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世間稱他為“神筆”。
他是書畫詩全才,書法與董其昌齊名,素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就是:王鐸
▲王鐸畫像
7月8日,由河南博物院主辦,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等省內(nèi)外19家博物館,共同協(xié)辦的“風檣陣馬,筆力扛鼎——王鐸書法藝術展”在河南博物院正式開展。展覽一經(jīng)推出,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觀眾紛紛前來打卡,共賞傳世佳作,領略“神筆王鐸”的書法藝術之美。
王鐸的書法作品,既留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又記錄著他顛沛起伏的滄桑人生。作為晚明最具個性的書法家,王鐸所倡導與實踐的連綿草書氣魄宏大,在晚明書壇獨樹一幟。王鐸的書法美學,置于當時,與董其昌為代表的高秀圓潤書風形成奇妙的對比和平衡;置于后世,體現(xiàn)出近百年來激變時代的審美趨向;置于歷史,則印證了經(jīng)典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蕩的氣。
為了讓大家看展時更深刻地領略王鐸書法的魅力,7月9日,我們的博物雅堂特別企劃了“神筆王鐸”的文化沙龍活動,邀請了院里的三位青年學者,與大家一同分享王鐸書法藝術。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分享本次展覽背后的故事,一起品鑒王鐸的作品。
根據(jù)這次活動,我們用問答的形式梳理了一些大家所感興趣的問題,通過講述帶領大家了解不一樣的王鐸。
請出分享人:
徐錦順
汕頭大學碩士畢業(yè),從事展覽策劃十余年,現(xiàn)任職于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副研究館員職稱。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古代藝術史。
作為一個博物館人,在徐錦順看來,王鐸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成功在于強調(diào)筆力和勢,其書法在各個階段的特點也都有所不同,我們一起來聽徐錦順的分享:
Q:王鐸為什么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這么重要的地位?
A:王鐸書法成就大,在于強調(diào)筆力和勢,這跟以前是不一樣的。東晉二王以來書法,強調(diào)用筆韻味,學習書法臨帖注意觀察前人書法痕跡的細節(jié)。王鐸學書,是從拓本開始,沒有可能注意用筆的走勢、牽搭轉(zhuǎn)折關系等,所以只能從勢跟力的角度發(fā)揮,所以他成功了,他的成功某種程度上也是影響了后來碑學的興起。
Q:王鐸的作品在日本、東亞地區(qū)極其推崇的原因?
A:日本崇王鐸,我的看法是日本的民族性,易走兩端,再加上日本崇尚王陽明心學、與明代中后期崇尚心學的社會思潮相侔。
Q:王鐸書法在各個階段有什么特點?
A:王鐸在書法實踐與創(chuàng)作過程中,往往“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臨摹古代書法家作品,或為應友人索書而書寫,這幾乎成了他的生活常態(tài)?!芭R帖”是臨習古人法帖,王鐸臨帖并不完全依照字帖的原樣臨摹,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在不斷吸收古人風格再加以創(chuàng)作,他的書法造詣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
明代以后書法,特別是行草書和狂草,墨法打破了之前陳規(guī),王鐸的“漲墨”對歷史貢獻很大?!皾q墨”即墨入宣紙后,很快沿筆、紙的接觸點向外漲暈的現(xiàn)象,如果行筆太快則流于油滑,行筆太慢則會成為墨團。這一手法并非王鐸所創(chuàng),但是他漲墨法卻運用的爐火純青。
王鐸書法實踐中推崇大幅尺軸,規(guī)模宏大,為其長作提供了肆意揮灑的空間。王鐸在創(chuàng)作大幅作品時,往往是兩人在兩頭抻拉書軸,王鐸于側(cè)站立書寫的方式。
王鐸書法,總的來說,早年學集王圣教序、淳化閣帖;中年學米芾,求變;晚年博采眾長,集大成而終為一家。
此前,我們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過一篇關于王鐸的文章。點擊進入:王鐸:在深淵里忠于自己
文章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并輔以生動的插畫,為觀眾講述了王鐸的一生。沙龍也邀請到了此篇文章的原創(chuàng)作者小曼小曼:
龔曼
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
藝術考古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書畫庫保管員
Q:您當時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進行的這種漫畫形式的創(chuàng)作?
