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盛夏,天氣漸漸炎熱,除了選擇宅在空調(diào)房里,相信也有不少小伙伴選擇到?jīng)隹斓牡胤匠鲇?,身在北京的勝樂君馬上就想到了一個清涼圣地——承德避暑山莊!
不過,勝樂君今天想要重點介紹的,是避暑山莊附近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寺廟群——外八廟。
外八廟是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東北部藏傳佛教寺廟的總稱,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陸續(xù)建成 ,是凝聚了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風(fēng)格和藝術(shù)的古建筑寶庫。外八廟像眾星拱月般圍繞著避暑山莊。山莊是皇權(quán)的象征,這些代表著不同民族的廟宇建筑,則象征著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jié)。
普陀宗乘之廟,人稱小布達拉宮。
“外八廟”實際上并不只8 座廟,原有寺廟12座,即溥仁寺、溥善寺(已無存)、普寧寺、安遠廟、普樂寺、普佑寺(大部分無存)、普陀宗乘寺、廣安寺(已無存)、殊象寺、羅漢堂(大部分無存)、須彌福壽之廟、魁星樓(原樓已毀)。因為分為八處管理,且地處塞外,因此叫外八廟?,F(xiàn)尚存7座。
普寧寺是清乾隆皇帝在承德修建的第一座廟宇,始建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由于寺內(nèi)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
普寧寺壁畫
普樂寺在外八廟中,以其特有的建筑裝飾和佛像而著稱。主殿閣中須彌座上的主體“曼陀羅”上有一尊銅制的藏傳佛教的佛像,即“上樂王佛”,又稱“歡喜佛”。閣內(nèi)的天花藻井,在外八廟諸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在承德外八廟所藏文物中,以佛教造像為最多,其形態(tài)、質(zhì)地、風(fēng)格各異,充分體現(xiàn)了清代造像工藝的精湛水平。勝樂君也收集多方資料,為大家介紹一批外八廟館藏文物精品。
清乾隆 紫金琍瑪吉祥天母
此像高56厘米,由騎騾子吉祥天母、背光、臺座三部分組成。面部鍍金,三目圓睜,火焰發(fā),頭戴五智骷髏冠,冠上飾有松石。頸掛人頭項蔓,人頭皆忿怒相,赤發(fā)上豎。右手執(zhí)骷髏杖(已損),左手托盛滿鮮血的嘎巴拉碗。雙乳下垂,從肩部繞過的飄帶自然流暢,軀干微傾,舒座于黃騾之上。黃騾背上系人皮,踏行于象征血海群山的臺座上。這尊造像把吉祥天母兇猛猙獰的形象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尤其是黝黑色的銅質(zhì)使其充滿力感,紅色的火焰發(fā)與鍍金的面部顯得吉祥天母越發(fā)可怖。背光后的紫檀背板上從左至右刻滿、蒙、藏、漢四體銘文,漢文是:“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欽命章嘉胡土克圖認看供奉大利益紫金琍瑪吉祥天母”。
從銘文可知,這尊吉祥天母是采用紫金琍瑪成造的。根據(jù)清宮檔案記載,紫金琍瑪是西藏引進尼泊爾配方的合金,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宮中初步試制成功,其用料和比例為:每紅銅一斤加用金三錢,銀六錢,自然銅三兩,鋼二錢,錫二錢,鉛二線,水銀二錢,五色玻璃面五錢。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原配方的基礎(chǔ)上,用金剛鉆石對化紫金琍瑪,同時調(diào)整部分金屬的用量和比例,最終確定配方為:紅銅條一斤,金剛鉆石五錢,金一兩,五色玻璃面各一兩共五兩,自然銅二兩,銀六錢,錫二錢,鉛二錢,鋼二錢,水銀二錢。可見紫金琍瑪佛像合金成份復(fù)雜,化用比例精確,價值亦很昂貴。這尊紫金琍瑪吉祥天母應(yīng)為十八世紀(jì)西藏進供清廷的禮品,彌足珍貴。
清 銅鎏金宗喀巴像
該像高25.3cm,曾赴臺灣巡展,經(jīng)專家鑒定為公元15至16世紀(jì)佛像,具有藏漢藝術(shù)風(fēng)格特征。宗喀巴是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但他的地位和影響大大超過了他的上師身份,藏傳佛教奉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其形象中“左經(jīng)右劍”的特征與文殊菩薩的標(biāo)志相同。佛經(jīng)中文殊既是當(dāng)世的菩薩,又是二世諸佛之師,作為文殊化身的宗喀巴顯然也是至高無上的尊神。
