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的發(fā)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以四言詩為主;到了漢代,樂府詩開始形成五言詩的題材;到了唐代,詩歌發(fā)展進入了最鼎盛的事情,也有了更新穎、要求也更高的詩歌形式,比如律詩和絕句。
律詩限定為八句,排律不受此限,但若是八句律詩,中間四句一般都要求兩兩相對。絕句限定為四句。律詩和絕句又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所以,即便是絕句,最少也要求有二十個字,若是七言絕句,至少要有二十八個字。
然而,宋代的蘇軾,卻偏偏要做出不合常理的事,他只用了十二個字,就寫出了一首應該有二十八個字的七言絕句。那么,這首奇特的詩,究竟是怎么寫的呢?說是說不明白的,必須上圖——
這首詩,真真切切只有十二個字,但卻包含了二十八個字的內容,這首詩的題目是《晚眺》,正確的解讀方式是: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回首斷云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為什么這樣解讀呢?據(jù)說,關于這首詩,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宋神宗的時候,遼國的一位使臣來到汴京,宋神宗命蘇軾作陪。因為蘇軾早就是聞名于世的大才子,大詩人,遼使就和蘇軾談論起詩文來,蘇軾說:“能寫詩是件容易事,能解詩才是一件難事?!闭f著,就寫了這首《晚眺》。
這首詩寫出來,難倒了遼使,他拿給手下的無數(shù)才子看了,也都不知何意,只得又來問蘇軾。蘇軾這才一一告訴遼使,這首詩的玄妙之處。
在這首詩中,“亭”字很長,讀作“長亭”,“景”字很短,讀作“短景”,“畫”字下面少了一個人(繁體字),解釋為“無人畫”;第二句的“老”字很大,是為“老大”,“拖”字橫著寫,意思是“橫拖”,“筇”字竹頭寫得很細,就是“瘦竹筇”;第三句的“首”字反寫,是為“回首”,“云”字上“雨”下“云”拉開間距,也就是“斷云”,“暮”字下面的“日”是斜著的,故而是“斜日暮”;第四句的“江”字彎彎曲曲,是為“曲江”,“蘸”字是倒著的,“峰”的“山字邊”是側寫,所以是“側山峰”。
所以,這首看似只有十二個字的詩,其實是一首七言絕句。遼使聽了蘇軾的解釋,這才恍然大悟,拍案叫絕。
其實,《晚眺》這首詩,更像是一種文字游戲。雖然近似于文字游戲,但這首詩的意境卻依然很美,情景交融,韻味十足,頗為耐人尋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