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世紀意大利畫家貝尼尼繪制的一幅古代羅馬圖。從拉奧孔到受傷的希臘戰(zhàn)士,從圖拉真紀功柱到君士坦丁凱旋門,一部古羅馬歷史以一種藝術的形式精彩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作為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地中海受到多元文明的影響:尼羅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為地中海文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為地中海文明的豐富與升華注入了新的血液;古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戰(zhàn)爭開啟了我們對地中海文明的浪漫想象;邁錫尼、塞浦路斯與腓尼基文明為地中海文明構筑了新的圖景;公元前4世紀以后,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成為地中海文明的主旋律,并影響了歐洲乃至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程。
文 明 之 海
“大地之間”的海
Mediterranean(地中海)這個詞來源于拉丁語mediterraneus,意思是“大地之間”。地中海連接著亞、歐、非三大洲,是重要的交通航道,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地中海沿岸多種文明,被稱為“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
公元前3000年,偉大的埃及文明發(fā)端于尼羅河中下游地區(qū),其范圍從地中海東部廣闊的三角洲地區(qū)一直延伸到克里特島、希臘和意大利南部。正是在這片三角形海域上,埃及文明與克里特文明以及腓尼基文明在公元前的二十多個世紀里共同繁榮發(fā)展,人們相互通商,自由貿易,觸角甚至延伸到意大利半島及周圍島嶼、北非沿岸和地中海西部,最遠到達西班牙……
■ 古埃及“死者之妾”雕像。雕像以裸體姿態(tài)躺于黑色并帶有紅色圓環(huán)的床上,手臂垂于身體旁,頭戴巨大假發(fā),身纏黃色緞帶,胸前繪黑色項鏈,被認為是撫慰亡靈之人。
從此,地中海文明的滲透、擴展伴隨著航線的開辟一路前行:尼羅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為地中海文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為地中海文明的豐富與升華注入了新的血液;古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戰(zhàn)爭開啟了我們對地中海文明的浪漫想象;邁錫尼、塞浦路斯與腓尼基文明為地中海文明構筑了新的圖景;公元前4世紀以后,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成為地中海文明的主旋律,并影響了歐洲乃至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程。地中海航線途經之處遺留下的物質遺存,見證了地中海沿岸各地文明交流與碰撞的歷史,為人們呈現(xiàn)出一幅相互影響與融合的地中海文明歷史圖景,成為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一方理想棲息地,并通過宗教、藝術、文學、詩歌、音樂、哲學、建筑和科技等形式獲得了經久不息的流傳。
這些豐富的文明成果,與通過大理石、黃金、鑲嵌工藝和織物表達出的審美意趣及享樂主義相結合,構成了此地域以外的人們?yōu)橹蛲牡刂泻I裨挕?/p>
■ 吊墜項鏈。
地中海的歷史和神話
一開始,地中海的交流十分艱難,幾乎沒有人能夠涉足整個海域,人們甚至意識不到他們是在共守著同一片海域。直到公元前8世紀以后,這片海域的交流才漸漸得到加強,希臘人和腓尼基人的海上活動促進了這一地區(qū)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幾千年來,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文明在這個舞臺上此消彼長,相互碰撞、交融,成就了璀璨奪目的地中海文明。
船是地中海地區(qū)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槳與帆的時代,船只利用洋流和季風往返于地中海兩岸。在這片古老的土地和海域上,文明的滲透、擴展伴隨著航線的延伸一路前行。希臘羅馬文化中共有的歷史——特洛伊戰(zhàn)爭以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神話傳說,成為地中海文明的堅實基礎。
