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名作欣賞》2022年第5月號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高昌絕句品賞
文|李元洛
生于悲歌慷慨的燕趙之地的高昌,人品與詩品俱佳。其人即之也溫,其詩詠之也永。他是新舊詩壇的兩棲蒔花人,也是新詩與舊詩兼擅的詩家射雕手。在舊體詩詞的原野,他多面開弓,弓弦響處,紛飛箭矢奔向的是各種體裁的詩詞之紅心。中國書籍出版社印行的《高昌詩詞選》,收錄的就是他精誠所至的泥土芬芳,亂紅花影,霹靂弦聲。
絕句,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定型并繁榮于盛唐的一種詩體,是中國古典詩歌中體裁最小的一種詩體,也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留下名篇勝句最多的一種詩體,那些好句好篇,至今仍芬芳我們民族的記憶,仍燙痛今日讀者的嘴唇。清代詩家與思想家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說:“自唐以來,不能作七言絕句,直是不當作詩?!爆F(xiàn)代新詩的開山人物胡適,對前賢作的是同氣相求的回應:“要看一個詩人的好壞,要先看他的絕句。絕句寫好了,別的詩或能寫的好。絕句寫不好,別的一定寫不好?!蔽疑钊黄湔f,并且對絕句也情有獨鐘,故按《高昌詩詞選》的原編順序,從詩部中選取若干絕句品賞,它們如同風荷托舉的清圓露珠,更似珠寶店里的貴重珍珠。我私心很喜愛古典詩話、詞話、曲話的重審美印象和感悟的點評方式,以及它們那點到即止的唯美語言,故我的點贊也只擬三言二語,言不盡意,如同款款而飛的點水蜻蜓,但也很可能欲休還說為小品文,那就算是現(xiàn)代的詩話了。
六
湯陰岳廟(三首之三)
如今身價成潮漲,門票噌泠逐歲揚。
秦氏傳人今大佬,正隨廟客搶頭香。
岳飛與岳廟,是中國自宋而后的詩人歌詠不絕的對象,其中尤以元代趙孟頫的《岳鄂王墓》詩和明人文征明的《滿江紅》詞最為有名,而清代狀元秦大士所制“人從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這一聯(lián)語,在民間也廣為流傳?,F(xiàn)代作家郁達夫呢,先后也作有《謁岳墳》《過岳墳有感時事》等名篇。
高昌接踵而來,他所作的《湯陰岳廟》三首,分別有對歷史的反思,對愚忠的批評,更有對借前賢往烈之名而圖一己之私的人與社會現(xiàn)象的諷刺。中國古代詩歌美學思想張揚“美刺”,“刺”,即是對丑惡事物的鞭撻與諷刺。亦有所謂“興觀群怨”之說,“怨”,即是指詩的批判各種不良人事的社會功能。高昌此詩怨刺的就是名實不符、表里不一,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又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如商人拜佛是為了財源廣進,官人燒香是為了平安著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扒厥蟼魅私翊罄?,正隨廟客搶頭香”,此為諷喻,西方文論稱為反諷。絕句篇幅精短,詩人只能面中取點,以點概面,寫一葉而讓人知天下秋,繪一斑而讓人窺全豹了。
七
觀兵馬俑坑
終于出土見天青,猶狀謙卑侍帝廷。
國際歌朝泥俑唱,不知能懂幾人聽?
在我有限的見聞內,所知最早詠兵馬俑之詩,是清代不著名的詩人黃航的《觀秦兵馬俑雜感》,其中的“冢下絕無藏匕客,何須兵馬俑三千”,不失為調侃譏嘲的好句。新詩呢?印象最深的是余光中寫于1988年的《秦俑》,他在港臺觀看展覽的秦俑而作。“黑闃闃禁閉了兩千年后/約好了,你們在各地出土/在博物館中重整隊伍/眉目栩栩,肅靜無嘩的神情/為一個失蹤的帝國作證”,時空交感,虛實相參的想象,是余詩的獨門絕技。2014年8月,他在西安算是實地新來,在留言簿的題詞是:“一鋤鋤,找回/一個失蹤的帝國/我似乎聽見秦始皇在咳嗽?!逼渲?,重復了他近三十年前的舊作中的得意之句。
當代的舊體詩詞呢?高昌的《觀兵馬俑坑》應是其中的翹楚。其中不僅有時空錯置的構思聯(lián)想,更有結句的愈無理愈妙的對泥俑的拷問。現(xiàn)代的思想與觀念,有如一束啟蒙的強光,照亮刷新了眾所爭詠的古老的題材對象。絕句寫作的藝術要義之一,是第三句頓挫轉折,結句則別開新境,悠然不盡,讓人思而得之,高昌此作的結句兼詰問不正是如此嗎?
