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津歷代祀天妃——天后宮(國保檔案/天津篇)
“補天媧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兩般神女;治水禹圣,濟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樣圣功。”這是曾任江西九江知府的清嘉慶進士鄭瑞麒為天津天后宮題的一副對聯(lián),聯(lián)中把女媧和天后稱為千古女神;把媽祖之護航利運之功與大禹治水之功相提并論為圣賢。對始祖的神跡作了高度的概括,讓人讀來對媽祖頓生敬仰之情。
最初媽祖是人并不是神,她叫林默,是北宋年間福建莆田的一位漁家女子,生而神異,幼而聰穎,能乘席渡海,勇敢俠義,能為人治病,常救助海上遇險船只,從而被沿海百姓尊稱為“通元靈女”、“神女”。她死后還屢次顯靈,海舟有難,有禱必應(yīng)。從而成為人們敬仰膜拜的護航女神,元代封其為天妃,清代封為天后,在沿海一帶的民間好早以前就修廟供奉媽祖。
天津建衛(wèi)之前叫“直沽寨”,早在宋金時期就成了一個要沖重鎮(zhèn),它溝通了南北交通,成了漕運的龍頭。到元代時,漕糧海運,天津既是海運漕糧的終點,又是轉(zhuǎn)入內(nèi)河裝卸漕糧的碼頭,出海漕船時有海難發(fā)生。元泰定年間,皇帝就下令在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修建天妃宮,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妃。古時人們無法克服各種因惡劣氣候所引起的江河險難,只好求助神靈保佑。因此歷代以來天后宮是香火旺盛,非常熱鬧。
“曉日三漢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臣三奠畢,喜色滿宮袍。”元代詩人張翥的這首詩就是描寫元代朝廷派官員到天妃宮祭祀媽祖時的情景。當然平時來祭祀的人,更多的是江海船工,清時有詩曰:“天后宮前舶賈船,相呼郎罷禱神筵?!薄皠⒓蚁锢锶缭撇?,部禱靈慈天后宮?!薄傲倌陙泶箯R饗,海津元代祀天妃?!?/span>
元代的天妃宮,天津人稱之為娘娘宮,到了清朝歷經(jīng)過多次重修,并改稱為天后宮。規(guī)模宏大,是天津市區(qū)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建筑群坐西翰東,面向海河。由山門、牌坊、前殿、大殿等主要建筑組成,屬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廟宇式建筑。
山門呈“山”字形,中間高兩側(cè)低,正中拱門上有“勅建天后宮”匾額。據(jù)說是清乾隆年間增建的,山門兩側(cè)有一對閃閃發(fā)光的黃銅麒麟。山門后面一座木質(zhì)牌坊,兩面分別刻有“海門慈閥”、“百谷朝宗”?,F(xiàn)在的前殿是明代所建,是以前的山門,門額“三津福主”,殿前立有兩通高大的石碑。殿內(nèi)供奉著天后娘娘的駕前仙班,正中為護法神王靈官,兩側(cè)分別是加善、加惡、千里眼、順風耳。
建造在臺基之上的大殿,是天后宮的主體建筑,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風格,面闊三間,正中門上懸“護國保民”金匾,兩側(cè)門上分別是“宇宙精靈”、“資生錫類”。天后娘娘位居殿內(nèi)神龕正中,非常精美。周邊有記錄媽祖生平的壁畫以及其仙班。大殿之后還有鳳仙殿、左右配殿、藏經(jīng)閣等建筑。
在天后宮里,還保留有水井,據(jù)說是天后娘娘為保一方平安鎮(zhèn)住海眼留下的遺跡,當時共有13座泉眼,保存至今的還有“普濟泉”、“始祖泉”、“文殊泉”三口。記得早幾年來的時候泉邊有人看守,可以賣給香客和游客飲用?,F(xiàn)在可能是從衛(wèi)生安全出發(fā),把井口用玻璃蓋蓋上了,僅供觀賞。
戲樓、廣場和幡桿均設(shè)在山門之外,逢時過節(jié)這里有大量的小攤小販,叫賣一些上供、祭祀用品和其他小件及小吃。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生日,前后幾日這里都會舉行大型的民間酬神廟會,天津人稱為“皇會”。據(jù)說當年乾隆下江南時路過天津,巧遇天后宮正在舉行廟會,乾隆一時興起,提出要看娘娘會,隨行官員只好安排龍船停在海河的三岔口,剛才表演的隊伍從龍船前經(jīng)過。乾隆對“娘娘會”的組織大加贊賞,并御賜兩面龍旗。從此,娘娘會的身價倍增,易名為“皇會”。從那時開始每年春秋兩季,直隸總督都會親臨天后宮祭祀天后娘娘。屆時沿河船戶、周邊信眾都會紛紛到來,各地商賈云集,從而繁榮了宮南宮北大街,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業(yè)街,也就是如今的古文化街。
天后宮這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2013年國務(wù)院將其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天后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成了天津最大的集市貿(mào)易和年貨市場,也成了天津旅游的重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