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聯(lián)趣話(297)
地處麗江城北約16公里處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小鎮(zhèn),是納西族在麗江壩的最初聚居地,也是麗江木氏土司的發(fā)祥源,為納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這個古鎮(zhèn)叫白沙。早在唐朝,南詔王封玉龍雪山為“北岳”的時候,木氏祖先就開始在這里修建了白沙街和北岳廟。宋元時期,這里很繁華,是麗江商貿(mào)、政治、文化的中心,一直到明代初年木氏家族遷到大研鎮(zhèn),白沙才開始讓位于大研。
所以,如果要考察納西族文化,就必須到白沙。因為白沙才是源頭。
但游客大多是只看熱鬧,只看風景,想對一個地方民族作更多了解的人畢竟少之又少。因此,人們到白沙,只看白沙壁畫。
白沙壁畫當然有欣賞的價值。它以其別具特色的繪畫藝術(shù)風格和珍貴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深深吸引著國內(nèi)外游客的到來。
據(jù)說麗江壁畫分布于好幾個地方,漾西之萬德宮、大研鎮(zhèn)皈依堂、寒潭寺、束河大覺宮、崖腳村木氏故宅、芝山福國寺、白沙琉璃殿、大寶積宮、護法堂、大定閣、雪松村之雪松庵等等,而白沙古鎮(zhèn)大寶積宮的壁畫,是最具規(guī)模和藝術(shù)水準的。
據(jù)史料記載,以大寶積宮為代表的麗江壁畫,是在明初至溥歷時期300多年的時間里陸續(xù)繪制完成的。當時的土知府木旺聘請了以馬嘯天為首的一批漢族畫家,另外還有藏族和白族畫家、東巴教第子、道教弟子,一起參加了壁畫的繪制工作。大寶積宮現(xiàn)存壁畫558幅,是麗江壁畫收藏最多的地方。壁畫融漢、藏、納西文化一體,眾教合一,展示了藏傳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
但可惜并非所有的壁畫都能一一看到。一些是畫面毀損太厲害,看不清畫面細節(jié)。一些是被主管部門封存著,沒有開放出來供游客觀賞。所以許多游客游后都大呼上當,畢竟沒有太多東西可看,與敦煌壁畫根本無法相比。
那天我們在白沙呆的時間也不多,但感覺比去拉市海騎馬走古道、坐船觀野鳥更有意義一些。盡管看到的壁畫不是很多,但卻與敦煌壁畫的風格完全不同。敦煌壁畫,純粹屬于佛教文化。而白沙壁畫,則對各種宗教文化和藝術(shù)流派兼收并蓄,尤其是吸取了東巴畫粗獷、色彩對比強烈、線條均勻、筆法洗煉等特點。壁畫中所涉及的題材也比較廣泛,對飛跑的駿馬、盛開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鳥草蟲等自然風光都有描繪,這些畫都明顯展示了畫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感,真實表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因為有這一層體味,所以在白沙的游趣還是十分濃烈的,有詩為證:
行旅匆匆撲路塵,飛云積雪兩為鄰。
白沙畫里添雙影,他日翻同此日親。
況且,在一大片蒼老的解脫林里還遺有古代納西人最初的宮殿殘址,在古老的民居中尋覓納西人的文化進程,也是一種歷史之旅。就從這里入手為白沙古鎮(zhèn)留下一副游趣之聯(lián)吧,聯(lián)文曰:
解脫林藏宮殿影;白沙壁刻納西魂
一日一聯(lián)趣話(298)
早春時節(jié),大理的茶花還在激情盛放。我們的足跡,也踏上大理古城的復(fù)興路。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為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筑的羊苴咩城(原址在城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F(xiàn)今所在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方圓十二里。東西南北各設(shè)一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解放初,城墻均被拆毀。1982年,重修南城門。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fù)興路,是最繁華的街道。街巷間幸存的一些老宅,仍可窺見昔日風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戶外溪渠流水淙淙?!叭乙谎劬?,一戶幾盆花”的景象,是大理民居的主要特色。
古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wèi)城,更有南北三條溪水作為天然屏障,城墻外層是磚砌的;城內(nèi)由南到北橫貫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整個城市呈棋盤式布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稱。城樓已被修復(fù)一新。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鵝卵石堆砌的墻壁,顯示著古城的古樸、別致和優(yōu)雅。
有“古城第一門”之稱的文獻樓,位于南門外,是大理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樓額懸掛云南提督偏圖于康熙四十年所題的“文獻名邦”匾額,故名文獻樓。文獻樓橫跨在南面進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兩旁柳樹成蔭,拂面依依,頗有詩情畫意,是舊日官府迎送達官貴人的門戶。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jié)構(gòu)的鏑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它矗立在磚石結(jié)構(gòu)門洞上面,雄偉壯麗。
