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懷素創(chuàng)作了《自敘帖》,此帖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書的代表作。全帖共126行,698字,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自敘帖》首六行早損,為宋蘇舜欽補書。帖前有明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重裝題記。鈐有“建業(yè)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許國后裔”、“武鄉(xiāng)之印”、“趙氏藏書”、“秋壑圖書”、“項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統(tǒng)鑒賞”等鑒藏印。
本帖內容為懷素自述寫草書的經歷和經驗,和當時士大夫對他書法的品評,即當時的著名人物如顏真卿、戴敘倫等對他的草書的贊頌。
明文征明題:“藏真書如散僧入圣,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規(guī)范。”
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fā)于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p>
本帖用筆畫圓轉遒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出鋒,銳利如鉤斫,所謂“鐵畫銀鉤”也。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其中有疾有緩,有輕有重,像是節(jié)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則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筆鋒回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通幅于規(guī)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