■ 黑像式陶酒壇,公元前530年~前520年。酒壇描繪的是奧德修斯手抓綿羊、逃離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洞穴的情景。
地中海島嶼眾多,海岸線蜿蜒曲折,適宜船只航行、???。地中海地區(qū)的船舶不但有帶槳的長船、快船、戰(zhàn)船或海盜船,還有帶風帆的圓形平底商船??脊艑W家在地中海第勒尼安海域(Tyrrhenian Sea)周圍發(fā)現(xiàn)了許多用陶或青銅制作的、充滿宗教神圣象征意義的船只模型,大多是在伊特魯里亞(Etruria)的墳墓和撒丁島的圣殿中發(fā)現(xiàn)的,它們也許是用來照明的燈具或是隨葬的祭品,卻讓人聯(lián)想到古代地中海居民參與遠途海上貿易的情景。
在古埃及時代的尼羅河上,每天都有大量木船或帆船往返,運輸人員和貨物,有時也承擔軍事任務,有的則專門將木乃伊運往西岸安葬地。古埃及的宗教認為,木船除了用來運送死者遺體外,還是太陽劃過天空時的運載工具,也是法老進入靈界使用的交通工具。開篇處模型船的船頭插著一根橫桅桿,它連接著船舵和吊桿,船上坐著九名槳手和一名躺在床上的女性——這類船模型通常放置于墳墓內,以模仿死者沿尼羅河前往阿比多斯(Abyss)神殿向冥王歐西里斯(Usiris)的朝圣之旅。
■ 古埃及的船模型。船頭一根橫桅桿連接著船舵和吊桿,船上坐著九名槳手和一名躺在床上的女性。這類船模型通常放置于墳墓內,以模仿死者沿尼羅河前往阿比多斯神殿的朝圣之旅。
而希臘的歷史總是和古老的傳說與神話交織在一起,無論在科學哲學里,還是在藝術文化中,冥神的形象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作為被大海包圍的民族,古希臘的許多神話都表現(xiàn)出希臘人對大海的熱愛與迷戀,反映在藝術上就是:精美的繪畫、陶器和雕塑作品上所描繪的圖案大多是來自神話故事里的那些神秘的海洋生物,如半人半魚的海神波塞冬(Poseidon)和他的兒子特里同,猙獰而丑陋的海妖斯庫拉、美麗而溫順的海仙女涅瑞伊得斯等等。
特洛伊戰(zhàn)爭是希臘神話中最重要的一個事件,開啟了我們對地中海文明的豐富想象,相關記載主要見于《荷馬史詩》。盲詩人荷馬(約生活在公元前850~公元前750年之間的希臘)搜集、整理當時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創(chuàng)作成《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長篇史詩,后世稱之為《荷馬史詩》。
其中,《伊利亞特》敘述的是特洛伊戰(zhàn)爭進行到最后幾天發(fā)生的故事?!耙晾麃喬亍边@一名稱源于特洛伊城的別稱“伊利昂城”。公元前12世紀,邁錫尼王國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而與小亞細亞西南沿海國家發(fā)生沖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特洛伊戰(zhàn)爭。傳說這場以爭奪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倫為起因,由神、人共同參與的戰(zhàn)爭持續(xù)長達十年,大大消耗了邁錫尼的元氣,讓這個一度輝煌的國家變得千瘡百孔。一場戰(zhàn)爭拖垮了一個文明,這也是特洛伊戰(zhàn)爭倍受關注的一個原因。特洛伊戰(zhàn)爭是西方世界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海上遠征。
■ 手握海豚的波塞冬小雕像,公元前2世紀。波塞冬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海神,統(tǒng)治著所有海洋、內陸水域以及其中的生物。
特洛伊戰(zhàn)爭結束后的故事,在《奧德賽》和其他被稱作“歸途”(Nostoi)的史詩中得到了記述:《奧德賽》敘述了戰(zhàn)爭生還者奧德修斯歷盡磨難返回家園的旅程,展現(xiàn)了主人公在長達十年的歸途中經歷的各種奇遇。奧德修斯是希臘伊薩卡島(Ithaca)的國王,以智慧狡詐聞名,特洛伊城被洗劫后,希臘王子們瓜分了戰(zhàn)利品并準備歸家。奧德修斯憑借自己的力量與計謀,歷經磨難,最終化解了種種障礙與危機,在神的幫助下,回到了伊薩卡,與妻子佩涅洛佩(Penelope)、兒子忒勒瑪科斯(Telemachus)團聚,重登王位——這些敘述使我們了解到當時的希臘社會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狀況,同時也激發(fā)我們思考希臘人的生活和斗爭對地中海和整個西方文明產生的深遠影響。