外八廟珍藏的這尊宗喀巴像通體鎏金,頭戴黃色桃形帽,面部寬平,即所謂的“國”字形臉,這與永宣宮延造像風(fēng)格相同;眉眼比較長,神態(tài)沉靜,兩頰較豐圓,顯得頗有肉感。身著僧坎,僧裙和袒右肩袈裟,衣紋流暢,雙手當(dāng)胸結(jié)說法印,左右肩上分別置經(jīng)書和寶劍,即“左經(jīng)右劍“的標(biāo)識,這也是宗喀巴像的重要特征。宗喀巴大師的造像形式以雙足結(jié)跏趺坐最為常見,但這尊館藏宗喀巴像雙足結(jié)半跏趺于雙層蓮座上。佛座為蓮花寶座,蓮座造型規(guī)范,上下基本呈垂直狀,蓮座上的裝飾非常講究,上下皆用蓮花瓣布一周,蓮花瓣飽滿,飾有立體感頗強的卷草紋,蓮座上下邊緣又各飾一周大小一致的圓形連珠,兩排蓮花之間的連接處嵌入較深。雙腿自然,掌和腳趾刻畫逼真,蓮座底部刻十字金剛杵。這尊鑄造精美,工藝精湛的宗喀巴像是藏傳佛教造像藝術(shù)成熟期的代表,也是藏漢藝術(shù)互攝互融的最好見證。
清 十一面觀音像
該造像通高139厘米,青銅質(zhì),面部鎏金,為清宮廷造像。整體由兩部分插接組合而成,下為須彌座,上為觀音立像。 十一面觀音屬密宗的一種造像,觀音頭有五層十一 面,象征觀音菩薩修完大乘的十個階位, 達到第十一地即功行最終圓滿的佛地(也暗含著菩薩具備了大日如來的五佛五智)。 其第一層代表法身三面,第二層代表應(yīng)身三面,第三層代表報身三面。這三層從縱向看,前方三面作善目慈悲相,代表寶部;左側(cè)三面作白牙上出喜悅相,代表蓮花部;右側(cè)三面作肇眉直視微怒相,代表金剛部。第四層在前方三面之上,名 單面大怒明王,面容猙獰作暴怒大笑相,代表揭摩部;第五層為阿彌陀佛面,即以上一切總成佛的方便,代表佛部。
歷史上描述十一面觀音形象的佛經(jīng)有三種:北周耶舍崛多譯的 《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jīng)》、唐玄獎譯的《十一 面神咒心經(jīng)》和唐不空譯的《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jīng)》,其中除詳述其十一面的面部特征外,另記有二臂、四臂兩種造型,流傳于世的造像也多以二臂、四臂形式出現(xiàn)。但這尊十一面觀音造像卻是按千手千眼觀音造型而鑄造的,其主臂雙手合十,身體兩側(cè)各呈扇形排列有20支手臂,每手心上各有一眼,與承德普寧寺內(nèi)現(xiàn)存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像造型一致。
須彌座可分三層。上層為圓形俯仰蓮花座,下層為6個具有早期東印度風(fēng)格的三層疊澀基座,撐托著中層的方形須彌座,中間束腰部分雕刻有一對相向的獅子伸臂向上托舉,兩獅之中有一具十字金剛柞,代表著大乘佛教的力量,圖案雕刻精細逼真。 這尊觀音造像體態(tài)勻稱,立姿自然,表情豐富,造型獨特,頗具代表性,充分體現(xiàn)出清代造像工藝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更為匠心獨具的是這種十一面觀音與千手千眼觀 音組合為一體的形式,實屬觀音造像中罕見的上乘之作。
清 大威德金剛雙身像
大威德金剛梵名閻曼德迦,是藏傳佛教諸多神祗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不僅由于它身為藏傳佛教著名的五大金剛之首,是藏密修行者最高境界的守護神,還因為它多面多足,獰厲畏怖,渾身上下透露著逼人的氣勢、沖天的力量、森然的威嚴(yán),突出地顯現(xiàn)了藏密佛像獨特的造型特點。 這尊造像為銅制,鎏金,通高159.5厘米,男女雙身合體。底座為蓮花座,鑄有精美的仰覆蓮花,上沿飾圓釘。主像9面、34臂、16足。頭面分三層,第一層有7首,正面一首呈水牛相,闊口獠牙,三目怒睜,豎耳尖角,頂火焰赤發(fā),束五智骷髏佛冠(已失),令人不寒而栗。主首兩側(cè)各有三首,均為忿怒護法形象。第二層亦為忿怒護法相,第三層為菩薩慈悲寂靜面貌。主像34臂,與心、語、意一起,代表37菩提分路,即由菩薩到佛的過程。32只手臂呈扇形分布,擬輪轉(zhuǎn)態(tài)勢,如風(fēng)似電,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的強烈沖擊。主臂前伸環(huán)抱明妃,左手托盛血嘎布拉碗(已失),右手執(zhí)金剛鉞刀(已失),結(jié)金剛哞迦羅手印,代表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勝利。 主像下肢右屈左伸,穩(wěn)若泰山,16足踏著象征阻礙成佛的16種生靈,右邊八腿屈,壓八大天王,表八成就;左邊八腿伸,壓八佛母,表八自在清凈。16種生靈分別為左部的鷲、梟、鴉、鸚鵡、鷹、鴨、公雞、雁,右部的男人、水牛、黃牛、鹿、蛇、狗、綿羊和狐。
