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找個談戀愛的人,首先需要三觀相合。到底合些什么?其實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按著三觀這個詞的最初來源,當然是我們這代人耳熟能詳?shù)摹笆澜缬^、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解決“世界是什么,怎樣運行”這個問題;人生觀解決“自己想要怎樣活”的問題;價值觀解決“怎樣判定好壞、合理與否,事物應該怎樣”的問題。如果推而廣之,那就沒邊了,不但政治光譜、方法論可以涉及,還包括什么是非觀、科學觀、文化觀、戀愛觀,甚至生活方式、興趣愛好。但就我個人的感知來說,其實大眾口中的三觀,主要還是人生觀價值觀。
按著大眾通常理解的三觀,三觀合不合,真的很難確定嗎?即使換作其他關系,比如朋友、同學、同事、客戶、公眾人物等,其實我們一般都相信自己能做到在不太長的時間內(nèi)確定自己和對方的三觀是否相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定三觀合不合是很容易做到的。
除非是菜鳥(初戀)、小白、閃婚、一見鐘情被激素沖昏了頭腦,否則,戀愛雙方不會蠢到無視三觀不合而走到一起。比如一方很節(jié)儉一方很奢華;一方很靈魂一方很物質(zhì);一方很坦誠一方很油滑;一方樂善好施一方鉆營揩油……這樣的匹配基本上是快速散伙的節(jié)奏。這不是互補,而是不兼容。
但即使大家都是“老司機”,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閱歷,快速辨識了上述三觀的匹配度,篩選出了合適選項,卻依然不能保證在將來可以不分手,即使是在排除掉人品問題的情況下。
一定是還有其他重要的因素需要匹配。
按著從“形”到“形而上”的順序。
首先,是身體層面。雖然本文從三觀引出,但身體層面卻不得不提。
無性之戀,若非客觀條件(空間、年齡等)約束,就是該看醫(yī)生了。戀愛,是必然伴隨著性喚起的能力的,哪怕非異性戀。而性的相合融洽,所提供的滿足感,又是愛情的重要滋養(yǎng),有時候,甚至可以彌補其他方面的缺失,而讓親密關系得以持續(xù)。
身體的相合,也包括一些愛撫、親吻這類親昵舉動,的融洽程度;以及對對方膚質(zhì)、膚色、體味、相貌等的接受程度。最終表現(xiàn)為日常生活中身體親昵的頻率。但其實,性是核心,因為如果其他的差異不影響到性沖動的激發(fā),那也證明了其他的差異的微不足道。
性的相合,包括:在性生活中,是否尊重對方的意愿;探索身體,是否積極;時長、頻率、場合、體位、各種嘗試,是否有相近的需求;高潮是否隨心所欲,等等。經(jīng)營性生活,是經(jīng)營家庭,在意愿和能力上的縮影。
身體的反應,不完全被理性的意識所控制。內(nèi)心的排斥,往往最先通過身體的反應來體現(xiàn)。誠如,《歡樂頌》中安迪對魏渭的身體的排斥。而兩性親密關系的崩壞,幾乎都能夠追溯到身體的疏遠——如果這種崩壞是慢性的,那么身體的疏遠往往是首發(fā)癥狀。而在疏遠的過程中,誰是疏離、拒絕的一方,往往則揭示了:誰最先對關系進行了質(zhì)疑和不信任、誰最先放棄了關系的建設、誰最先消耗了感情。
身體是一面誠實的鏡子——尤其是女性的身體。因為女性往往是“性”“欲”合一,甚至“性”先于“欲”。男性有可能有假象,因為男性往往“欲”先于“性”,他們更容易做到:單純出于“欲”而主動進行身體接觸。但是如果是沒有新鮮感的對方身體,男性的自身的身體反應,也會更加誠實一些。