除了《荷馬史詩》,公元前29年至公元前19年期間,拉丁詩人維吉爾創(chuàng)作的史詩《埃涅阿斯紀》,也描寫了主人公埃涅阿斯在家園被毀后,逃離特洛伊前往意大利,建立城邦的故事。這位埃涅阿斯既是傳說中羅馬人的祖先,也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中特洛伊王子安喀塞斯(Anchises)和女神阿芙洛狄特所生之子,曾在《伊利亞特》中出過場——這些都見證著地中海歷史上希臘傳統(tǒng)與羅馬文化長期多元共存的事實。
■ 刻有丘比特裸像和海怪的屋瓦,公元前2世紀。騎著蛇尾海怪的丘比特象征著海洋世界的求愛場景。
埃及人的永生之旅
對于以河流為中心建立并發(fā)展起來的古埃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地中海在其地緣政治中是無足輕重的,地中海的海上交通掌握在希臘人、腓尼基(今黎巴嫩)人等極少數擁有艦隊的民族手中——而直至公元前21世紀中期,為控制通往安納托利亞半島和陸路通道的敘利亞海域,埃及才將目光轉向地中海。
但這并不說明埃及人缺乏對地中海的了解,相反,從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埃及人對地中海各族的了解和影響都是深刻和全面的。尼羅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是構成地中海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說來,這種影響與埃及獨特的生死觀與信仰傳統(tǒng)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對伊西斯、荷魯斯等神明的信仰崇拜,是古埃及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的精神投射。在古埃及人看來,死亡并不是結束,而是通往新生的起點。如前所述,人們穿越死亡的海域通向靈界新生的交通工具,是一艘木船。
■ 還愿人像,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發(fā)現(xiàn)于伊特魯里亞的一處還愿獻祭遺址。此人像呈攻擊姿勢,左手持盾,右手舞矛,戴頭鐵盔,身著“佩瑞卓瑪”短褲。
其中,與石棺以及其他殯葬用品一起擺放在墓室里的,是古埃及人用于保存死者內臟的容器——卡諾皮克罐??ㄖZ皮克罐一般以石灰石或陶制成,自古王國時期起至古埃及后期一直使用,其名字源于亞歷山大里亞附近、尼羅河三角洲西部的卡諾皮斯鎮(zhèn)(今阿布基爾)——最近的水下考古證實,這座城市見證了古埃及和希臘文明之間的相互交融和影響——埃及人認為卡諾皮斯這個名字來自古老的埃及語“Kah Nub”,即金色的地板,很可能指港口的商業(yè)貿易帶來的各種好處;而希臘人則認為特洛伊戰(zhàn)爭的傳奇軍官死后葬在那里,于是就以軍官的名字命名為卡諾皮斯。無論如何,在著名的埃及亞歷山大里亞港建成之前,卡諾皮斯都是埃及與希臘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
卡諾皮克罐的形制通常為平底,頸部稍寬,以塞子封口。不過到了新王朝(公元前1540年~前1070年)時期,封口的塞子開始制作成代表荷魯斯四個兒子的人和動物形象。在將尸體制成木乃伊的過程中,肺、肝、胃和腸都會被移除,分別保存在這樣的四個罐中,并在每個罐子側面的兩欄中雕刻上銘文。
除了把尸體加工成木乃伊并將內臟分別移除保存外,從中王國時期(公元前1991年~前1750年)開始,埃及人以一種叫“夏勃梯”的小雕像,取代了以往的活人殉葬,承擔死者在冥界的一切勞作,在埃及語中,“夏勃梯”的意思是“回答的人”。
■ 卡諾皮克罐,古埃及晚王朝時期。古埃及人在將尸體制成木乃伊的過程中,肺、肝、胃和腸都會被移除,分別保存在這四個罐中。
地中海航線沿途的
邁錫尼、塞浦路斯與腓尼基
從最遙遠的史前時代起,通過海洋進行交流和聯(lián)系已成為地中海地區(qū)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地中海航線沿途遺留下的物質遺存見證了沿岸各地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邁錫尼文明、塞浦路斯文明和腓尼基文明。邁錫尼文明代表了早期的愛琴海文明,塞浦路斯由于地處地中海東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受到的文明影響呈多元特點,而腓尼基人不但活躍于整個地中海地區(qū),而且以“商業(yè)”為其文明的核心特征。
約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在希臘,以邁錫尼人的城邦為中心,一種獨特的戰(zhàn)爭文明逐漸發(fā)展起來,史稱邁錫尼文明,它繼承和發(fā)展了克里特文明,是愛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逗神R史詩》中曾提到,依靠海上強權,邁錫尼人的足跡遍及地中海大部分地區(qū),并與塞浦路斯、敘利亞、埃及以及意大利等地都有交流,地中海東部的海上貿易網絡越來越密集?,F(xiàn)今發(fā)現(xiàn)于西西里島海岸、普利亞地區(qū)和卡帕尼亞地區(qū)的邁錫尼陶器充分印證了這一觀點。
