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與劉禹錫、劉長卿、呂溫交往甚密,互有詩相贈,享譽當(dāng)時詩壇。
靈澈上人自小出家,性聰慧,敏好學(xué)。早年向詩人嚴維學(xué)習(xí)寫詩,游歷山川,結(jié)交詩僧皎然。
在皎然的舉薦下,靈澈上人來到長安,與包佶、李紓、劉長卿、柳宗元、劉禹錫、權(quán)德輿、呂溫等名士結(jié)識,唱和酬別,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后在僧徒的誣陷下獲罪,憲宗元和初年遇赦,輾轉(zhuǎn)居住湖州。
靈澈上人早年漂泊,晚年才安定下來,心懷感慰,吟詩寄情。著有詩集十卷,酬唱集(大歷至元和中人)十卷,(均《新唐書藝文志》)并傳于世。
01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年老心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02
《歸湖南作》
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借路行。
如今還向山邊去,只有湖水無行路。
03
《西林寄楊公》
日日愛山歸已遲,閑閑空度少年時。
余身定寄林中老,心與長松片石期。
04
《道邊古墳》
松樹有死枝,冢上唯莓苔。
石門無人入,古木花不開。
05
《初到汀州》
初放到滄洲,前心詎解愁。
舊交容不拜,臨老學(xué)梳頭。
禪室白云去,故山明月秋。
幾年猶在此,北戶水南流。
06
《簡寂觀》
古松古柏巖壁間,猿攀鶴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時見山翁來取雪。
07
《送婆羅門》
雪嶺金河獨向東,吳山楚澤意無窮。
如今白首鄉(xiāng)心盡,萬里歸程在夢中。
08
《雪浪齋日記》
海月生殘夜,江春入暮年。
窗風(fēng)枯硯水,山雨慢琴弦。
09
《聞李處士亡》
時時聞?wù)f故人死,日日自悲隨老身。
白發(fā)不生應(yīng)不得,青山長在屬何人。
10
《答徐廣叔四問》
童子出家無第行,隨師乞食遣稱名。
長沙豈敢論年幾,絳老惟知甲子生。
寫的時候忍不住跟之前的白玉蟾和皎然兩位禪師進行一個對比,詩詞方面,白玉蟾不愧是道宗第一文筆,確實在詩詞方面寫作更佳。
對于詩文,靈澈上人也算是筆耕不綴,時常以文會友,在詩人好友中也算是頗有才名。戴叔倫《與友人過山寺》云:“談詩訪靈澈,入社愧陶公”。
皎然又有《答權(quán)從事德輿書》云:“靈澈上人,足下素識。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齊梁以來,詩僧未見其偶?!?/strong>
權(quán)德輿也有《送靈澈上人回歸沃洲序》云“吳興長老晝公,掇六義之清英,首冠方外。入其室者,有沃州靈澈上人。上人心冥空無,而跡寄文字,故語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諸生思慮,終不可至。其變也,如風(fēng)松相韻,冰玉相扣,層峰千仞,下有金碧,聳鄙夫之目,初不敢視。三伏則淡然天和,晦于其中,故睹其容、覽其詞者,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strong>
可見唐時名士詩人也是十分欣賞靈澈上人的。只可惜時至今日,著作凋零,遺詩不多,以僅存的作品來看,個人覺得靈澈上人對比與眾多詩文大家,文采方面有些黯淡。但詩意頗見佛學(xué)心境,闊達通透。
余才疏學(xué)淺,僅憑好奇心搜集上人文集。品讀詩詞,見仁見智,不知各位詩友有何見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