然后是,在事務層面,也有匹配問題。經(jīng)常被舉的例子有牙膏命題(先從尾巴開始擠還是隨便擠)。因為類似的日常瑣事不可調(diào)和而分手的,也相當一批。這只是一個例子。常言道:要想判斷合不合,就一起來一場長途旅行吧。旅行檢驗法,其實檢驗的,也是事務層面的匹配度。因為旅行過程中有很多大事小事,計劃中的事計劃外的事,而且基本上事情總是在變化,既有內(nèi)部協(xié)調(diào)也有對外“公關”。這種快速變化又難以掌控的情境,可以充分暴露個體的本能反應,而不是像上下班那樣可以用習慣來處置,也不像約會那樣可以用演習和隱藏來規(guī)避。
事務層面暴露的個體差異,本質(zhì)上是行為模式、思維模式、興趣愛好、習慣、能力、性格、教養(yǎng)。比如有人追求盡力而為,有人差不多就行;有人喜歡按部就班,有人喜歡率性而為;有人喜歡確定性,跟著前人的攻略走,有人喜歡不走尋常路;有人喜歡走遍看遍吃遍,有人喜歡溜達吹風曬太陽;有人喜歡領頭,有人喜歡跟隨;有人喜歡未知,有人回避未知;有人不憚公眾下秀恩愛,有人喜歡羞答答關燈再來;有人隨手垃圾,有人隨身裝袋;有人事先商量,有人任性自我……所謂的試婚,其實主要也是試這個。為何有些人做朋友可以,談戀愛不行?做朋友可以,往往三觀不是問題。談戀愛就意味著親密關系升級到共同生活的地步,就面臨事務層面匹配度的挑戰(zhàn)。
在事務層面之上的,是價值層面,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例子,這本質(zhì)上屬于三觀中的價值觀,大眾眼中評價“人好人壞”的標準,所謂“女要賢惠男要靠譜”的層次。但價值觀相同時,世界觀和人生觀大體上也差不了太多,尤其是人生觀。大家都很熟,就不贅述了。
這種基于大概率事件的歸納,往往提高了快速判定的效率,但卻誤導了相當多人。最終會導致“明明兩個人都很好,符合賢惠靠譜的標準,但為何還是會分手”的狀態(tài)?;卮疬@個問題就需要全面看待相合問題,正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在價值層面之上的,是文化/心理層面。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的概念,心理通常是一個個體概念。但我在這里想說的,是某個個體給自己設定或愿接受的社群規(guī)范。
舉幾個例子。比如說“忠”這個概念,有人就是覺得愛情要忠,是要通過減少甚至杜絕非伴侶的異性接觸機會來實現(xiàn),比如刪異性通訊錄之類。有些人是自己杜絕自己一邊,覺得多說多見異性就是對不起對方,婚前打一通電話算是對異性朋友的臨終告別。有些人是要求對方杜絕,覺得對方如果不配合就是有異心,每天檢查社交軟件通話記錄。這是一種忠貞觀。有些人覺得心靈出軌就是出軌。這也是一種忠貞觀。我的忠貞觀覺得忠貞不是事兒,誠實才是個事兒。情愛是一種烈度極高的親密關系。如果愛是濃烈的,專一不過是順其自然的結(jié)果,經(jīng)營的重點應該放在維持愛的濃度上。由隔絕措施所造就的專一,本身不會產(chǎn)生愛,往往還會傷害愛。一個自信獨立內(nèi)心強大的人,不會懷疑自己對伴侶的魅力,他/她們會珍惜自己的魅力。忠貞觀往往和三觀與性格都有關。一個價值觀看重金錢、地位、皮囊、他人評價的人,她/他的自信也就只能依賴于這些,這些東西要么是身外的,要么是先天的,比來比去,總有被比下去的機會,她/他對自己這個人的靈魂本身,是沒有信心的。另外,性格自卑的人,往往也是對忠貞依賴隔絕措施的人。