塞浦路斯位于地中海東部的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從青銅時代晚期(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伴隨著希臘人的陸續(xù)到來,希臘文明大量涌入,使塞浦路斯具有了鮮明的希臘文化特質。這種特質可以在希臘神話中找到線索:愛與美女神阿芙洛狄特的出生地,就是塞浦路斯。之后的腓尼基人、亞述人、埃及人、波斯人、羅馬人等都曾先后征服過塞浦路斯。各種文化你進我出,使塞浦路斯形成了以希臘文化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特征。
■ 邁錫尼古城。約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在希臘,以邁錫尼人的城邦為中心,一種獨特的戰(zhàn)爭文明逐漸發(fā)展起來,史稱邁錫尼文明,它繼承和發(fā)展了克里特文明,是愛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xiàn)代的考古發(fā)現(xiàn)告訴我們,有兩種產品最早在塞浦路斯產生:一是葡萄酒,據考證,葡萄酒是最早于5500年前在塞浦路斯生產的;二是香水,2003年在位于塞浦路斯的一個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4000年前制造香水的場所和世界上最古老的香水,而那些用于制作香水的香精都是產自塞浦路斯本地生長的植物。
古代的腓尼基并非指一個國家,而是指分布于地中海東岸新月形肥沃地帶的整個沿海地區(qū),即今黎巴嫩、以色列和敘利亞海岸線一帶。腓尼基人對外貿易十分發(fā)達,因多與他族通婚而缺少獨立的文化特色;文化上受埃及的影響,信奉多神,并學會制作木乃伊技巧。腓尼基也是希臘文明的來源之一:希臘人從腓尼基人那里學到了字母表,得到了東方的制造品。同時,也向腓尼基人傳播了自己的語言和藝術形式,包括對大理石的運用和人物肖像的創(chuàng)作等。
腓尼基人擅長航海和貿易,他們建立的跨越地中海的貿易網絡,從公元前1500年一直持續(xù)到公元前300年,足跡遍布地中海島嶼和沿岸各地。為保障貿易運輸,腓尼基人使用單層甲板大帆船、人力帆船以及當時新發(fā)明的兩層槳座艦船,載運大量貨物遠航至今天的摩洛哥、西班牙海岸,甚至到達不列顛群島和南非南海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腓尼基人還以“紫色染料商”聞名。同時,他們還是一群優(yōu)秀的軍事家,曾為了爭奪地中海航線上的利益與活躍在地中海的其他勢力之間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事。腓尼基人的另一重要貢獻就是腓尼基字母,幾乎所有現(xiàn)代拼音文字都起源于它。
■ 擠滿貿易貨物的邁錫尼港口。邁錫尼人的足跡遍及地中海大部分地區(qū),并與塞浦路斯、敘利亞、埃及以及意大利進行交流,地中海東部的海上貿易網絡越來越密集。
希臘人與大希臘地區(qū)
希臘被認為是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其藝術、哲學、政治體制對于西方文明有著深遠的影響。希臘的殖民地遍布西歐、南歐、北非、小亞細亞和黑海沿岸,形成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希臘世界”。希臘人創(chuàng)造了地中海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使得古代神話得以通過具有象征意義的手工制品特別是雅典陶器而代代相傳。
大希臘是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在意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建立的一系列城邦的總稱,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繼承了希臘城邦的宗教祭儀和文明傳統(tǒng)。大希臘地區(qū)曾有發(fā)達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并在文學、藝術、建筑等方面對羅馬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
同樣,我們對大希臘地區(qū)原住民的文化、社會和經濟生活的認識,大部分源于對古代墓葬的研究。這些墓葬的類型和陪葬品是衡量死者生前社會地位的首要指標,也是研究當時生產流通體系和文化交流體系的重要依據。