在古城溜達感受“文獻名邦”的風韻之后,我們也去村鎮(zhèn)看白族人民居。最具代表性的是喜州古鎮(zhèn)。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處,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鎮(zhèn)。據(jù)介紹喜州有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喜州自古以來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集中的重鎮(zhèn),清光緒年間,形成了馳名三迤的 “喜州商幫 ”,孕育了以 “嚴、董、尹、楊” 四大家為首和“八中家”、“十二小家”的民族資本家。
白族民居大體上均是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進兩院(六合同春)”、“走馬串角樓”等獨特的建筑形式為多見,我們參觀的嚴家大院顯然是專為旅游所需而重新修葺和油漆一新的,一進門就有“金花”(白族稱女子為“金花”)為我們作免費導(dǎo)游。
這種“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庭院格局,當然是顯貴或富商人家方有的民居建筑。整體為土木磚石結(jié)構(gòu),門窗是雕刻精細的木刻花鳥蟲魚。這些雖已飽經(jīng)風雨洗刷卻還能表現(xiàn)栩栩如生花鳥蟲魚的木雕,顯示了白族先民們精湛的木雕技藝。房屋裝飾一律是粉白灰墻,局部繪以水墨青山水畫,顯得古樸、典雅大方。照壁為石塊砌筑,檐下有大理石雕制的垂花構(gòu)件葉棋,青灰的古鋪頂,造型繁中透著簡樸的風格。門樓門窗頗為講究,有青石精雕圖案,有結(jié)構(gòu)繁縟的額闕斗拱,有彩繪或木雕蛟虬升騰、彩鳳起舞或魚鳥嬉戲的畫面。
逛了古城,看了古鎮(zhèn),嘗過乳扇,吃過砂鍋魚,再把洱海的風光、三塔的氣韻風干儲存,大理的游蹤也就有八分完美了。拉下的二分,一是蒼山?jīng)]攀登,一是蝴蝶谷沒去。假如正是蝴蝶紛飛的季節(jié),蝴蝶谷是應(yīng)該去的,據(jù)說電影《五朵金花》就在那拍攝。
一地游覽,能有七八分之完美感受,已經(jīng)很難得了。當然還得撰上一副對聯(lián)留住一絲記憶,聯(lián)文曰:
茶花盛放蒼山下;乳扇飄香古巷中
一日一聯(lián)趣話(299)
大理據(jù)說有“下關(guān)風、上關(guān)花、蒼山雪、洱海月”四大奇景。這“風花雪月”構(gòu)成大理旅游風情的最大特色。但匆促而來,瞬間而去,當然是無法將四大景色盡皆收納于眼眸之中的。
篩選的結(jié)果,“下關(guān)風”暫時留之于傳說,“上關(guān)花”如今隨處可看(原本的那些神奇的花也早已砍光了沒得看),“蒼山雪”近觀不如遠望,就不必上去了,至于“洱海月”,務(wù)必重點看。但時非8月,日未十五,月色難逢,就看湖面風光景致好了。
洱海的最佳觀光地點是洱海公園的看景臺。從湖邊的路登上洱海公園的看景臺是一個鋪著石階的陡坡,我一口氣沖了上去。領(lǐng)導(dǎo)向來以穩(wěn)重著稱,當然便要在中間歇息二次才登頂。所以,在她還沒有到達看景臺之前,我已經(jīng)瞭望過整個洱海,但見水波萬頃,無邊無際,風光果然秀麗。
洱海,雖然稱之為海,其實是一個湖泊(按其面積大小在國內(nèi)的淡水湖排第七),據(jù)說是因為白族人民沒有見過海,為表示對海的向往,所以稱之為洱海。
如果從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輪新月,靜靜地依臥在蒼山和大理壩子之間。洱海共有3島、4洲、5湖、9曲。它屬于斷層陷落湖泊,湖水清澈見底,透明度很高,自古以來一直被稱作“群山間的無瑕美玉”。因為位于大理市境內(nèi),是白族人民的“母親湖”,白族先民稱之為“金月亮”,這是一個風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
據(jù)說每到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jié)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邊的白族人家都要將木船劃到洱海中,欣賞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應(yīng)在一起,形成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明代詩人馮時可《滇西記略》說:洱海之奇在于“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
之所以“倍大而更明”,其實得益于自然環(huán)境的清幽與寧靜,空氣清新,湖水清澈,沒有污染,少受破壞。洱海的水質(zhì)與后來昆明所見的滇池,好過千百倍。
在望海樓上,漫步長廊,極目眺望,整個洱海的壯麗風光便直奔眼底。
洱海的秀麗,一在湖面開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二在湖水干凈,水面上看不到任何邋遢的污染物,就連船只也極少看到,整個湖面清凈得如同大得無邊無際的藍綢布緞,看著令人心曠神怡,不忍移走目光。
怪不得明代詩人屠隆《懷馮開之》一詩有這“點蒼別后無消息,魂夢還游洱海西”的慨嘆;而清代詩人熊湄《寄遠》一詩則有“浮云目斷蒼山外,落月魂消洱海邊”之句,具贊賞有加。
今日筆者為洱海之游撰寫一副對聯(lián),當也得融入洱海風光之秀麗方為到位,聯(lián)文曰:
魂寄湖光溶月色;波搖雪影見山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