再比如說,有些人碰到問題(此處指兩人間的矛盾、口角),覺得談透最重要,不惜爭吵也要把事情談清楚,否則人都不舒服了。但有些人覺得:我不說,聽你講,等你把氣撒完,這是我的涵養(yǎng),也是對雙方感情的呵護。甚至進一步的,有些人會回避話鋒,從你眼中消失一會兒。這其實背后也是兩種文化心理——前者是直接,后者是迂回含蓄;換個角度來區(qū)分的話,前者重事實(態(tài)度火爆一點失態(tài)一點都不如把道理說清楚重要),后者重態(tài)度。我覺得,這區(qū)別的原因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原生家庭帶來的,抑或是遺傳的個性。另一種是后天的,戀愛經(jīng)歷帶來的。比如如果有人不幸之前碰到的伴侶就是胡攪蠻纏或者喜歡抬杠、詭辯的,她/他就會建立一種條件反射,內(nèi)心就反感爭吵。但總體上,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最大。我的態(tài)度是,如果真的不幸碰到抬杠詭辯胡攪蠻纏的伴侶,那是對方有“病”,得治;但是假如雙方都是情商合格、可以理喻的人,那么,回避爭吵是極大削弱傾訴的一方的存在感的,而且會有惡性循環(huán)。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消氣了以后再談,也能解決。我再設立兩條邊界——原則性的大事,從長計議,不用爭,慢慢說,用幾天幾周幾個月來溝通;爭吵必須是非暴力,包括不能動手,不能冷戰(zhàn),不能打砸東西,不能人身攻擊。
再比如說大男子主義/女權主義,這個概念。有些人覺得男人說了算就是大男子主義,這樣的人自然會把女人說了算的妻管嚴妻子稱為女權主義。我說:實際上,女權主義是相對于男權社會的背景來說的。如果去掉背景,那么應該叫平權主義。關鍵在于改變女性物化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女性不是生殖機器,不是保育機器,不是家務機器,也不應為取悅男人或取悅兄弟或取悅社會而生,她們應該取悅的是自己。家庭內(nèi)部分工(可不要當成僅僅是家務分工),性別分工應該讓位于能力分工。比如,女人生育,不是因為女人的存在就是為了生育,而是因為男人生不了,但凡有一天男人能生,那雙方一定要協(xié)商解決。這是能力導向的思維。比如,女人不是天生要主內(nèi)的,如果女人社會活動經(jīng)驗更豐富能力更強人脈資源更廣,那男主內(nèi)女主外有何不可?銀行卡誰來管?誰財商高誰來管嘍,大不了各管各。女人干嘛學歷工資不能比男人高?
再比如,關于愛本身。有些人不能區(qū)分愛的是對方的人(他/她的所思所想),還是愛的是對方的條件(財富地位外貌等),抑或愛的是對方對自己的好。后兩者本身是人之常情,并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是否有必要區(qū)分,并只把真愛視為戀愛維系的前提?有些人是覺得要區(qū)分的。尤其是愛的是對方對自己的好,是一種感動,是一種過意不去,這種情緒能促進愛,但本身并不是愛。如果一方愛另一方,對方卻只是因為感動而回應,這樣的關系是有隱患的。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有時候歉疚也會成為在乎對方的起因,這時候愛會和歉疚混在一起迷人眼,后果和感動的例子一樣。
再比如,有些人,覺得相愛相處,互補是最重要的,相信結(jié)構之穩(wěn)定在于互補,雖然對于互補的側(cè)重有所不同,但相當部分看重互補的人,會去追求一強一弱的結(jié)構,比如有主見配沒主見,強勢配弱勢,高能配低能,有錢配有貌,急性子配慢性子,粗心配細心,高智商配高情商,諸如此類。尤其是能力上的互補,往往一方獲得優(yōu)越感和掌控力,一方獲得實惠和省心。而另有些人,會覺得棋逢對手更好。我對自我優(yōu)越感不在乎,屬于被打壓著長大的人,喜歡的是棋逢對手的感覺。但我覺得:從戀愛和婚姻的結(jié)構穩(wěn)定角度來看的話,并不取決于表面上的“互補”還是“相當”;而是,“補”的是哪些,“同”的又是哪些。