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識客觀題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子20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
B.賓禮用于朝聘會同,是天子款待來朝會的四方諸侯和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問安的禮節(jié)儀式。
C.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祗、人鬼。
D.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儀制祠祭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nóng)等。
5.D(戶部為掌管戶籍財經(jīng)的機關)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如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蘇軾字子瞻。
B.玉璽,專指皇帝的玉印。秦漢以來,皇帝所用的印章稱為璽,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稱為印。
C.表,是封建社會臣子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特殊文體,如《出師表》《陳情表》。
D.朔日,指中國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農(nóng)歷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農(nóng)歷每月的三十。
5.【文化常識】D(中國農(nóng)歷將每月的最后一天稱為晦日。)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進士: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其時凡舉人試于禮部合格者,稱為“進士”。明、清之制,殿試后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皆通稱為“進士”。
B.“遷蘇州同知”“擢按察僉事”“進環(huán)右參政”中的“遷”“擢”“進”三個詞語,在古代都是晉升官職的意思。
C.蔭:庇蔭,庇護。封建時代官僚的子孫因先代有功勛而受到封賞?!胺馄奘a子”中的“蔭”就是此意。
D.母憂:母喪的婉辭。文言文中常有“丁父憂”“丁母憂”的說法,即遭逢父親喪事和遭逢母親喪事。
5.B(遷:古代稱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職。)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教授”是指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后成為一種學官名,掌管學校課試等事,位居提督學事司之下。現(xiàn)在是高等學校教師學銜或職務名稱之一。
B.“母憂乞身”是指遭逢母親去世,在朝廷任職的官員,請求辭職前去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還鄉(xiāng)但富有學識經(jīng)驗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設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禮來對待。
D.“結(jié)發(fā)”,漢族婚姻習俗,一種象征夫妻結(jié)合酌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發(fā),合而作一結(jié)。
5.D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牙將”即牙門將,負責在防御工事“牙門”里統(tǒng)領士兵指揮作戰(zhàn)的將領被稱為牙門將,后來演變成類似于主將帳下的偏將、副將的職位。
B.“遷”,意思是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提升,但有時候也表示降職遠調(diào),如《岳陽樓記》中的“遷客騷人”和《琵琶行》中的“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C.“節(jié)度使”,唐代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jié)而得名,節(jié)度使集軍、民、財三政于一身,威權(quán)甚重,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D.“河朔”,地區(qū)名,古代泛指黃河以北地區(qū),“朔”在古代又可以表示時間概念,朔日是農(nóng)歷每個月的初一,而晦日是農(nóng)歷每個月的三十。
5.D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舉人”原指被薦舉的人,唐宋時指地方推舉赴京應科考者,明清時指在每年一次的鄉(xiāng)試中合格者。
B.“刑部”又稱“秋官”“憲部”,與吏、戶、禮、兵、工并稱古代六部,負責審定律令及審核刑獄。
C.“河陽”中“河”專揩“黃河”,古人認為“山南水北為之陽”,故“河陽”指黃河北岸的某地區(qū)。
D.《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二十一卷,分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件。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解的一項是(3分)(
A.“茂材”,又作“茂才”,西漢時原作“秀才”,到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諱而改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后引申為邊邑、邊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開皇二年始設立,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對身故的一種說法,本稱諸侯之死,后世也稱皇帝的高等妃嬪、皇子、公主、貴族或官員之死。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七廟,天子的宗廟。即帝王設七廟供奉祖先,太祖廟位居正中,其左右各為三昭三穆。后世以“七廟”作為王朝的代稱,《過秦論》中的“七廟隳”就是指秦朝滅亡。
B.終喪,守完父母的喪期。這緣于古代的“丁憂”制度。古代官員的父母死去,官員一般須停職守喪三年,因特殊原因國家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叫做“起復”。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xiāng)。下文的“聽致仕”,表示朝廷同意了,批準他退休。
D.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比如“唐高祖”、“隋煬帝”都是謚號。
5.D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歲行冠禮后,由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名字。
B.漕運,是指在古代社會,封建王朝將所征田賦的部分糧食經(jīng)由水路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一種專業(yè)運輸方式。
C.太子少保,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均為負責教習太子的東宮官職,分別是太保、太師、太傅的副職,后來成為一種榮譽性稱號。
D.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它是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笄”是古代用以盤頭或別住帽子的簪子,特指男女十五歲成年可以插簪子的年齡。
B.“記”是古代以記敘為主的文體,如《桃花源記》;也可按時間記述史實,如《史記》。
C.“拓本”是把碑刻、銅器等器物的形狀和上面的文字、圖像拓下來的紙本。
D.“經(jīng)筵”是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jīng)史而設的御前講席,宋代以翰林學士等任經(jīng)筵官。
A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親而年幼于己的同輩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親而年幼于己的同輩男性,同今之“堂弟”。
B.“諸生”,是古代中國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明清后又指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
C.“陛下”,本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進言天子時須先呼臺下侍者而告之,后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時對帝王的敬稱。
D.“崩”,古代對死的一種諱稱,專指皇帝的死亡,意義相同的詞語還有“崩殂、駕崩、仙逝、薨、不祿”等等。
5.D【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樣離開人間,是對“死”委婉的說法。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舉考試錄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時用于考中進士,明清殿試之一甲三名稱賜進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歲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
C.嘉祐,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紀年的專有名號,中國的年號制度是從秦始皇稱帝開始啟用的。
D.謚,指謚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
C
13.下列對文中畫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學,古代設于京城的最高學府。博士,古代設置的國家最高學位。
B.知貢舉,主試者稱為“知貢舉”,就是“特命主掌貢舉考試”的意思。
C.經(jīng)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jīng)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
D.循吏,正史中記述的那些重農(nóng)宣教、奉公守法、愛民富民的地方官。
7.本題考查理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A項“博士,古代設置的國家最高學位”錯,“授任湖州司士曹事,不久授任太學博士”可以分析出“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B.
