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鏡聽的身份很特殊,同樣是犯罪入獄,誤入歧途的年輕人,他給自己起了一個這樣的稱號,因為他不像其他牢犯一樣,要靠“踩縫紉機”,還要學習法律知識來贖罪,他在監(jiān)獄里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幫死刑犯寫遺書。
因為死刑犯是不能靠自己拿筆寫遺書的,否則很有可能自殘,因為歡鏡聽的文化素質較高,所以接手了這個任務,因為侵占公司財務獲刑兩年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份特殊的任務徹徹底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
“大哥,你害怕什么?明天要死的人又不是你,是我啊。”第一次面對死刑犯的歡鏡聽,忍不住顫顫發(fā)抖,而這個眼前的,“死刑犯”并不是一個兇神惡煞之人。
小伙名叫艾強(化名),在19歲那年,誤入歧途,殺人犯了法,因為艾強從小家庭就很貧窮,平時會主動幫家里人干活,五塊錢都得找母親要。
可就是這樣一個勤儉,努力的孩子卻不小心殺了人,只因為一個做皮肉生意女子的調侃說他窮,女子不但用極難聽的語言諷刺艾強,還辱罵了艾強的母親。導致艾強因為一時沖動殺了一個有錢人。
他寫完遺書的最后一個要求是—吃一碗酸菜面,這一碗酸菜面,體驗的不是食物,而是活著的味道---他還沒有娶媳婦,連一場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戀愛都沒有談過,他還有很多遺憾,他還不想死。
而后的每一個死囚都給歡鏡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寫遺書說:自己下輩子想做一只不傷害他人的螞蟻的,實際上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也有拿歌詞做遺書的,拿感情作為自己唯一的紀念。
形形色色的殺人犯,他們的境遇讓人五味雜陳,心理學上說,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后時期,總是能做減法的,他們能在短短時間內(nèi)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而后后悔不已,世俗上的人們卻總在給自己做加法,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被動地承受著人生的加法,即使自己并不愿意。
有的時候,身患癌癥的人能獲得新生,給自己重新活一次的機會,而死刑犯卻沒有這樣的機會。每個死刑犯在臨死前都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這些人用盡一生的的絕筆中,藏著令人震驚的人生真相。
作為遺書代筆人的歡鏡聽表示:臨死前24小時,無數(shù)死刑犯的遺言,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如果可以,請珍惜擁有的一切,它們或許都將逝去。
人的一生總有許多遺憾,只有到臨死的那刻,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的東西,才會顯得真實,當人反思這一生時,如果能盡早認清自己的內(nèi)心,是否就可以避免許多的遺憾,有心理專家從這些人死亡前的遺言中,歸納出了這三件最令人遺憾的事情。
一、快樂的生活
大多數(shù)的一生都充滿了焦慮、恐懼,年輕的時候,因為學業(yè)車貸、房貸、愛情、而焦慮,中年了因為子女不夠優(yōu)秀而焦慮,終于老了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時,還要因為養(yǎng)老金的多少和養(yǎng)老院而焦慮。
有些情緒一天到晚都是倒來倒去,沒有片刻的安寧,許多人一生都在做加法,為無窮的欲望投入時間,投入精力,也投入感情,沒有哪一件事情是能輕而易舉得到的,你卻都想要做好。
你口口聲聲說著不負自己,最終卻還是“負”了自己,有些東西根本就不屬于自己,也不是靠努力就能得到的,你在受傷之后悔恨道:早知如此,就不那樣了。
盡管總著有春拼搏 的動力,盡管每一件事情都飽受信任和祈求,但如果人生只做加法不做減法,不僅發(fā)展受阻,身心還將受挫。
二、果斷的勇氣
人生最遺憾的是,在關鍵的時候我沒有說出那句我愛你,遺憾的是自己卻做了錯誤的選擇或者退縮。
遺憾的是沒有努力為愛情奮斗過,沒有擁有過任何一個男孩子的青春遇到的都是愛過別人的男孩子;遺憾的是那天沒有鼓起勇氣和他說聲再見;遺憾的是太過于自卑 沒有很努力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也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遺憾的是即使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主動跟你搭訕了,明白對方的心聲,你卻因為自卑膽小地逃跑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畢生都在研究自卑,他的研究永遠逃不過“勇氣”二字,他總結道:一個人若是缺乏勇氣又有自卑情結,足以毀掉他的一生,勇氣本質上是一種認為自己有能力、有價值的感覺如果來到這個世界上都不能產(chǎn)生一些價值,那我們的人生又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三、沒有為自己活過
很多中年男人,為自己的家人,為自己的朋友,為某種榮耀,為內(nèi)心的某種道德和信仰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人們都說30歲以后的男人,太難了,早已不是為自己活著了!因為周圍都是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往后 的每一天日子都在崩潰的邊緣徘徊,習慣性自愈。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