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是大豬,有野豬稱豕,家養(yǎng)稱為豬之說?!墩f文》中說:“豕,彘也。”豕是人類最早捕獵的對象和家養(yǎng)的動物之一。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黑陶上就有野豬的形象,在林間橫沖直撞,也在人類飲食史中留下了一串串腳印。你可以想象,早期的野豬和人類斗智斗勇,“特立獨行”在山野游蕩。有一個“狼奔豕突”的成語,描寫的就是野豬。甲骨文寫作——shǐ,突出了它們的一張長而大的嘴,還有大大的肚子,有點憨厚而野性的味道。
提起豬,一般人想到的是豬肉,動物保護者可能會想到某些地區(qū)野豬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很少人想到“豕”的藥用價值。中醫(yī)認為,豬肉性甘,味平,是培補脾胃的佳品,“豕”的藥用價值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豕膏”,即豬脂,俗名豬油?!秲冉?jīng)》載:“癰發(fā)于腋下……涂以豕膏,六日已”,中醫(yī)認為,癰疽多是肺經(jīng)熱盛,毒聚于局部所致,而豬脂味甘,性微寒,可以瀉肺經(jīng)之積熱。后世用豬脂做膏藥,也是由此演變而來。筆者外祖母祖上曾經(jīng)傳下一秘方藥膏,專治癰癤疔毒、無名腫痛,涂上之后,當日見效,據(jù)長輩說,就是放置十年以上變質的豬油做成,可能是起到?jīng)鲅⒀?、以毒攻毒的作用。張仲景《傷寒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方子——豬膚湯,這個方劑在張仲景臨床中,是用來治療下利、咽痛、心煩胸滿的病癥,他在治療中用豬膚、白蜜、米粉共同煎煮,達到退虛熱、健脾胃、止利除煩的目的,這個方子是《傷寒論》中的經(jīng)典名方。
二是“豕湯”,即豬肉湯。性味與豕膏類似,中醫(yī)用治肺燥傷津咳嗽,效果很好?,F(xiàn)代臨床一類患者,因為冬天長期處在辦公室的空調風里,犯了冬季養(yǎng)生“頭涼腳熱”的大忌,再不注意多飲水多運動,久而久之,“上受邪,肺受之”,肺津被爍,就會出現(xiàn)咽喉干癢,咳嗽痰黏的癥狀。這時以豬肉熬湯,撇去浮油,咸淡適宜,趁熱小口喝湯,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