希臘陶器(Pottery of Ancient Greece)是希臘人的生活必需品和外銷商品,具有實用和審美雙重意義。從樣式和工藝上說,不同時期的希臘陶器有著不同的特點:荷馬時期(公元前8~前7世紀)以“幾何紋樣式”為主;早期城邦時期(公元前7~前6世紀)以“東方樣式”為主;古典時期(公元前6~前4世紀)則先后出現(xiàn)“黑繪式”“紅繪式”和“白底彩繪式”三種工藝風格。
■ 科林斯風格芳香油細頸瓶??屏炙癸L格芳香油瓶是希臘早期城邦時期“東方樣式”陶器的典型代表,此芳香油瓶瓶身飾有鳥身女妖和一只鳥,以點狀玫瑰紋裝飾。
狄諾斯瓶是一種沒有底座的圓形容器,能夠放置在不同形狀的底座上。這類容器與雙耳噴口杯一樣,是混酒器,通常會頒發(fā)給競賽的優(yōu)勝者。弗拉泰大墓群中出土的一件阿提卡式黑繪的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紀晚期或公元前5世紀初,由工匠安蒂梅內斯制造,共分為三個部分。出土時即帶有修復痕跡,應是放入墳墓前修復過,由此可見其珍貴。內壁繪5艘有喙形船首的白色帆船。瓶口沿一周繪英雄傳說故事,主體為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勇斗猛獅尼米亞和降伏公牛的故事;瓶身主體有上下兩層帶狀裝飾,其中下層裝飾帶繪成對相向的獅子和野豬;上層裝飾帶繪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為列隊行進中的神靈們:宙斯的傳旨者和信使赫耳墨斯位于隊列的最前面,之后從右至左依次為手持七弦琴的太陽神阿波羅、乘坐戰(zhàn)車的阿耳戈英雄珀琉斯和他的妻子海洋女神忒提絲、酒神狄奧尼索斯、佩戴頭盔的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第二個場景描繪的是七勇攻忒拜之一——俄伊克勒斯與許珀耳涅斯特拉之子安菲阿拉俄斯奔赴戰(zhàn)場的情景。
公元前6世紀,在“梭倫改革”的背景下,黑像式陶產生。所謂黑像式,就是在赤色或黃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作剪影式描繪,而物體的內部結構則以刻線手法表現(xiàn)。之后雅典阿提卡地方的黑像式陶器逐漸擺脫科林斯風格的影響,陶器裝飾內容以神話故事和英雄傳說為主,釉色、火候和陶土質量皆臻上乘。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進入了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時代,紅像式陶器出現(xiàn)。紅像式陶器與黑像式相反,即采用黑色作底,但陶器上所畫的人物、動物和各種紋樣都用紅色裝飾。晚期的紅像式陶器裝飾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層次豐富,并且通過借鑒壁畫構圖技術,用層次表示空間和時間。
古希臘錢幣(Coins of Greek)誕生于公元前7世紀的小亞細亞西海岸,略早于中國錢幣,是典型的打制錢幣。面紋內容多鐫以城邦所尊崇的動物圖騰、神祇雕像或紋章圖案,但沒有貨幣單位和具體面值,主要根據幣材及重量概略確定,分為標(準重量)幣斯塔德(Stater)、德拉克馬(Drachma)及奧波(Obol)。因古希臘各城邦彼此獨立,且頻繁變化,所以標準重量幣也非一成不變。
■ 邁錫尼陶器??脊旁谶~錫尼時代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陶器,風格、大小十分多樣,出口的產品一般都更為奢華,并繪有精美的裝飾,比如神話、戰(zhàn)爭、動物等主題。另一種餐具是金屬的(主要是青銅),發(fā)現(xiàn)的數量也相當可觀。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率兵橫掃西亞、中亞與北非,創(chuàng)建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西方世界進入“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與以往不同的是,希臘化時期的雕塑(Hellenistic Statue)不再是公共生活的反映,更多是個人權力的象征,宣揚表現(xiàn)統(tǒng)治者超凡完美的形象:亞歷山大大帝的半身像,在飛揚的濃密頭發(fā)之間展露出一張年輕的臉龐,剛好可以窺見其額前特有的一綹翹起的頭發(fā);一位希臘化時期的希臘君主半身像,則是大眼睛、鷹鉤鼻,眉頭微皺,長發(fā)飛揚,額前有非常明顯的一綹翹起的頭發(fā)——人們據此推測這是被裝扮成狄奧尼索斯的本都(Pontus)國王米特里達梯(Mithridates)。
女性將美麗和財富一并帶往來世。諸如女性配飾、日用品等隨葬品再現(xiàn)了當時女性的日常生活。而其中帶有地中海世界其他地區(qū)風格的物品及來自這些地區(qū)的出口物,又使我們得以窺見那些作為昔日地中海貿易重鎮(zhèn)的繁盛景象。