格魯派認為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同時認為宗喀巴是文殊菩薩的轉(zhuǎn)世化身,于是這位守護神在宗喀巴的生命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受到格魯派的特別推祟。 此像為清代乾隆朝宮廷作品,完全遵循《造像量度經(jīng)》成型,做工考究精良,形象渾厚大氣,是藏傳佛像制作中最為復(fù)雜的一尊,制作難度也很大。雖然歷經(jīng)歲月滄桑,部分鎏金磨損,原執(zhí)法器和身飾缺失較多,但氣勢不減,歷史所遺留的痕跡更給人增添了無限想象的空間。
清 紫檀木三層樓閣殿式九佛龕
此龕通高156.5厘米,外型仿自官式樓閣建筑。頂置藏式奔巴瓶,瓶身兩側(cè)帛帶翻卷。重檐脊部飾獸吻、小獸。樓閣共三層,每層面闊三間,門側(cè)雕飾龍紋,內(nèi)供九尊銅鎏金無量壽佛,下承浮雕覆蓮須彌座,突出了清代樓閣式殿堂的宏偉造型。龕背面有漢、滿、蒙、藏四體文字( 三層九格文字均相同):漢文為“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十四日,欽命章嘉胡圖克圖認看供奉利益番造無量壽佛番稱策巴克墨特清稱墨渾阿庫扎拉澧阿拂齊希蒙古稱查克拉什烏格依那圖布叻漢。”
據(jù)清宮檔案記載,在承德外八廟與北京紫禁城的佛堂中,陳設(shè)了很多模仿傳統(tǒng)建筑樣式的佛龕。而在殿堂的重要位置,又通常置以擬宮殿建筑樣式并完全按照實體比例縮微制成的宮殿建筑樣式的殿式龕。這種供奉形式源于我國古代宮室及宅第等建筑群中,自殷周以來即形成了正中重要位置由殿堂式建筑所占據(jù)的局式。佛教傳入中國后,一方面受深厚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帝王官賈“舍宅為寺”以示敬佛,唐以后我國的佛寺布局也由以塔為中心改變成為以佛殿為中心了。官式樓閣是由單層宮殿疊落而起的一種建筑類型,清代較為重要的閣及城樓除二層檐外還喜用三重檐做法,這里介紹的紫檀三層樓閣式龕就表現(xiàn)了此種建筑形式。
清 銀鎏金鏨花嘎巴拉碗
承德外八廟的嘎巴拉碗屬于裝飾全顱骨碗,座長19.6厘米,寬19.6厘米,通高24.2厘米。這種碗用金、銀、銅等金屬包裹,并有精美圖案,是非常具有觀賞價值且現(xiàn)存不多的顱骨碗之一。此件嘎巴拉碗為銀鎏金鏨花,由碗蓋、碗體及碗托三部分組成。蓋鈕為鑲嵌寶珠的火焰形,碗蓋上鏨有四個纏枝蓮,包圍在蓋鈕周圍。蓋上還鏨有吉祥八寶紋:輪、螺、傘、蓋、花、罐、魚、長,寓吉祥如意之意。碗托上部為圓形臺座,束腰處鎏金并嵌一圈綠松石,三面分別飾人頭,四周及碗托底座表面飾纏枝蓮紋,蓮花鎏金。底板刻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內(nèi)容為:“古噶巴喇供椀贊 我聞在昔佛月光明以頭施檀普度眾生左旃檀涂右利刀割扵此二人不分別 五印三藏古德多有用是義例自施其首十方十色一以化之同凡悲仰共圣慈悲是真供養(yǎng)無供養(yǎng)者作贊饒舌波羅般若乾隆歲次壬子嘉平月御贊?!闭麄€嘎巴拉碗選材精細,制作精美,工藝考究,珍重之意十分明顯。
清乾隆 銅鎏金無量壽佛
清 銅鎏金白度母像
清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清 銅四臂觀音菩薩像
清 銅三面八臂摩利支天像
清 黑漆描金四角重檐木佛龕
清 紫檀木重檐殿式五佛龕
清 六角重檐紫檀木佛龕
清 嵌琺瑯?biāo)慕峭な阶咸茨痉瘕?/p>
清 銀鏨花八寶紋桃形佛龕
清 銅鎏金嵌石佛塔
清 銀鎏金佛塔
清 銅鎏金掐絲琺瑯壇城
清 銀法輪
清 銅胎琺瑯八蓮
清 銅鎏金轉(zhuǎn)經(jīng)筒
海螺
清乾隆 銅鎏金掐絲琺瑯賁巴壺
清 銅鎏金八寶紋腰圓盒
有人說去一次承德,就相當(dāng)于去了新藏,就因為這里有片“外八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留給世人的文化藝術(shù)瑰寶不計其數(shù),有機會身臨其境的去感受一下這片土地的雄渾壯麗和歷史氛圍吧!
我們都要做美的傳播者,
這種美要自在、喜悅、真摯,并且莊嚴(yán),
就像釋迦牟尼佛帶給我們的一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