八
景山槐下四問
圣君果是江山主?萬歲當真萬歲乎?
青史已隨陳葉爛?皇權難把老根誅?
1956年8月,我將自己青澀的名字寫進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的新生花名冊,不久后便和同學少年登臨景山,齊聲朗誦公劉當時的名詩“登上景山最高處,京華歷歷在目。炊煙相招,鴿哨相邀,半城宮墻半城樹”(《登景山》)。雖然少不了去憑吊崇禎上吊的那棵槐樹,但當時并沒有想到要向那末路帝王提什么問題。
及至半個多世紀過去,風吹黑發(fā),雪滿白頭,有緣讀到高昌的《景山槐下四問》,不免感慨叢生。此詩可說是《觀兵馬俑坑》的姐妹篇。屈原的《天問》全詩多達一百七十余句,全用問句成篇。高昌這首絕句連發(fā)四問,如勁弩連發(fā)四矢,不惟在句式與結構上遠承《天問》之遺風,在古今絕句創(chuàng)作中似乎得未曾有,更可贊的在于對所詠對象的現(xiàn)代觀照、思考與批判。
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其《潛書》中早就說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近幾年前,歌頌吹捧帝王的電影、電視劇、歷史小說甚囂塵上,幾使人不知人間何世,高昌此作與它們相較,相去何止霄壤!
九
天壇回音壁
巧匠當年筑此墻,堂堂金碧飾輝煌。
可憐黔首呼聲遠,何日回音到帝鄉(xiāng)?
尚在青青子衿的時代,我也曾和同窗一游天壇。在回音壁前,只是驚嘆其巧奪天工,戲聽彼此呼喚的回聲。直到書生老去讀高昌的《天壇回音壁》,不僅驚醒記憶深處塵封已久的前蹤舊夢,而且也得到了一番詩美的體驗和思想的啟示。
作人貴直,作文貴曲,作詩不宜如直頭布袋,作絕句更應講求平中見曲,尺水興波。高昌此詩正是圍繞“天壇回音壁”五字回環(huán)往復,結撰成章。首兩句對回音壁的歷史及外觀做了必要的交代和描繪,詩人繼之筆鋒一轉,所謂回波倒轉,結之以發(fā)人深省的詰問:江湖之遠的底層百姓的民聲,何以達廟堂之高的天聽?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時空交匯中,讀者自會以古證今,以今證古,展開古今互證的聯(lián)想和思索。這是關心民瘼情系蒼生的真正的詩人之問,如暮鼓,如晨鐘。法國大文豪雨果的箴言有之:“詩存在于思想中,思想來自心靈?!敝型庥袆e,詩理攸同。
朗誦:柳宏秋(華工秋韻閱讀會)
視頻:曉月清風
張家界遐思
奇山秀水自多情,未必張家擅此榮。
一界青巖分俗念,白云深處淡浮名。
新時期伊始的一九八零年,張家界還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其時星移斗轉,百廢俱興,年屆不惑的我也夢想挽回那虛擲已久的青春歲月,于是在有緣初訪這座后來名滿國中兼海外的名山時,詩興忽然襲來,情不能已,于是寫下自己的舊體詩之處女作《登張家界》:“浪涌連山到碧空,拍天聲急我從容。飛身直上三千丈,心在狂濤第一峰!”數(shù)十年后讀到高昌的《張家界遐想》,十分嘆服他胸襟的清華曠遠,讀之俗念頓消,也欣賞它在眾多詠張家界詩作中一枝秀出。
張家界又名青巖山,此詩語言智巧,從“張家”獨擅奇山異水之榮領起,有疑故問,然后巧嵌“界”名,一以點名,一以區(qū)分,點醒的是山名亦兼點明詩題,區(qū)分的則是人間眾生俱有的俗念。白云之純潔,浮名之世俗,對比鮮明?!鞍自粕钐幍∶?,乃是詩人“遐想”的精義。如此篇末點題,歸結全篇,是詩的智慧也是人生的智慧。具有這種人生智慧而身體力行,則是摒棄名韁利鎖之后的大超脫大境界也。我雖尚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