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一組陪葬品中包括一套豐富的首飾和長袍配飾,這些飾品精美異常,顯然是東方化時期的作品:飾有玻璃珠和琥珀珠墜飾的鐵制耳環(huán)、一條三圈琥珀項鏈、配有埃及諸神形象造型的彩陶墜飾、若干鐵制大胸針、一只飾有圓形象牙飾片的胸針、若干青銅胸針、若干琥珀珠和玻璃珠大型墜飾。服裝配飾包括一條青銅薄片制成的繪有鳥首形象的腰帶,一條交替飾有一排排琥珀珠和玻璃珠的腰帶,中心位置配有青銅護甲。
該墓葬用河中卵石和石灰?guī)r建造而成。出土時僅存華美的陪葬品,推斷應為一座上層社會婦女的衣冠冢,其中一件青銅紡錘透露了墓主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紡錘在當時是社會地位高的表征。此外,墓葬中還有一些宴會和酒會中使用的器皿、花瓶、叉子、壁爐柴架、小刀,以及青銅香爐、雙錐形花瓶、托盤等祭祀用品。大量殉葬品中最能體現(xiàn)墓主生前權力和名望的是一件來自撒丁島努拉蓋文明的小船造型的還愿祭品,突顯了墓主在黎凡特、撒丁島、伊特魯里亞和亞得里亞海之間復雜而繁榮的貿易中的重要作用。
■ 古伊特魯里亞陶器。
戰(zhàn)士和酒會儀式(The warrior princes and the ritual of the symposium)方面,大希臘地區(qū)的社會生活深受希臘文明傳統(tǒng)的影響,從戰(zhàn)爭武器到上流社會社交宴飲聚會所用器具,全面希臘化。其中康塔羅斯酒杯是一種帶有兩個高柄的大酒杯,堪為飲酒的最佳器皿,被認為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標志之一。
同樣考古出土的一尊康塔羅斯酒杯,產自意大利的羅希尼奧,存世稀少,是大希臘地區(qū)所出土的、大型酒器的經典之作,也是塔蘭托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金屬藝術品之一。公元前5世紀末至公元前3世紀末,金屬藝術曾在該地區(qū)盛極一時。此物出土的墓葬為一成年男性墓,同出陪葬品多達40余種,包括銀質王冠和各類酒器及其他生活器皿等。因該墓遠離其他墳墓,說明死者屬于精英階層,社會地位較高。銀質的王冠和其他陪葬品反映的是希臘酒宴儀式,酒宴的參加者頭戴王冠,酒杯和其他容器用于調酒和飲酒。
葬禮與祭祀儀式(Offer Sacrifices and Funeral Ceremony)方面,大希臘地區(qū)出土的葬具所體現(xiàn)的并非單一文化產物,其器形、所描繪的場景內容以及形式皆體現(xiàn)出該地區(qū)作為文明交匯點的獨特特性——葬禮成為大希臘民眾超越時空的對話場所。
以上這些特點都可以在大希臘時期的西西里本土得到生動的體現(xiàn):橄欖、葡萄的引進及其帶來的巨額貿易利潤、雕塑技藝的傳播、大量神廟的建造……可以說,大希臘時期的西西里飽經希臘文化的浸潤,成為地中海地區(qū)希臘、羅馬、迦太基三支強大力量爭奪的焦點,不但西西里島上的情況也與希臘內部局勢的變化密切相關,而且發(fā)生了三次布匿戰(zhàn)爭,羅馬在迦太基和希臘之后,成為地中海的海上霸主。
■ 腓尼基人正在英國海岸進行貿易,公元2~4世紀。
伊特魯里亞文明
公元前8世紀后期至公元前6世紀,伊特魯里亞在與埃及、巴比倫、亞述、腓尼基、希臘以及意大利半島的互動發(fā)展中處于領先地位。這一時期也是奢侈品大流行的時期,大量由金、銀和金銀合金,采用珠化、壓花、細絲等東方技藝制成的首飾和裝飾品,以及青銅器、象牙雕刻等成為身份的象征。在很短的時間里,伊特魯里亞人開始了新的貴族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社會特征。貴族階層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美輪美奐的金制首飾反映出那個時代伊特魯里亞貴族的財富與奢華。
在與希臘、腓尼基、迦太基等文化的接觸中,伊特魯里亞的手工業(yè)、商業(yè)逐漸興盛,生產的布凱羅黑陶、金銀器和青銅器遍及地中海沿岸。貴族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金、銀、金銀合金裝飾品和王冠、項鏈、手鐲、耳環(huán)、戒指等文物,不僅象征著勇士、君王及其配偶的社會地位,更揭示了伊特魯里亞在政治、藝術、宗教和建筑等諸多方面的文明發(fā)展歷程,及其對地中海、羅馬乃至西方文明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 一對斜倚的夫妻,伊特魯里亞,公元前6世紀。
伊特魯里亞人的葬禮(Funeral)反映了他們對死亡的認識與埃及人比較相像,他們普遍相信逝者死后會在來世超生,并保留有生前的習慣。在這一信仰的影響下,逝者墳墓的布置往往如其生前居所,而其生前使用的一系列物品也一同陪葬。這些物品不但是其社會地位的象征,而且具有豐富的意義。由于這個原因,伊特魯里亞人遵循一系列復雜、特別的葬禮儀式。通常由幾個步驟組成,其中三個步驟最為重要:圣餐儀式、瞻仰遺體和悼念死者、送葬游行和葬禮。
