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xiàn)不一樣的歷史。
提起三國時期的馬超,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曾率十萬大軍起兵反曹,一度將后者逼到了“割須棄袍”的難堪境地。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馬超中了曹操的離間計,無奈之下只得轉(zhuǎn)投劉備,馬氏一族也被殺戮殆盡。這段歷史一直都沒人產(chǎn)生過質(zhì)疑,然而直到1800年后,才有了一些不太一樣的聲音。
▲馬超劇照
20世紀90年代末,一位叫做馬良的中國記者前往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在與當?shù)厝说慕徽勚校既坏弥獊喢滥醽営幸粋€古老的特殊姓氏——馬米科尼揚。相傳這個姓氏的祖先來自中國,其中一位外國朋友也非常熱心,接連向馬良介紹了幾個姓馬米科尼揚的當?shù)厝?。幾天后,馬良在當?shù)厝说囊娤?,與蘇里·馬米科尼揚在著名的埃里溫教堂外會面。
據(jù)馬良事后回憶,他第一眼望向蘇里時,并不覺得他與普通的亞美尼亞人有何不同,但仔細觀察之后卻發(fā)現(xiàn)他的頭發(fā)及面部特征與中國人非常相似。對此,蘇里表示其祖先確實來自中國,這是父輩們口耳相傳下來的,但他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祖先究竟是誰。
▲中國人與亞美尼亞人
馬良遂向當?shù)氐臍v史學家請教,并翻閱了《亞美尼亞史》一書,最后發(fā)現(xiàn)了與馬米科尼揚祖先馬抗有關(guān)的記錄。在公元3世紀左右,王子馬抗一人獨自逃向波斯避難。中國皇帝發(fā)現(xiàn)后,曾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波斯要人,還威脅波斯國王說倘若不交出馬抗就要發(fā)動戰(zhàn)爭。波斯君主阿爾達希爾一世既不愿陷入戰(zhàn)爭,又實在對馬抗同情不已。經(jīng)過反復考慮之后,他將馬抗送到了波斯的屬國——亞美尼亞避難,該國統(tǒng)治者特爾達特二世則欣然接納了他。不久之后,馬抗加入了亞美尼亞軍隊,因戰(zhàn)功卓著深受特爾達特二世的青睞,并得到了一個全新的亞美尼亞姓氏——馬米科尼揚。
▲波斯帝國疆域(紅色方框為亞美尼亞)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史書的作者莫夫謝斯生活在公元5世紀,此時距離馬抗去世僅過了兩百余年,史料的準確度還相當高。此外,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波斯國王阿爾達希爾一世、亞美尼亞國王特爾達特二世的統(tǒng)治時間分別為公元226—241年和公元217—238年,這段時間正是中國的三國時期,也正好是馬超家族被曹操誅殺的時期。
作為馬超的堂兄,馬抗同樣出生于大戶人家,從小又接受著良好教育,被亞美尼亞人視作“王子”無可厚非。同理,大權(quán)在握的曹操被外國人誤以為是“中國皇帝”也同樣情有可原。不過問題在于,縱然馬抗僥幸逃脫,又為何要選擇逃往西方的波斯帝國呢?這是因為馬超家族久居西北,本身就有羌胡血統(tǒng),還一直與中西亞地區(qū)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馬抗出逃波斯是非常合理的選擇。
▲拜火教廟宇遺址
公元5世紀時,波斯為加強對亞美尼亞的控制,頒布命令要求亞美尼亞人改信波斯人信仰的拜火教,結(jié)果遭到亞美尼亞百姓的強烈反對。公元450年,馬抗的后裔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帶領(lǐng)眾人起義,并在誓師大會上留下至今在亞美尼亞流傳的名言:“懵懂而死,與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為永生。”
▲廣場上的瓦爾丹·馬米科尼揚雕像
次年,波斯軍隊在決戰(zhàn)中擊敗了瓦爾丹的起義軍,瓦爾丹隨即壯烈犧牲。雖然他的起義最終失敗,但他也以此觸動了波斯統(tǒng)治者,龐大的波斯帝國就此讓步,不再勉強亞美尼亞人改變信仰。而在30年后,瓦爾丹之侄瓦安·馬米科尼揚再次與波斯展開斗爭,親手恢復了亞美尼亞的自治權(quán),由其親族出任亞美尼亞自治總督。為了紀念這兩位民族英雄,亞美尼亞人在首都埃里溫的廣場上,為他們豎立了巨型雕像。櫛風沐雨,屹立至今。
參考文獻:
《亞美尼亞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