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質(zhì)其人博通經(jīng)史,曾著《樸論》五十篇,言歷代君臣治亂之事。此詞是他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感受,不妨看作以文學(xué)作品形式寫成的一篇《樸論》。
《八聲甘州》起處通常為八言、五言兩句,至五言句末字葉韻。本篇有所新變,破為“三、五、五”三句,且于三言句添葉一韻。
“隆中”,在襄陽(今屬湖北)城西二十里,諸葛亮曾寓居于此。見《三國志》本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晉習(xí)鑿齒)《漢晉春秋》。詞人家在今湖北,可能實曾有過隆中訪諸葛亮故里的經(jīng)歷。
“桑柘倚斜陽,禾黍戰(zhàn)悲風(fēng)”二句對仗,寫哲人已萎,但見桑柘偎倚在斜陽里,禾黍顫抖于秋風(fēng)中。夕陽西下是一日之暮,秋風(fēng)悲鳴是一歲之暮。由于本篇所歌頌的乃是一位赍志以歿的英雄,故起筆便以這日暮、歲暮之時的蕭瑟景象入詞,渲染悲劇氣氛。
過英雄故里,人雖不可得而見,其事跡則班班然彪炳于史冊。故以下即轉(zhuǎn)入正題,追尋諸葛亮一生之出處大節(jié)。
“世若無徐庶,更無龐統(tǒng),沉了英雄”三句,先敘諸葛亮得以登上歷史舞臺的契機(jī),言當(dāng)世若無徐庶輩相為汲引,諸葛亮遂不免被埋沒。
“本計東荊西益,觀變?nèi)∑婀?。轉(zhuǎn)盡青天粟,無路能通”四句,則高度概括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活動,自“隆中對策”一直寫到“六出祁山”。
諸葛亮傳載劉備親訪諸葛亮,請其出山時,曾詢以天下大計,諸葛亮對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不可與其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用,可以之為援而不可圖。惟有奪取荊、益二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等少數(shù)民族,外結(jié)好于孫權(quán),內(nèi)修政治。如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直指宛(今河南南陽)、洛(今洛陽),將軍(謂劉備)親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庶幾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皷|荊西益,觀變?nèi)∑婀Α?,這便是諸葛亮本來的戰(zhàn)略計劃。
“赤壁大戰(zhàn)”后,劉備得到了荊州;繼而又揮師入川,從劉璋手里奪取了益州之地,實現(xiàn)了諸葛亮戰(zhàn)略設(shè)想的前半部分,形勢一度對于蜀漢十分有利??上в捎谇G州方面軍的統(tǒng)帥關(guān)羽在外交和軍事上一系列的失誤,荊州被孫權(quán)襲取,致使北伐的通道只剩下川陜一路;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軍糧轉(zhuǎn)運不及,故劉備死后,諸葛亮屢出祁山伐魏,都勞而無功?!稗D(zhuǎn)盡青天粟,無路能通”,這種局面實為諸葛亮始料之所不及。此二句是對上二句的轉(zhuǎn)折,行文中省略了“孰知”二字,亦屬詩詞中所特有的“對照省略”,應(yīng)聯(lián)系上文“本計”二字自行補出。
換頭“他日雜耕渭上,忽一星飛墮,萬事成空”三句,寫諸葛亮之死。
此處打破了傳統(tǒng)的過片成法,文義緊接上片,使前后闋粘合為一。
因“轉(zhuǎn)粟難通”,于是乃有“雜耕渭上”之舉。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據(jù)武功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與魏將司馬懿對壘。魏軍堅壁不出,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之濱,和當(dāng)?shù)鼐用耠s處而耕,為久駐之計。鑒于他在軍事實踐中摸索出了這一切實可行的做法,北伐開始有了成功的希望。遺憾的是,“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庾信《哀江南賦》),同年秋,諸葛亮不幸病死于軍中,一切希望都化作了泡影。
以下“使一曹三馬,云雨動蛟龍”二句,繼而敘述諸葛亮之死所引出的歷史后果。
“一曹三馬”,“曹”當(dāng)作“槽”?!稌x書·宣帝紀(jì)》載曹操曾夢三馬同食一槽。自魏齊王曹芳正始以還,司馬懿與二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zhí)掌魏國軍政大權(quán),誅殺異己,孤立曹氏。至昭子司馬炎時,竟篡魏自立,改國號為“晉”。曹操之夢,果然應(yīng)驗了。此事雖荒誕不經(jīng),但后世屢用為故實。
二句謂諸葛亮一死,再也無人能夠掃平曹魏,復(fù)興漢室,遂使司馬氏集團(tuán)如蛟龍之逢云雨,順順當(dāng)當(dāng)?shù)匕l(fā)展壯大,滅蜀,篡魏,平吳,建立了統(tǒng)一的晉王朝。
然而盡管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詩),英雄卻未可以成敗論。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將出師北伐,臨行曾上疏劉禪,反復(fù)勸勉他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親賢臣,遠(yuǎn)小人,并陳述自己對于蜀漢的忠誠及北取中原、復(fù)興漢室的堅定意志。這就是氣沖牛斗、光照乾坤的《出師表》,寫得忠愛剴切,歷來為愛國的志士仁人所推重。斯人也,有斯文在,可以不朽矣!“看璀璨、出師一表,照乾坤、牛斗氣常沖”二句,命意在此。