考古出土的伊特魯里亞金銀器(Etruscan Gold and Silver)不但非常精美,也反映了伊特魯里亞人的生活觀念。黃金是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征。由于具有不易銹蝕的特性,人們認為古老的黃金與神的神圣國度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正如埃及人認為黃金是“神的面包”那樣。
■ 亞述浮雕中腓尼基人駕馭的雙排槳戰(zhàn)船,公元前700~692年。這些戰(zhàn)船是由亞述人雇傭腓尼基人建造的,發(fā)現(xiàn)于伊拉克的尼尼微。
羅馬時代
相傳公元前753年,拉丁人羅慕洛在羅馬的臺伯河畔建城,由此開啟了古羅馬文明的進程,在歷經王政時代、共和時代之后,公元前1世紀進入帝國時代。羅馬逐漸從一個地中海沿岸城邦發(fā)展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強大帝國。
羅馬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的代表,是在充分吸收西亞各古代國家、埃及和希臘文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文明,并以其高度發(fā)達的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影響和輻射著周邊地中海地區(qū)。羅馬帝國是羅馬文明最為輝煌的時期,保留至今的建筑、雕塑、繪畫、文學等忠實地展現(xiàn)了帝國文化的特征以及羅馬人奢華悠閑的生活習慣和品位。
肖像是羅馬雕塑最重要的類型,題材包括神像、貴族和祖先等。在帝國時期,理想化的羅馬皇帝雕像無處不在,它們通常與羅馬國家宗教聯(lián)系在一起,受到宗教性的敬畏。羅馬上層人士住宅的中廳中往往都有其祖先的胸像。與希臘相比,羅馬的肖像在追求外形相似、注重個性刻畫的同時,并不掩飾人物的缺陷,雕塑家也竭力去表達所塑對象諸如聰明、智慧、堅定、甚至無情的人格等各種特質。羅馬肖像是在古羅馬人崇拜祖先儀容的傳統(tǒng)風俗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具有羅馬藝術的寫實性和紀念性特征。
■ 阿伽門農的面具,黃金制成。1876年,海因里?!な├锫趯~錫尼文明的考古中發(fā)現(xiàn),并根據古希臘傳說中的阿伽門農給這個面具命名為阿伽門農的面具。
羅馬人對希臘宗教和神話進行了吸收和再創(chuàng)造。希臘的宙斯、赫拉、波塞冬、阿波羅等成為羅馬神祇,并有相應的羅馬名字。羅馬人還引進東方的秘傳宗教和占星術,波斯神祇密特拉、埃及宗教主神伊西斯也都成為羅馬人的崇拜對象?;实酆蛧业氖刈o神為全民所膜拜。被征服民族的神祇,一般也都被吸收到羅馬的萬神殿中。崇拜儀式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家長主持祭祀。各家供奉自己的神像和祭祀祖先的亡靈。公眾祭祀則由地方官主禮,祭司輔助。帝國時期,國家政權中設立各級祭司官和一些祭司團,皇帝兼任全國的祭司長。羅馬人對于宗教持務實的態(tài)度,信奉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美好的愿景或期待神靈改變自己的未來。
羅馬城市中的權貴屬于休閑階級。在古羅馬人的觀念中,“休閑”(Otium)是與“工作”對應的概念,既意味著享受美食、玩樂、沉思等,也意味著從公共生活中退出,從事私人性的活動。約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當希臘文化開始為羅馬權力階級所接受時,出現(xiàn)了一種希臘風格的住宅別墅。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城市的住宅,而不僅僅用于傳統(tǒng)的農產品生產收集活動。這種趨勢引發(fā)了人們開始關注哪里適合建造別墅,以便觀山望海,奢侈的別墅因此應運而生,成為貴族們休閑生活的重要場所。
一部古代羅馬史同時也是一部藝術史。18世紀意大利畫家貝尼尼繪制的一幅古代羅馬繪畫中,從拉奧孔到受傷的希臘戰(zhàn)士,從圖拉真紀功柱到君士坦丁凱旋門,一部古羅馬歷史以一種藝術的形式精彩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 朱庇特·塞拉皮斯半身像,青銅質,披掛織布,末端鍍銀,公元2世紀。塞拉皮斯最初是埃及的神靈:在希臘化時期由托勒密一世將其引入希臘,隨后與對伊西斯的崇拜一起進入羅馬世界。