如果互補的內(nèi)容是會隨著歲月而改變的,比如財富、容貌、能力、見識,追求互補就不能帶來穩(wěn)定。同樣,如果棋逢對手是指這些的相當,那么追求門當戶對同樣換不來未來的長遠穩(wěn)定。無論是選擇互補還是選擇相當,比較的對象越是永恒的,未來就越穩(wěn)定。比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本性”,這才是無論選擇互補還是選擇相當,所應該比較的對象。這方面如果有雙向差異,但對方的優(yōu)勢對自己都有意義,且對方的優(yōu)勢是終生穩(wěn)定而自己又無法學習模仿的,兩人相互都是這種感覺,那才是真正能穩(wěn)定的互補關系,是一種帶來正面影響的永恒差異。
再比如關于戀愛的次數(shù)。有些人覺得處男處女是好的,有些人覺得有經(jīng)歷的才是好的。我覺得:戀愛/婚姻是成長的途徑,是校外之校。處女猶如文盲,有多次經(jīng)歷猶如考了多次級,如果是HR招人,肯定要后者不要前者。至于多少次合適,這個因人而異。有些人學得慢,一次考一門,只能靠多考幾次;有些人學得快,一次考十門,頂人家十次。這個沒有定數(shù)。
再比如,關于婚姻。有些人覺得愛情是愛情,婚姻是過日子,在“度”上,婚姻是可以完全無愛的。但有些人覺得結(jié)婚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有沒有愛。然后,在后一類中,有些人覺得結(jié)婚和維持婚姻是兩碼事,結(jié)婚是要有愛,但維持婚姻卻靠別的(諸如生活的慣性、養(yǎng)育的任務、對對方的責任、對孤老的恐懼、完美主義、自尊、輿論的壓力)。我是后一類中認為維持婚姻也是需要有愛的:愛可以淡一點,親情可以萌生,但愛的稀薄是有底線的——至少仍能吸引對方相互親近,對對方靈魂的在乎,這種親密關系的濃度不能低于友情。而如果靠的既非愛情又非親情,而是靠一些與親密無關的心外之物,這樣的婚姻猶如監(jiān)獄。
再比如,在核心家庭的三角結(jié)構(夫妻、母子/女、父子/女)中,有些人把與子女的關系放在最看重最優(yōu)先的位置,有些人把與伴侶的關系放在最看重最優(yōu)先的位置。這種優(yōu)先級的差異,本質(zhì)上也是文化心理。并且極大得塑造了一個家庭的基本相處方式,并影響下一代或下一任。把與子女的關系放在最看重最優(yōu)先的位置的人,“自我”在內(nèi)心中的份量較輕,會不惜以照顧或牽掛子女的時間精力,去侵占夫妻二人生活的時間精力。缺乏自己的生活,并形成習慣,當子女青春期或成年以后,就會感受到來自父母一輩的強大的干涉,人為造成雙方關系的緊張和不幸福(包括婆媳矛盾),或者使子女淪為人格缺乏獨立性的巨嬰。這種文化心理在中國比較普遍。我是贊同西方的推崇自我的文化心理的。在這種心理下,通常都會把伴侶視為最看重最優(yōu)先,除非沒有愛了!假定愛情是存在的,伴侶才是那個可以走進自己內(nèi)心的人,給自己精神支持的人,相伴終生的人。而認同理解支持陪伴,都是人類刻在基因里的本能需求!這些,子女可滿足不了,或者只能滿足于一時一事。為何中國有那么多無愛婚姻,甚至無性婚姻?就是因為這種婚姻里只有父母沒有夫妻,伴侶雙方都沒有把愛情放在最看重的位置,兩人都缺乏自我,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僅僅視為生殖和保育。在文化心理的大背景下,導致不同的傾向的原因,往往是原生家庭的示范效應。一個處處被父母干涉人生的子女,今后更可能去處處干涉自己的后代。而如果原生家庭的特性差不多的情況下,那么,一個說“女兒是自己的貼心小棉襖”的母親背后,往往更容易是有瑕疵的夫妻感情質(zhì)量!每一個和媳婦搶兒子的婆婆背后,都是一顆沒有被丈夫真愛的心靈!每一個以愛自己孩子為找繼任的前提條件的孤兒/女寡母,都有一個被壓抑的自我!一個不尊重自我的文化,往往會缺乏人際的邊界感,縱容甚至鼓勵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干涉,最終導致群體幸福的損失。中國人是世界主要大國國民中不愛笑的群體,不是沒有道理的。
