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樂器中,琴與瑟天生一對。
行云流水間,琴瑟合鳴,往往帶給人們一種世外桃源的愜意,而令人向往……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說明琴瑟還是古人宴請賓客的一種方式。
琴聲優(yōu)揚(yáng),古人便以琴贊之:高山流水遇知音。
“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
瑟曾在古人心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國最早的彈弦樂器中,就有這個(gè)樂器。
先秦時(shí)代,人們更以鼓瑟為雅,盛行一時(shí)。到了漢代仍然廣泛流行,再歷經(jīng)南北朝、唐朝時(shí)期的伴奏外,瑟逐漸淡出,世人漸少使用。
但您是否知道,最早的瑟曾是50弦,并非現(xiàn)在的23-25弦。這其中有一個(gè)與圣人有關(guān)的典故。
相傳,瑟的改弦更張與圣人伏羲有關(guān)。“源易緣”注意到,除圣人伏羲外,還有其他兩個(gè)傳說。
據(jù)說,伏羲登天梯前,親手制作了“瑟”,交給了素女,由素女為他送別。
誰曾想,聽到素女奏樂的聲音,伏羲聯(lián)想起人間哪些悲苦的人,慈悲心大發(fā)。
于是,伏羲圣人放棄登天的機(jī)會,返回地上,舉起瑟,用力一摔,瑟就裂成了兩半。
原來50弦的瑟,從此就變成了25弦。
《漢書·郊祀志》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典故中的“太帝”是誰?其中之一說法,是指黃帝的孫子,少昊的兒子。
傳說,太帝出生不凡,有著天然的神異之處,可以說出自己的名字。
據(jù)說,太帝30歲時(shí),代替顓頊為帝,政通人和,在位70年。
太帝聽到素女的彈瑟太凄涼悲痛不止,就令改瑟為25弦。
也有說法稱,太帝(泰帝)指的就是上古的三皇中的伏羲;即太昊伏羲氏。
《史記-封禪書》也記載了制作瑟的一個(gè)出處。
西漢李延年是位音樂家,原本因觸犯法律,受到腐刑懲罰,卻因懂音樂獲釋,受到漢武帝的寵幸。
李延年后來被封為“協(xié)律都尉”,負(fù)責(zé)管理皇宮的樂器。他為漢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樂舞。
元鼎六年,李延年因“好音”被召見,武帝很贊賞,下交公卿討論,說:“民間祭祀尚且有鼓舞音樂,現(xiàn)在郊祀?yún)s沒有樂章,難道這樣合適嗎?”
公卿們說:“古時(shí)祭祀天地都有樂章,這樣才能以禮祭祀神靈?!?/p>
聽了泰帝破瑟的故事后,為了慶賀討伐南越的勝利祭禮,漢武帝遂禱告祭祀“泰一”、“后土”神,開始用樂舞,又增招歌童。
漢朝,制作二十五弦的瑟及箜篌瑟,就是從此開始興起的。
每個(gè)事物的興起,都有從興盛到衰敗的一個(gè)階段過程。不同的時(shí)代,人們喜歡的也各有不同。
這就猶如,當(dāng)今的人們酒足飯飽之余,愛去KTV唱歌,會去跳一些廣場舞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琴和瑟曾為文人墨客賦予了靈魂和傳奇??上В瑵h唐之后,從此,不再流行。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