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jīng)濟發(fā)達、科學昌明的現(xiàn)代,看書,可能是一種性價比最高的消遣,或者是投資。但是在古代,想多看幾本書,卻是千難萬難。
因為古代印刷技術不甚發(fā)達,只有世家大族、書香門第,才代代相傳,有一些藏書。
所以,我們曾在課本上,學過很多名人借書苦讀的故事。直到北宋的畢升發(fā)明了膠泥活字印刷,減少了印刷成本,提高了印刷效率,因此,很多孤本、一般人難以讀到的書籍,得以大量印刷、發(fā)行,普通百姓也能賣得起書看。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宋代的大文人,才學都比較淵博。像蘇軾,不僅儒、釋、道融會貫通,更精通醫(yī)理、書畫、美食……可謂學究天人。所以,宋朝的詩人、詞人,對于六朝隋唐的詩詞作品,都爛熟于心,典故也是信手拈來。
蘇軾的門生黃庭堅,更擅長用典故,以其為代表的江西詩派,作詩力求“無一字無來處”,而黃庭堅本人也是將“點鐵成金”用到巔峰造極。錢鐘書先生說:
“讀書多”的人對黃庭堅的詩都疑神疑鬼,只提防極平常的字句里有什么埋伏著的古典,草木皆兵,你張我望。
當然,錢鐘書這番話,是諷刺那些自以為博學之士對黃庭堅詩的過度解讀,同時卻也不免說明黃庭堅作詩時典故和化用比較多。但其實黃庭堅的詩詞,即便是用典,也有很多十分清麗簡潔的作品,一眼就能令人愛上,讀來如東風拂面。
比如這首《鷓鴣天》: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
黃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這首詞,是黃庭堅與眉山一位名叫史應之的隱士,在戎州,也就是四川宜賓,一起喝酒唱酬時寫的。酒酣耳熱之際,詩人往往能夠靈感迸發(fā),寫出一些天然流暢的傳世好詩詞。
比如李白與丹丘生等人喝酒,寫下了著名的《將進酒》。劉禹錫與白居易喝酒,寫下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樣的警句。
黃庭堅這首詞,同樣自然流暢,豪放不羈。
作詞的時間,是在公元1099年的一個深秋時節(jié),這從詞的首句也能看出。深秋的菊花已經(jīng)綻放出金黃的顏色,秋風寒霜吹落,菊花的枝頭也似乎氤氳著寒意。
人生就在這春秋更替中,逐漸走向終點,所以行樂需及時,趁著菊花盛開,大醉一場,不要讓酒杯空了,不要讓歡樂少了,對酒當歌,歡樂就在酒中。
這兩句,極有李白“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味道。
三、四兩句詩是極有意境的。醉后于秋風斜雨中橫笛吹曲,詞人卻說“斜吹雨”,仿佛雨因橫笛而斜。趁著酒意,摘下一朵菊花當做發(fā)簪插在頭上,把帽子倒著戴?!暗怪凇庇昧恕渡胶喿砭啤返牡涔?。
“醉”、“倒”等字詞,讓詞中多了一絲“不羈”的狂態(tài)?!皺M”、“斜”等字詞,則增添了幾分清婉的韻致。
下闕,則是對自己的自嘲了,或者說是一種豁達的人生觀。
黃庭堅來到戎州,是被貶謫而來,寫這首詞的時候,他已經(jīng)度過了四年的貶謫生涯。常人跌入事業(yè)的低谷,多是傷春悲秋、顧影神傷。不過,黃庭堅道世事紛擾,但身體尚可,既然如此,那就多吃一些。唱歌跳舞作詩飲酒,享盡清歡。
頭上的白發(fā)與周圍的黃花相互映襯著、牽挽著,我便就這般不羈的姿態(tài),任世人冷眼看我。
菊花于深秋傲霜而開,這邊是詞人想表達的精神。他那白發(fā),就是世俗中的菊花,即便政敵如何迫害他,他依舊傲立風雨中。
黃庭堅不愧是被譽為才學最接近蘇軾的門生,連這種豁達的心態(tài),都是一脈相承,抒發(fā)憤懣,卻并沒有牢騷。
晚清詞學名家陳廷焯認為,這首詞,仿佛是辛棄疾率意而作。不過,辛棄疾雄壯的文字中,蘊含著悲涼,黃庭堅闊達的詞里,又何嘗沒有傷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