寧芙廟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是一類特殊的建筑,起源于有天然泉水或溪流的洞窟。后來演變?yōu)橐环N有溪流、噴泉、雕塑、花草壁龕的花園,既被用作祭祀寧芙女神之地,也被視為休閑之地或舉辦婚禮的場所。寧芙(Nymph),古希臘神話中次要的女神,有時也被稱為精靈和仙女,或被視為妖精之一,出沒于山林、原野、泉水、大海等地,是自然幻化的精靈,一般是美麗的少女的形象,喜歡歌舞。它們不會衰老或生病,但會死去。它們和天神結合能生出神的后代。
1980年至2001年期間,意大利那不勒斯考古管理局在對馬薩盧布倫塞(Massa Lubrense)地區(qū)的考古挖掘中,發(fā)現(xiàn)了位于馬里納·德拉勞布拉(Marina dellaLobra)的羅馬寧芙廟。該廟應是卡帕尼亞(Campania)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最為完好的、公元一世紀時期的寧芙廟。它坐落在皮皮亞諾山(Pipiano)上,與卡普里島(Capri)遙遙相望。其所在的鄉(xiāng)間莊園原本可能是建在綿延至海邊的梯田上,這座莊園和附近的阿格里帕·波斯圖穆斯莊園(Agrippa Postumus)、珀琉斯·菲力克斯(Pollius Felix)莊園一樣,都有寧芙廟點綴其間。廟墻由灰色的卡帕尼亞凝灰?guī)r塊堆砌而成,后側的墻被分割為12個壁龕,中央瀑布的兩側各分布有5個壁龕,瀑布中部有兩個半圓形小壁龕,這些壁龕保存下來的部分高約2.7米,馬賽克覆蓋面積達100.8平方米。壁畫原先有框緣,將馬賽克圖案完全保護起來。整個墻體飾有各種玻璃、埃及藍石灰石和彩色石灰石的馬賽克圖案,不同區(qū)域之間使用貝殼隔開。壁龕的裝飾呈對稱格局,以中央瀑布為中間線,左右對應,主題是一座百鳥爭鳴、百花怒放的花園,描繪了飛禽、走獸、海怪、樹木花卉等形象。
美麗與奢華方面,正如其他古代文明一樣,在羅馬社會中,首飾不僅僅是裝飾,而且是一個人社會地位的象征。盡管羅馬共和國時期珠寶首飾曾被視為不必要的奢侈品,但在帝國時代,珠寶時尚卻大為盛行?;诠に嚭脱b飾手法,首飾制造主要集中在三座主要城市——羅馬、亞歷山大和安提阿,并由行會集中制造,這些行會主要由許多有希臘血統(tǒng)的工匠組成。
■ 骨灰翁上的筵席,伊特魯里亞,公元前550年。
羅馬珠寶首飾的主要材質是黃金,延續(xù)了早期希臘和伊特魯里亞人的品位?;ńz、珠化都是典型的羅馬黃金珠寶的裝飾手法,此外還從東方傳入了寶石和玻璃的裝飾技藝。羅馬時代最流行的首飾與今天類似,包括耳環(huán)、項鏈、吊墜和戒指。羅馬珠寶的設計傾向于抽象重復的圖形,采用對稱設計、程式化的花、葉等,某些符號和寶石被認為具有宗教性質。
其中,戒指有印章的作用,這一點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尤為明顯。人們根據不同的用途把戒指戴在左手的不同手指上。婦女們最先接受戒指作為訂婚或結婚的信物。后來,戒指特性越來越多,不再是一種普通的首飾。帝國時代晚期,曾是權貴階層象征飾物的金戒指的佩戴權利也發(fā)生了改變:除奴隸之外,任何人都可以佩戴:輕薄的金條上,鑲嵌著代表祝福的、動物造型的寶石——這種裝飾方法源于古希臘。
■ 有翼圣甲蟲,古埃及晚王朝時期。此圣甲蟲由三個穿孔部件構成,用線串在一起。其他孔洞表明該物品曾縫于干尸的護罩上,以確保在來世的審判時有利。
共和國及帝國時期,羅馬錢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價值已遠超過其象征財富的貨幣價值。除了具有購買物品和積累財富的功能之外,錢幣還被賦予了其他用途:皇帝們通過發(fā)行有自己形象的硬幣,來維護統(tǒng)治的合法性和宣揚權威。有時,皇帝也利用硬幣來傳遞其他信息,比如,他們與某位特別的神或女神有特殊的聯(lián)系,宣告他們引以為榮的成就和宣告其配偶或親屬。印有皇帝和皇室成員肖像的錢幣在整個帝國流通,成為傳播羅馬風格和風尚的工具,例如發(fā)型樣式等皆可通過錢幣傳播至羅馬世界最偏遠的角落。
羅馬帝國日益激化的矛盾和日耳曼部族的入侵最終導致古羅馬文明的終結,蠻族國家文化替代了昔日帝國的輝煌。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許多入侵的蠻族在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先后建立了十個王國,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成為羅馬帝國實際意義上的繼承者。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沖突激蕩出一種新文明的開端。古典文明與蠻族文化元素融合,造成了這一時期獨特的承前啟后的地中海文化風貌。
■ 寧芙神廟中的馬賽克壁畫。寧芙廟在古希臘羅馬時既被用作祭祀寧芙女神之地,也被視為休閑之地或舉辦婚禮的場所。
精彩版式呈現(xiàn)
本文原刊載于《文明》雜志2017年10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