C.
D.
5.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唐代,考中進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jīng)過吏部選試合格,才能授予官職。選試除以身、言、書、判為標準外,還有宏辭、拔萃等名目。規(guī)定試判三條,稱之為拔萃。
B.唐高宗永徽二年開始,賜五品以上官員魚袋,飾以金銀,內(nèi)裝魚符,出入宮廷時須檢查,以防作偽。其中三品以上官員官服為紫色,用金飾魚袋。
C.古代敬稱剛?cè)ナ蓝鯏M定謚號、廟號的皇帝為大行皇帝,若是皇后則敬稱大行皇后?!按笮小币鉃椤坝肋h離去”。
D.唐時,中央官員在陪都(東都洛陽)任職,稱為分司。洛陽是當時全國政治、經(jīng)濟中心,遠非偏處關西的長安所能比擬,唐朝天子常常因為漕運不濟和關中歉收而將整個政府機構(gòu)遷到洛陽,稱“就食東都”
5.B
16.下列對文中畫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庶孽,指品行邪惡的平民。庶,平民百姓,與“士”相對;孽,邪惡,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類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7.A?!笆酢?/span>
17.下列對文中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足
A.“幼孤,隨母適胡氏”,
B.“洪熙元年”中,“洪熙”足指明仁宗年號。年號始于漢武帝,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慶歷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
c.“海鹽民”中,“民”足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和足下等。
D.由于受時代的限制,人對四方異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對南方各族常稱“百越”或“越族”。
C足下不是稱呼百姓的
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易》為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和《詩》《書》《禮》《論語》合稱為“五經(jīng)”。
B.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舉制的主要科口之一。
C.幽、厲指周幽王、周厲王,“幽”“厲”是根據(jù)其生前品德行為所給的溢號。
D.免冠,脫去帽子,古時表示謝罪。京房要直諫皇上,故先“免冠”以謝罪。
5.[答案]A《論語》不屬于“五經(jīng)”之一,《春秋》為“五經(jīng)”之一。
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稱制,指封建社會里君主即位執(zhí)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統(tǒng)治者代理皇帝執(zhí)掌國政。
B.敕,封建社會常作自上命下之詞,特指皇帝的詔書,如奉敕,宣敕。本文“敕鎮(zhèn)代”指皇帝下令讓于烈鎮(zhèn)守代邑。
C.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自周代以來,三公專指太師、太傅、太保,唐宋后成為一種虛職。
D.稽首,古代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本文中“稽首”即為臣子跪拜國君的禮節(jié)。
5.C,C項“專指”錯誤。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按照我國傳統(tǒng)農(nóng)歷歷法,文中“朔日”指每月初一。另外,每月月圓那天稱“望日”,通常指十五,每月最后一天稱“晦日”。
B.“再拜”通常指拜兩拜,是古代一種表示恭敬的禮節(jié);舊時也常作為敬辭,用于書信的開頭或末尾。文中此詞用法為后者。
C.
