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照片做紀錄片:為了歷史影像的別致再現(xiàn) 萬文杰
《南方電視學刊》2008年第三輯
歷史鏡像,沙場飛影。一冊交集百般結,一片凝聚千鐘情。
直到今天,還經常有人向我索要電視紀錄片《沙場飛影》光碟。
還是在三年前,2005年夏日,在一間非電視臺的斗室里,我和一位朋友合作,趕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紀念日之前,完成了這部人物/文獻紀錄片,在廣東衛(wèi)視及江門電視臺播出。
讓我們沒想到的是,這么一部簡單民間小片(基本沒用攝像機、沒有活動影像、沒用解說、僅由數(shù)百張黑白照片構成),播出后,竟陸續(xù)領受了不少高評。一位攻讀美學的在職研究生說,寓宏大于細微,主題鮮明卻沒有陳腐味,感動全由心內生發(fā)。北京一位學者反饋說,片子感人,品味高雅,其風格讓人想到了蘇聯(lián)早期紀錄片大師吉加·維爾托夫的《關于列寧的三支歌》。廣州一位本不相識者說,他是無意中在飯店里看到播放的,一看便被吸引而目不離屏。片子之后輾轉到了北京業(yè)內多位專家學者手里,均贊賞有加。北京電影學院兩位知名教授看過之后評價不俗,認為表現(xiàn)獨特,并將其作為授課觀摩片之一。當年廣州紀錄片大會后,也立即有北京及韓國有關機構主動與我們聯(lián)系。
今天回憶這部片子的創(chuàng)作過程,仿佛還沉浸在當時的情感涌動之中。用電視的手段,將一個人和他的攝影舊作串起或許不是難事,難的是藉以從中完成對一個宏大主題的敘事(以紀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表達對和平的追求)。我們的嘗試,且不論其“成績”如何,當中確有不少探索值得反芻及玩味。
契機,一嘗心愿
這是一部關于中國戰(zhàn)爭攝影家先驅沙飛及其作品的介紹片或展示片,然而,又決非止于單一的介紹和展示。
沙飛,一度被淹沒的名字。之前僅知道那幾張著名的魯迅照片即出自他手,還知道我們常見到的一些白求恩的照片,也是沙飛之作。2005年春,我去廣東省開平市赤坎鎮(zhèn)拍攝一部電視片,那里是沙飛的故鄉(xiāng)。進入鎮(zhèn)上的司徒氏圖書館后,我才對沙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面對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影像,面對那一幕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生,不由地產生了一種沖動,用一部電視作品表現(xiàn)沙飛,紀念沙飛。
無巧不成書,此后沒多久,廣州的朋友打來電話,難抑興奮之情,說他在美術館獲贈了一本剛剛出爐的《沙飛攝影全集》,逾千張沙飛照片呈現(xiàn)眼前,粗粗翻閱,一個念頭頓然萌生。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做八集歷史文獻紀錄片《根在五邑》,就一次次地涉足了沙飛的家鄉(xiāng)。我們也曾有過數(shù)次交流,愿望日殷,只是苦于不知在何處、以何方式著筆?,F(xiàn)手頭有此大全,何不就地起灶?于是一拍即合并當下決定,在僅剩不多的時間里,用各自的業(yè)余時間,做一個簡單而不簡陋的片子,獻給沙飛,獻給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獻給那個慘酷而壯烈的年代,獻給我們英勇不屈的中華民族。我們各擔角色,付諸行動。那邊廂,一支原子筆開始了創(chuàng)意及文案;這邊廂,一部數(shù)碼相機,聚焦于《沙飛攝影全集》,開始逐張翻拍。
創(chuàng)新,音畫交融
純粹的民間行為,獨立制作,自然沒有優(yōu)厚條件,財力物力,自行解決。因而一開始便定下了所走路子,即全片就讓《沙飛攝影全集》中的的照片作主角,以精致的構思,精到的字幕,精選的音樂,串起一段悲壯的歷史,用電視的手法,讓歷史真實成為一種別致的映現(xiàn)。
我們曾聞著名電影大師法國人阿侖雷乃曾在幾十年前嘗試過用荷蘭畫家梵高的油畫做成一部紀錄片《梵高》,大師就是用移動、特寫、變焦等電影語言,使原本靜止的油畫動起來,作品獲得了奧斯卡短片獎。這自然給我們以啟示和感奮。但面對中國的沙飛,我們如何構思?
