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有詩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意在感慨人才需要人的賞識才能實現(xiàn)他的人生價值。提到我國歷史上的伯樂,歐陽修最為有名,被后人稱作“千古伯樂”。
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歐陽修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來自宋朝,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余的五人全部是由他發(fā)現(xiàn)的人才,他也幫助了這些人才成功入仕。
(一)親自向皇帝推薦蘇洵,定蘇軾為科舉頭名
嘉祐二年,已經(jīng)50歲高齡的歐陽修做了禮部貢舉的主考官,從此開啟了他為朝廷舉薦賢才的道路。三蘇之中,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洵多年來屢次應試,卻屢次名落孫山。歐陽修偶然之間讀過蘇洵的作品之后,覺得蘇洵還是比較有能力的,于是就向皇帝舉薦了蘇洵,這樣蘇洵才越過了科舉環(huán)節(jié),直接成為了一名朝廷官員。
而蘇軾和蘇轍都是在科舉考試的過程中被身為考官的歐陽修所看重,最終成功中舉的。其中蘇軾的中舉過程更加傳奇,因為蘇軾在初試時的文章過于驚艷,被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弟子所寫,所以為了避嫌,刻意讓蘇軾獲得了第二的排名。但來到復試,蘇軾的文章再次征服了歐陽修,初試時的誤解也煙消云散,最終蘇軾被歐陽修定為科舉頭名。
(二))悉心教導弟子曾鞏,助其科舉得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則是歐陽修名正言順的關門弟子,他可能在應試心態(tài)上出現(xiàn)了較大問題,結(jié)果與蘇洵一樣,屢次科舉落榜。
后來歐陽修為了鼓勵弟子曾鞏,特意創(chuàng)作了《送曾鞏秀才序》一文,給予了曾鞏莫大的鼓勵。最終曾鞏也在師父的教導下竭盡全力,終于考中了進士,證明了自己。
(三))拒絕因私廢公,大力舉薦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政治上的許多想法是十分大膽的,朝廷中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自然是接受不了,其中也包括歐陽修。王安石入仕之后,歐陽修經(jīng)常因為政見不合與王安石發(fā)生爭吵,二人的關系也非常緊張。
但是歐陽修深知不能因私廢公的道理,他知道王安石是一個非常賢能的人,所以在皇帝面前并沒有違心的說王安石壞話,而是大力的向皇帝推薦王安石。正是因為歐陽修在舉薦賢能方面的不拘一格,才有了后來驚天動地的王安石變法。
公元1072年,65歲高齡的歐陽修在家中安然離世,獲賜謚號“文忠”,文忠二字也是對他一生的最佳評價。他年輕時專心于學業(yè),在學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為官之后盡忠報國,在關鍵的崗位上,為國家推舉了大量的賢才,讓之后的大宋王朝人才輩出,“千古伯樂”的稱號實至名歸,他為官的清正廉明也為后世做出了榜樣,值得后人學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