接下來“千年后,錦城相吊,遇草堂翁”三句,即于千百萬敬仰諸葛亮的志士仁人中拈出一位杰出的代表——杜甫,結(jié)束全篇。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曾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避難入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營構(gòu)草堂,前后居住達(dá)三年之久,故以“草堂翁”稱之。他游成都武侯廟時,飽蘸濃墨,滿懷激情地寫下了吊諸葛亮的著名詩篇《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千古名相,又得千古詩圣為作此千古絕唱,九泉之下,亦當(dāng)含笑瞑目了。
本篇在宋詞中雖然算不得上乘,且將諸葛亮與劉備的風(fēng)云際會歸結(jié)為純粹的歷史偶然性(全靠徐庶等推薦),并過分夸大其“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歷史作用(設(shè)想如天假斯人以永年,司馬氏集團(tuán)便不得崛起),猶未能擺脫那一切封建時代知識分子所無法擺脫的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但詞筆一絲不懈,敘事井井有序,剪裁史料能做到披沙簡金,提綱挈領(lǐng),要言不煩,理性的思考與感情的發(fā)揮互為表里,抽象的議論與形象的描繪交相映襯,仍不失為佳作。
尤其值得稱道者,以自己秋日過隆中造訪臥龍故里起興,以杜甫春日在成都憑吊武侯祠堂作結(jié),時代一宋一唐,季節(jié)或秋或春,地點在襄在蜀,人物為我為杜,不無差異,而緬懷諸葛亮其人其事則一也,緬懷其人其事時之心情則一也,首尾呼應(yīng),一脈相通。古人傳說,江南茅山有洞穴潛行地下,可直達(dá)嶺南羅浮山,王質(zhì)此詞的章法,就有這樣的妙處。
南宋人吟詩賦詞,屢屢詠及諸葛亮。如陸游《書憤》詩:“《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程珌《水調(diào)歌頭·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三拊當(dāng)時頑石,喚醒隆中一老,細(xì)與酌芳尊?!苯允?。蓋因當(dāng)時小朝廷茍且偷安,不思北伐以收復(fù)被金人占領(lǐng)的中原之地,遂使愛國的詩人詞人們常常懷念這位歷史上的北伐英雄。對諸葛亮的歌頌,本身就是對那些“忘了中原”的南宋統(tǒng)治集團(tuán)中人的一種鞭撻。
【附注】
〇諸葛武侯:諸葛亮于蜀后主劉禪時封武鄉(xiāng)侯,死后謚忠武侯,故世稱“諸葛武侯”。
〇柘:桑樹之屬,葉可飼蠶。
〇徐庶:本名福,少時好任俠擊劍,后折節(jié)讀書。東漢末客居荊州,與諸葛亮特相善。劉備屯新野(今屬河南),庶見備,甚得器重,因謂劉備:“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劉備請徐庶與諸葛亮俱來,徐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庇谑莿渌煊H往訪諸葛亮,凡三往,乃見。事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及裴松之《注》引(晉魚豢)《魏略》。
〇龐統(tǒng):字士元,襄陽人。曾與諸葛亮并為劉備所部軍師中郎將。后從劉備入蜀取西川,中流矢身亡。見《三國志》本傳。按諸葛亮之見用于劉備,與龐統(tǒng)無關(guān);相反,龐統(tǒng)之為劉備所器重,還是由于諸葛亮的說項。除徐庶外,舉薦諸葛亮的另一人是司馬徽。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xí)鑿齒)《襄陽記》云,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徽,司馬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眲鋯枮檎l,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詞人舉龐統(tǒng)而不舉司馬徽,當(dāng)是誤記。
〇東荊西益:東據(jù)荊州,西取益州。荊、益二州,皆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前者轄境主要為今湖北、湖南,后者轄境主要為今四川。
〇轉(zhuǎn)盡青天粟:轉(zhuǎn),轉(zhuǎn)運。粟,泛指糧食。
〇忽一星飛墮:傳說諸葛亮之死,夜有星赤色而芒角,自東北流向西南,投入其所居之營帳。見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陽秋》。
〇云雨動蛟龍:古人以蛟龍為君主或王霸之象征。蛟龍必待云雨而后動。
〇璀璨:玉石光彩鮮明貌。
〇錦城:蜀地以織錦馳名天下,漢時于成都設(shè)錦官管理織錦業(yè),后世因號成都為“錦官城”,簡稱“錦城”。
【作者介紹】
[宋]王質(zhì)(1127—1189),字景文,號雪山。原籍鄆州(今山東東平一帶),后徙興國軍(今湖北陽新一帶)。博通經(jīng)、史,善作文。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進(jìn)士。孝宗朝,歷任太學(xué)正、敕令所刪定官、樞密院編修官。他是力主抗金的愛國士大夫,與張孝祥游,深得器重??菇鹈鄰埧6级浇?,虞允文宣撫川陜,皆辟請他為幕屬。終因性格鯁直,好發(fā)忠言讜論,為小人、宦官所忌憚,遂奉祠隱居,絕意祿仕。著有《雪山集》《詩總聞》《紹陶錄》等。今存詞七十余首,見《雪山集》。其詞風(fēng)格清超豪放,是蘇軾、張孝祥一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