沙飛的作品是豐富的,他以特有的深邃而遼闊的敏銳目光及精湛技藝,為后人留下了一千多張照片,留住了民族的苦難,大眾的奮起,留住了魯迅生前的最后身影,留住了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士白求恩的事跡,留住了太行山麓長城腳下鐵血戰(zhàn)場抗日軍民的同仇敵愾,留住了“將軍和孤女”的動人故事……。但是,照相機鏡頭,留下的是瞬間的場面和情景的定格,成為靜止性的畫面藝術。而電視作品其同步性、活動性,令聲畫兼?zhèn)洹H绾芜\用電視元素,讓沙飛鏡頭下的光與影動起來、活起來,賦予靜止畫面以新鮮活躍的生命?反復仔細覽沙飛作品,有了發(fā)現(xiàn):他的靜止作品,與同時期的中國抗戰(zhàn)歌曲,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藝術感覺上,其吻合程度,可說是幾乎天衣無縫、妙手天成。于是我們沉浸在一張張《抗戰(zhàn)歌曲》CD光碟里,反復咀嚼,《保衛(wèi)黃河》、《在太行山上》、《游擊隊之歌》、《軍隊和老百姓》等耳熟能詳?shù)母枨?,成為了我們片中的背景音樂,讓沙飛作品畫面,與詞、曲的內容親密結合,隨著歌曲的旋律和節(jié)奏變化,剪接組合。原本靜止的畫面,形成了律動。
我們佩服沙飛,他的眼界是遼闊的,炮火硝煙中,他置生死于度外,深入現(xiàn)場拍攝了大量作品,也恰為那些雄壯、悲壯的歌曲和音樂,提供了極為貼切的對應。如《保衛(wèi)黃河》中“端起了土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在太行山上》中“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游擊隊之歌》中“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如在《軍隊和老百姓》歌曲下,我們呈現(xiàn)了:八路軍幫老鄉(xiāng)蓋房子,割谷子,老鄉(xiāng)為八路軍送饅頭,做軍鞋,老大娘給傷員喂水等沙飛畫面。誠然,這種不謀而合的聲畫對應,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在民族危亡之時,在軍民奮起之際,不同的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共同的心聲!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我們能夠用電視的手段,把當年的光影與歌聲融合在一起,讓后人通過熒屏了解那段悲壯的歷史,自是電視人的一種使命,也是電視人的榮幸。
我們佩服沙飛的藝術家功力,他藝術眼光下的作品既是史,又是詩。他的鏡頭賦予了青山、河流、藍天、白云、青紗帳以更高遠的意境,賦予了戰(zhàn)斗在太行山麓、長城腳下抗戰(zhàn)軍民以更磅礴的氣勢……沙飛的作品,構圖講究,寫實與寫意俱全,遠景、全景、中景、近景齊備,我們在運用蒙太奇手段進行畫面編輯時,每感幸運。編輯制作過程中,我們運用了推拉搖移等手法,讓一張張照片活了起來,同時利用分割產生不同景別的畫面,再經過組接形成畫面語言,使瞬間有了過程, 視覺由間斷變?yōu)檫B續(xù),產生了新的奇特意境。運用這些手法,沙飛一口氣拍下的近十張聶榮臻將軍和日本遺孤,成為片中一個最真實最感人的故事。組接在一起的魯迅照片,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先生的風采。白求恩的工作和生活照以及彌留之際、去世之后的悼念、事業(yè)的延續(xù)……,讓人們細覽這位國際友人的崇高品格、專業(yè)精神,還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偉人之后未竟的事業(yè)。
流暢的畫面是最好的述說,編輯過程盡力做到使畫面流暢。所以我們全片沒有使用一句旁白,僅使用了極慳吝的字幕。之所以撇開解說,也是為了避開解說對原作品欣賞的干擾。同時我們在編輯全片九個樂章中,極注意人物與史料有自然的契合,激昂與抒緩的節(jié)奏呈現(xiàn)韻律,使歷史有細節(jié),人物有血肉,片子有情致。
沒有使用攝像機,前期一部數(shù)碼相機,后期一部非線性編輯機。就這樣,我們大膽地進行了一次不使用攝像機制作紀錄片的嘗試。
融情,提升品質
沙飛的攝影,大氣而又細膩??瓷筹w作品,既感震撼,又感親切。
我是含著淚水完成這部片子的創(chuàng)作的。
我的老家在河北唐縣,那里是晉察冀抗戰(zhàn)老區(qū)。唐縣和家莊,一度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箲?zhàn)期間,唐縣十八萬人口曾擔負了八路軍六萬子弟兵的給養(yǎng)。
