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綠色音頻聆聽音樂
打開耳朵,享受音樂時光,晚上好,我是主播欣然。
恩雅(愛爾蘭蓋爾語:Eithne Ní Bhraonáin ,英文:Enya Brennan,1961年5月17日-)是愛爾蘭共和國著名獨立音樂家。
作為新世紀(jì)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聲音純美安靜,為我們洗滌塵世的浮躁。
你可以隨她的歌聲,逡游于廣袤深洋,崇山峻嶺,闊邃林間,無際平疇,萬里蒼穹,甚至緊緊包裹著你的大氣當(dāng)中。
只有配得上“天籟”稱譽的聲音,才能如此勾起你飛翔的潛意識。
是的,就是恩雅,潔白無瑕的至性至靈,吞吐成字字句句天使氣息般的絕美跫(qiong)音,
也只有恩雅的聲音,才能在心底的隅角發(fā)酵出浸這其中越見其醇的情感,一種用真正用心靈與聽者感應(yīng)的聲音。
今晚,就讓我們共同聆聽恩雅。
▼
《only time》獲2002年的流行單曲獎。很多美國人將這首寓意深刻的歌曲作為撫慰自己脆弱心靈的良方。
而整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更是傳奇。Enya于1999年遭遇了一場嚴(yán)重的車禍,在醫(yī)院里昏迷了三天三夜。
自小與Enya音樂觀念不合并多年未見的姐姐Moya知道后連夜寫下新曲為她祈福。
與死亡擦肩而過的Enya醒來得知姐姐的心意,壓抑多年的感情終于暴發(fā)了出來,寫下了觸及靈魂的旋律《Only Time》。
后來,這首圣潔而悲傷的歌,被選為悼念“911事件”罹難者的十首單曲中的一首。
作為對涂炭生靈的行為的抗擊,這首歌和其他歌頌生命美好的作品一同構(gòu)成爬出地獄,伸向天堂的梯子,而此曲便是首先刺破地獄高墻的光。
深邃憂傷的旋律,超凡脫俗,凈化著我們的心靈,可謂是圣歌一般的存在。
▼
2001年,恩雅受導(dǎo)演彼得杰克遜邀請為電影《指環(huán)王(魔戒)》創(chuàng)作主題曲《May It Be》,
并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金球獎”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格萊美獎”最佳電影歌曲“等多項榮譽。
這首《May it be》,唱出了我們的靈魂,內(nèi)心在這一刻柔軟,聽完淚流滿面....
▼
當(dāng)清凈悠揚的愛爾蘭旋律響起,如山間的一米陽光,一縷清風(fēng),一泓清泉,一段舊時光里的故事篇章向我們緩緩打開。
這首歌雖然寫的都是離別,是對人事易分的無奈,但是其實它側(cè)重描寫的只是離別的凄美,到了歌曲的最后,峰回路轉(zhuǎn)。
one by one和周杰倫的《發(fā)如雪》很像。畫面和意境都很唯美、開闊,描寫的都是離別,都彌漫著一絲悲傷的氣氛。
但整首歌聽完,卻總是覺得它哀而不傷,只感覺到愛情的美好和愛情的偉大力量。
▼
深夜與黎明,星光與月光,海藍與天藍,海岸與海浪,靜謐與深邃,靈魂與自然。
聽Enya的《Dark Sky Island》,會有一種回到母體的感覺,循著旋律的跳動起伏,仿佛來到一個秘境,這里只屬于自己。
像是聽到一種呼喚,低吟婉轉(zhuǎn)間,讓你的意識歸于中心,思緒無限拉遠(yuǎn)……
在恩雅清澈而靈性的歌聲中,感受微風(fēng)徐來,帶來療愈的力量,自由自在……
就這樣躺在草地上,看著碧波蕩漾,聽著蟲鳴鳥叫,內(nèi)心是如此平和,再無欲求。
▼
聽這支音樂,恍如置身神圣的大教堂里,眾多虔誠的教徒都跪拜在神像和蠟燭面前,跪拜在紅衣主教的腳下,陽光從教堂高高的彩色玻璃間灑下,
四周靜寂如夜,只有音樂在空曠的教堂里發(fā)出渾厚的回聲,讓你覺得生命和歲月在凝固,心靈和思緒在洗禮……
恩雅的這支音樂,令人感到一種被同化被凈化的力量,像是踩在一朵潔白的云彩上面,不由自主地飛升。
▼
聆聽此曲,像是在愛爾蘭島空曠的山谷,在愛爾蘭海寂靜的海邊。
面對山風(fēng)獵獵,面對海浪蒼蒼,感受水霧的彌漫,清冽而濕潤;感受輕風(fēng)的絮語,綿綿而深切。
恩雅的音樂能讓我們被各種膨脹的欲望炙烤的心,稍稍平靜,如一襲綠陰遮蓋驕陽的輻射,讓我們感受到從內(nèi)而外的清涼。
▼
恩雅的音樂還能讓人想起自然,讓我們能與自然共舞,并能和它一起呼吸到那一份天籟般的清新。
不過那種自然不是都市里制造的人工景觀,當(dāng)然也不是能夠上溯到遠(yuǎn)古的原始森林,而是遠(yuǎn)避塵囂的現(xiàn)代中的自然,擁有一份可以找到的天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