再比如,關于紀念。有些人,覺得親人去世,應該把他的遺物保留下來,作為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感的證明,以及回憶和緬懷的載體,舊事舊人是可以傾訴也愿意傾訴的(當對象為朋友時)。有些人,覺得親人去世,應該把他的東西帶到他的世界去,避免觸景生情,避免給生者的痛苦,應該不提舊事舊人。我說:中國文化是排斥負面情緒的,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認為負面情緒是錯的?;谶@種價值觀,所以悲傷和痛苦是要避免的。西方文化是接納負面情緒的,認為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都是正常的心理活動,都是有價值的,沒必要去刻意消滅。兩種紀念方式背后是兩種對待負面情緒的態(tài)度。
文化心理層面的個體差異,其實就是所謂的觀念差異,但背后是文化。比如縣城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出來的人,責任感(特指對他人的責任)強人格獨立性差過于在乎外在評價。比如,所謂婆媳關系,其實本質(zhì)上是兩個家庭之間的關系。為子為夫的,是兩個家庭的紐帶,但關鍵是,他是和老婆一家人(這里的“家”指核心家庭,不是指家族),而不是和父母是一家人。在我看來,婆媳關系是偽命題。丈夫的基本職責是維護自己家庭的獨立性,他需要維持兩家人合適的距離,他應該是兩家人相處規(guī)則的制定者和監(jiān)督者。在合適距離的基礎上,婆媳兩人相處,融洽到什么程度取決于兩人的個性三觀等,這就沒必要強求了。有距離,加上有分寸感,矛盾能大到什么程度呢?這不應該是通過“忍讓”來解決的,如果通過忍讓來解決,那么寬容一方往往成為委屈自我的受害者。在都市文化中走出來的人,婆媳矛盾往往并非最值得關注的話題。同樣,東西方的文化認同也是導致文化心理層面?zhèn)€體差異的原因。我是比較領會和認同西方文化的人,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觀念消化全無障礙。其他的文化比如商人家庭和公務員家庭的文化就顯然會有差異。商人中比如大企業(yè)和小個體家庭的文化也不同。總之,你會發(fā)現(xiàn),文化心理上的差異,其實也是三觀的一部分,尤其是價值觀和人生觀,只是這層價值觀,相比于前文提到的價值層,偏向于,以形而上來確立“該怎樣”的命題。
文化心理層面,每個人的秉持,往往藏得很深,不遇到事情,不容易暴露。除非你掌握溝通手段且有意識地去挖掘分析,或者被挖掘一方有足夠的自我認識和表達能力。而差異一旦顯現(xiàn),也是最難消弭的。本身,很多方面的選擇也沒有絕對的對錯(法律和道德層面),理念之差,往往只是稍好和稍差的相對區(qū)別。所以,也就沒有足夠的動力讓人去重塑自我。何況真的能重塑嗎?但這種差異一旦顯現(xiàn),且程度較大,那一定會極大降低幸福感,甚至導致戀愛/婚姻關系的崩解。為何現(xiàn)在有很多人重新審視“門當戶對”的意義?如果是用門當戶對來提高文化心理層面相合的概率,那我覺得確實是有積極意義的。