D.“玉堂”原指玉飾的殿堂,常用作對宮殿的美稱,漢朝時是皇宮中的一個殿名。而文中此詞指官署。
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黃老”分別指黃帝和老子,黃老之術(shù)是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流派,對后來道教的形成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B.“案”在古代指進送食物的托盤,形體不大,足很矮,可以托舉起來,也可以放在地上。后來長形的桌子或架起來代替桌子用的長木板也叫“案”。
C.“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為一人犯罪而牽連到親屬受罰,是古代專制社會慘無人道的刑法之一。
D.“右”作為方位名詞指右邊,與“左”相對。古代崇右,故以右為上,為高;而在地理上,以西為左,以東為右。
D
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父”指父親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皬摹北硎咎梅坑H屬,“從弟”即堂弟。
B.“踐阼”指走上阼階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
C.“丁母憂”,遭逢母親的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三年內(nèi)不做官,不應考。
D.“出”,調(diào)出京城,表示貶官,古文表示貶官的還有“奪”“謫”“左遷”“黜”等。
5.
2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年號是皇帝在位的時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個皇帝大多不只有一個年號,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
B.“劾”指揭發(fā)罪狀,“彈劾”指君主時代擔任監(jiān)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劾死”指冒死彈劾。
C.“巡撫”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D.“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
5.B(
2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璽書,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書。古代遞送文書易于破損,所以竹簡兩片合一,縛以繩,在繩結(jié)上用泥封固,鈐以璽。秦以后專指皇帝的詔書。
B.內(nèi)遣,指皇帝派大臣到各地巡視,用以監(jiān)督地方官吏。被派遣的官員一般可以明章或者密奏彈劾官員,各朝代稱謂不同,如監(jiān)察御史、巡按御史。
C.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推舉官員的制度,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來,
D.贈,即追贈,或追封,指加封死者的官職、勛位,用來表揚對國家有貢獻的死者,如明追贈吳麟征“兵部右侍郎”,
B內(nèi)遣指宦官出使
25.下列對交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為取一與本名涵義無關的別名,稱之為字。
B.江左,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東西與左右??苫ハ嗵娲?,故江左又指江東。
C.射策,漢代考試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針對策問,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應試。
D.服闕,古人任職時因你父親或母親去世離職守喪三年,期滿除服,稱之為服闕。
5.A(古人名與字的涵義是相關的,不是無關的。)
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女成年時要行冠禮,戴上表示已經(jīng)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還沒有成年。
B.“釋褐”通常是指脫去平民衣服,開始擔任官職;有時也指新考中的進士被授予官職。
C.“人爵”是與天爵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塵世人們所封的爵位,例如國君所賜的公、侯等。
D.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為海所環(huán)抱,因而稱國境以內(nèi)為“海內(nèi)”,國境以外為海外。
5.A(應為“古代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另外“還沒有成年”有誤,男子20歲稱弱冠,此時已經(jīng)成年)
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將相、號令征伐等機密詔令,并備皇帝顧問,宋稱翰林學士院。
B.轉(zhuǎn)運使,主管運輸?shù)慕硌牖虻胤焦俾?,宋時該職曾為一個地區(qū)實際上的最高行政長官。
C.遮道,又稱“攔路”“借留”,典出東漢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績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
5.(3分)D?。ㄖ慢S,此處指行齋戒之禮以致敬)
2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殿試及第者,唐代始置進士科目。
B.“封章”,言機密事之奏章,用皂囊重封以進,故名封章。
C.“受禪”,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繼承舊帝讓給的帝位,泛指繼位。
D.“蕭墻之難”,指由內(nèi)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災禍,泛指內(nèi)亂。
5.【A】“進士”科在隋朝時開始設立。
2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A.《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它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國文武官員的選用、任免、考核、調(diào)動等事務,主管是吏部尚書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國特定的歷史時代,還可指儒家經(jīng)典,文中用以指年齡。
D.“少牢”指我國古代祭祀時用羊和豬當祭品,“太牢”則指祭祀帝王時用牛、羊和豬當祭品。
5.
詳細解析:吏部掌管全國文官,兵部掌管全國武官。
3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御史,是中國古代一種官名。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為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官職,一直延續(xù)到清朝。
B.憂,丁憂,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等喪事,后多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喪。具體說來,此人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
C.丁卯,丁卯年是干支歷里干支紀年的其中之一。干支紀年使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相配,組成六十干支,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當六十干支輪回一次時又稱之為一甲子。
D.閣臣,明、清大學士的別稱。大學士入閣辦事,故稱。自朱元璋廢中書省、罷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設立內(nèi)閣,并逐漸發(fā)展成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機構(gòu)。
B
31.下列對文中加點同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掾”原為佐助之意,后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如“掾曹,掾史,掾?qū)??!坝嬣颉笔枪糯菘さ挠嬂簟?/span>
B.“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轉(zhuǎn)達臣子進言意愿的侍者,后發(fā)展為帝王的謙稱。
C.
D.古代制作竹簡,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這個程序叫“殺青”,也叫“汗青”。選文
5.B(陛下不是帝王的謙稱,而是對帝王的尊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