唐縣,又是包括白求恩在內的數(shù)位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士戰(zhàn)斗生活過并以身殉職的地方,是沙飛踏足并留下許多攝影作品的地方。
我出生在唐縣,在那里度過了我的童年。對老家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我從小時起,就聽著父輩們那總也講不完的抗戰(zhàn)故事:八路軍戰(zhàn)士曾在我家祖屋的房頂上擊斃過日寇,我的爺爺曾給八路軍送過軍糧,父親當過抗日兒童團團長,母親十三歲為八路軍子弟兵做好了第一雙軍鞋……老區(qū)人民為抗戰(zhàn)的貢獻,可見一斑。
當我在編輯到八路軍戰(zhàn)士為鄉(xiāng)親們蓋房子,割谷子,老大娘給八路軍傷員喂水,婦女們?yōu)樽拥鼙鲕娦@些畫面時,我的眼眶便充滿了淚水,淚水中便浮現(xiàn)出母親講述過的一幕:抗戰(zhàn)一年的一個冬日,八路軍住在我家,外祖母拿出了最新的被褥,鋪在燒熱的炕上,讓子弟兵睡好覺。那一夜天降大雪,第二天一早,沒等家人起床,戰(zhàn)士們早已清掃了院子的積雪,水缸里灌滿了水。戰(zhàn)士和老百姓,軍民魚水情。
沙飛的作品,我母親的述說,在我腦海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剪片過程中,時時讓我進入物我難分狀態(tài),感到那些人物,分明就是自己的父輩,自己的家人!這種情感自然化為了一種心的投入,融入了整個工作過程。比如具體在處理“軍民魚水情”一段時,特別注意了讓細節(jié)來說話,將“老大娘給傷員喂水”、“婦女們做軍鞋”、“小腳老大娘為前線送彈藥”等通過分割、剪裁,先化整為零,局部放大,再以蒙太奇進行組接,讓這些畫面隨著音樂起伏而入化境,讓一種感動催生一種新的藝術效果,也讓更多的人通過熒屏同為感動。
余韻,為了真實
沙飛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沙場飛影》在展示他作品的過程中也展現(xiàn)了他多彩的人生歷程:從沿海廣東到上海十里洋場,從桂林大后方到華北抗日前線,從一名北伐軍報務員到一名八路軍戰(zhàn)士,從一名攝影愛好者到中國革命攝影第一人。幾十年飽受磨難,歷經波折。1950年,隨著一聲槍響,在解放軍的槍口下,官至副師級、年僅38歲的沙飛悄離人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的名字曾經被淹沒,他的死因也曾經諱莫如深。轟轟烈烈的人生,事業(yè)、藝術的高峰,真實不隱的個性,吊詭的結局,歷史留下太多的遺憾,太多的霧蒙。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秉承真實不隱的信念,作為紀錄片的《沙場飛影》,我們對此并未回避。
2006年秋,我有機會去河北石家莊雙鳳山烈士陵園瞻仰沙飛塑像,看到塑像的基座上鐫刻著沙飛生前說過的、也是《沙場飛影》片頭出現(xiàn)過的那句話:“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國的天空中自由飛舞”?;叵氘敵跷覀儼哑椤渡硤鲲w影》,也正是為了寓意沙飛,這位飛舞在沙場上的沙子,那上千張無比珍貴的留影,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在沙場上飛奔出來的?!渡硤鲲w影》的殺青,也意味著我們有幸完成了一次和沙飛的神奇合作。
之前我們與沙飛的女兒王雁素不相識。當片子播出后,在友人的牽線下,她們姐妹倆走進了家庭的客廳,《沙場飛影》首次在沙飛女兒面前接受檢評,我們不免心情忐忑??赐耆?,姐倆第一反應是情不自禁地一同鼓起掌來。她告訴我們:之前已有不少電視臺攝制過沙飛題材的電視片,其中不乏大臺及名臺的制作,而你們的小制作卻是我最滿意的。《沙場飛影》,也就隨著王雁女士,送到了聶榮臻元帥的女兒聶力將軍、魯迅之子周海嬰先生等沙飛照片人物的后代們手中。王雁說,她期望條件成熟時,能與我們進行一次新的合作。
回顧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留戀。紀錄片的制作基于硬件,可大可小。然而,小并不意味其品位為低,大也不一定與優(yōu)質劃等號。信念、誠意、專注、嘗新,恐怕是更為重要的紀錄片品質。不獵奇,不虛妄,求真、求意、求美,簡單而不簡陋,小制作也能登大雅堂。
作者單位:廣東江門電視臺
請看電視紀錄片《沙場飛影》
//v.youku.com/v_show/id_XNzExMDk2Mjg=.html
今天是父親去世59周年的日子。
借花獻佛:謹以此片、此文獻給在天國的父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