在文化心理層面之上的是精神/靈魂層面?!稓g樂頌》中魏渭和安迪之戀中的一些特點可作注解。這個層面已經(jīng)完全脫離了謀生,也脫離了過日子;脫離了玩樂,也脫離了習慣。魏渭和安迪可以談論宇宙、談論數(shù)學、談論藝術、談論政治、談論財經(jīng)、品評名家。這個層面相合,要談了能接得上。比如一方看完電影說,這部電影反應了怎樣怎樣的人性,或者導演哪些做得出彩,或者它和另一部某某有什么異同;另一方卻引述了某個評論的話復述一遍,這就比較無趣,因為復述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的東西?甚至,如果冒出一句諸如“黑人就是懶”之類的刻板印象,那就簡直敗興了!把天聊死,不僅和聊天技巧有關,也和該層次合不合有關。再比如,如果一方是從事內(nèi)容創(chuàng)作的,比如寫寫東西,另一方要幫得上,要能夠提出建議,或者整理手稿,這前提都得是靈魂層面相合。
這個層面相合,如果對方離世,甚至會有自己也生無可戀的感覺。中國式話語體系里面最接近的詞叫“知音”,但我覺得知音還不夠貼切,因為知音可以是單向的,可以出現(xiàn)追隨與被追隨的關系。而真正令人著迷的是雙向的,相互啟發(fā),相互點撥,相互總結(jié),然后一方都覺得對方很到位。
靈魂相合背后,是世界觀的相合,并且衍生出政治光譜的相合、方法論的相合、思維方式的相合、知識結(jié)構的相合;還有,心智(情商智商體商財商等)能力的相合;還有境界層次的相同;還有經(jīng)歷閱歷的相當。其中“相合”并不同于“相同”?!跋嗪稀弊铌P鍵的還是在于相互認可相互理解——你了解到的如同我親自去了解的,這樣才能相互共享知識信息閱歷能力等,如果完全一樣,那是浪費時間。
魏渭和安迪之戀最后沒能善終,問題出在第四層,即文化心理層。倒不全是因為不同(兩個個體不該追求一切的相同,但有些相同是必要的、不同會致命),而是因為不能互補。
假如,愛情/婚姻中的兩個人在五個層面都能達到足夠程度的契合,出軌根本就不是個事兒。這樣的CP,哪怕一方肉體毀滅,另一方的心中也永遠都有對方的位置,而且是獨享的。因為人的有限生命無法期待還有第二個相合的對方能有概率出現(xiàn)。這樣相合的兩個人在一起,任何一方都不會有欲望去再找一個,因為這是一件太令人值得珍惜的事情。防出軌猶如指間沙,只會越防越出軌,不如把精力放到判定和經(jīng)營這種相合狀態(tài)上。
通常戀愛不能延續(xù),都和隨著相處,對對方了解的增加,而逐漸對這五個層次的判定不太樂觀,而導致的。智慧的人,會設計高效率的了解路徑,但智慧也離不開閱歷。曾經(jīng)滄海,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
愛有激素主導的階段,也有理智主導的階段,而且最終總是要過渡到理智主導的階段——不管當事人是感性的人還是理性的人。但如果當事人是理性的人,他/她有可能更快了解癥結(jié),對感情的走向有更大的掌控力(特別是雙方都理性的時候),目的都是為了避免浪費生命。
所謂不能相處,愛被耗盡,往往背后都是某個方面不能相合,差異達到了臨界點——相合默契所增加的愛意小于差異所耗損的愛意。若出現(xiàn)此感覺的話,一定要檢視一下五個層次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此時,一個差異更小的人進入當事人的生活的時候,更默契溫暖的感覺會情不自禁的。背叛真的不是什么值得在意的事兒,在多數(shù)情況下,背叛,只是愛的烈度降低或耗盡的結(jié)果,而不是原因。如果雙方都很自律自尊,能避免背叛,但愛情一樣會因為差異太大無疾而終。
但最終的結(jié)果,還和每個人對親密關系烈度的需求和耐受度有關。同樣愛很淡或無影,但有些人就可以耐受,而不分手,有些人就不能耐受。兩個人對此的需求差異如果很大,雙方都會很痛苦,至少很別扭。這個差異屬于第三層次——心理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