A:先前作為一名讀者關注過許多講藝術非常有趣的公眾號或知名博主,包括一些零散的介紹文物或講歷史的軟文,很鮮活生動,閱讀或者記憶都沒那么吃力,也讓我對此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在2020年的疫情期間,我院開展了一期走進博物館云直播的欄目,內(nèi)容是由我們幾位保管員介紹院藏文物,我當時介紹了院藏錢維喬的《竹籟松濤圖》,也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和第一個男主角。在我深入查閱他的相關資料的時候,越查越被他的人生和經(jīng)歷所觸動,當他的人生故事越來越完善,這個人的輪廓和形象在我心中越發(fā)清晰和飽滿,再回頭來看他的作品就不只是停留在畫的或者寫的好不好看的層面了,就可以理解這幅畫是怎么來的或者說他為什么要這么畫,上面的圖像有什么意義等等,甚至這幅作品很可能是他人生鏈條里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這些作品有著還原歷史瞬間,記錄歷史現(xiàn)場的使命。
比如我寫的這篇關于王鐸的文章,里面提到的作品《謝三弟詩》,我個人認為它是王鐸為自己正身的一個很關鍵的作品,之后我就萌生了把它寫出來的沖動。但我并不想用論文的形式,因為學術和我們大眾之間有很高的藩籬,而我們所熟悉的歷史往往是燭照萬里的規(guī)律總結(jié)和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它們的視角非常高,高到甚至沒什么人情味。但書畫作品本來是可以化解抽象的歷史文字的,而這些作品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nèi)松锏谋瘹g離合,得失沉浮不是孤立的,我們甚至是可以找到共鳴的。
在他們的作品里,不只有尺寸、名稱、內(nèi)容,其中散發(fā)出來的那些歷久彌新的情緒價值更能感染觀者,這是藝術的力量。所以我希望用一種輕松的方式和沒那么有距離的語言來將那些敬愛的學者們的學術成果轉(zhuǎn)述出來,分享給大家,更何況這是我們的藏品,王鐸也是我們河南歷史上的大家。
Q:有什么關于王鐸的故事要分享?
A:原先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連名字都起好了叫“王鐸的小劇場”,后來覺得多余刪掉了,在這里我可以分享一下:是王鐸晚年的一個小插曲, 順治八年(1651年),這時候王鐸已經(jīng)六十歲了,有一個事兒讓王鐸的玻璃心直接變得稀碎,王鐸入清以來一直官位不算高,也沒什么實權,他只想小心翼翼的藏著自己的遠大志向,安穩(wěn)的過日子,偏于自保。不過他有一個喜歡battle的小伙伴,叫張煊,也是明崇禎年間的進士,后來提拔為河南道御史,和王鐸一起手拉手來到新的環(huán)境辦公。有一次選尚書,當選的是陳之璘,張煊非常不滿,力挺王鐸,他說:王鐸這么有資歷,應該是他升職加薪,輪不到別人在先。王鐸忽然被@,不知道那會兒心情如何,我猜他應該有些小激動和小竊喜。可惜朝堂鴉雀無聲,無一人響應,所以我們看到他晚年的詩歌里透射著沮喪、失意,他心中的抱負始終無法施展,只能把這些憋屈的、憤懣的、壓抑的心事都訴諸在筆墨里,書法成了他唯一的舞臺。
Q:王鐸的作品是用什么紙?
A:王鐸的大部分作品是在綾上,也有紙和絹。這種板綾,是明末清初流行的,也是比較昂貴的材料,到了乾隆之后就沒有了,但是清末民國間又出現(xiàn)了,不過清末之后的綾子和明末清初的有差異,不會泛光,大家可以去展廳感受一下。
▲王鐸草書卷(局部)
點擊圖片看《中原藏珍:王鐸草書卷》
通過上述兩位青年學者的講述,我們從一個博物館人的角度和大眾角度去了解了王鐸的生平和書法造詣。而作為此次“風檣陣馬,筆力扛鼎——王鐸書法藝術展”的策劃人之一的袁鵬博認為,王鐸及其書法作品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其書法張弛有度,給人以別樣美的體驗,從另一個角度為大家解讀了王鐸的書法造詣。
袁鵬博
河南博物院文博館員,廈門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明清近現(xiàn)代史陳列設計
Q:能不能談一下王鐸及其書法作品的時代性?
A:王鐸生活在明末清初這樣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其情感、思考及書法作品也自然深深地打上時代烙印,這一點是我們深入解讀王鐸及其作品的重要依據(jù)。
明末清初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一方面,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其形式與規(guī)模都大大超邁前代,文化高度繁盛,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如過江之鯽,難于歷數(shù);另一方面,明末政治糜爛至極,宦官當?shù)?,奸臣橫行,直臣被逐都是常見的現(xiàn)象。少年的困苦使王鐸自強自立,而立之年高中進士并被授予庶吉士之職(被目為“儲相”)使王鐸受到極大激勵,傳統(tǒng)讀書人“修、齊、治、平”人生抱負也深刻地影響了王鐸。王鐸面對當時的時局,不能不思有所變革,有所振作,其情感與思考在書法上的體現(xiàn)就是追求“勢”與“力”。
王鐸認為,明朝之所以衰弱,就是不尚古,不尚剛健,他身體力行,從書風上力圖振作,希望能夠喚醒時人,用行動使國家轉(zhuǎn)危為安。仔細審視王鐸中年以后書法,其筆勢往往奔騰若江河,如登嵩山而小萬物,氣象雄渾豪邁。而王鐸高于常人之處更在于,他不僅有雄壯的胸襟和筆力,更能夠極好地控御這種筆勢。何處意態(tài)縱橫,何處稍作收斂,何處連綿不絕,何處珊珊漫步,其節(jié)奏隨胸中意氣變化多端,張弛有度,給人以別樣美的體驗。
“風檣陣馬,筆力扛鼎——王鐸書法藝術展”王鐸書法展目前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館16廳(東臨展)展出,展期至9月12日,書法愛好者們千萬別錯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