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zhàn)失敗后,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后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并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 劉禪其實當(dāng)時并不在場,所以感情的色彩實際上并不那么濃厚,至少沒有了去抱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劉備在托孤現(xiàn)場的言行就完全是針對諸葛亮和李嚴(yán)趙云等人的,充滿了政治上的詭詐。
且看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倍潭處拙?,直接給所有在場之人提出并且確定了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問題。 劉備托孤時用意很深,雖然僅僅幾句“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dāng)自立為王?!钡莿溆终堉T葛亮坐在旁邊,叫劉永、劉理到面前吩咐:“你們要記住,我死了以后,你們弟兄三個,都要把丞相當(dāng)作自己父親一樣,不能怠慢?!闭f完,叫兩個兒子拜在諸葛亮跟前,接著又對眾將官說:“我已把國家大事托拜給丞相,要我兒子待他像父親一樣,諸位也不可怠。”用意極其深刻,當(dāng)時劉備清楚,舉國上下,除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最敬重了,若劉禪真的是個昏庸無能的人,那么,諸葛亮勢必會取代劉禪,奪走他的天下,可以說劉備并不信任諸葛亮。這個其實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就能發(fā)現(xiàn),劉備入川時帶的是龐統(tǒng),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為了限制諸葛亮,避免其功勞太大而居功自傲。
諸葛亮在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也沒有太大的權(quán)力,入蜀后,諸葛亮的地位甚至沒有糜竺,孫乾等人高。在劉備伐吳失敗后,他馬上想到的是現(xiàn)在國力衰敗,勢必會有人乘虛而入,奪取王位,而諸葛亮就是個最危險的人物,因為他在蜀國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慫恿他篡位。而后來的事實其實也證明了這個擔(dān)心,在劉禪即位后,諸葛亮任丞相,又讓劉禪尊稱為父,國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處理,幾乎不會過問劉禪。而六出祁山也是諸葛亮自己的想法,幾乎也沒怎么和劉禪商量。
所以,可以說劉備的擔(dān)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咱們姑且不論劉禪是否昏庸,但就諸葛亮的行為來看,確實是把自己凌駕在了劉禪之上。 孫權(quán)繼位時年約十九,而劉禪是十七歲登基,兩人的年紀(jì)大體相仿。但孫策死的時候,正值各路軍閥混戰(zhàn)、孫策勢力東征西討乘機擴張之時,其勢力并未得到鞏固,顯然比不得早已扎穩(wěn)根基的蜀漢政權(quán),所以張昭受孫策臨終囑托后,其“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令奉職。權(quán)悲感未視事,昭……乃身自扶權(quán)上馬,陳兵而出,然后眾心知有所歸”等一系列的舉動,比之劉備托孤后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
而論地位,張昭之于東吳不遜于諸葛之于蜀漢,再論發(fā)生年代也是孫、張在前,后世人等獨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顯然并非是記性不好忘記了此事,這掠人之美的舉動,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讓孔明專美于前。因此認(rèn)真說起來,此事并無什么值得大肆褒揚的地方,真要說也應(yīng)該先說孫策和張昭才對。 另外劉備在白帝托孤之時,并非只找了一個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yán)在側(cè)。劉備能把遠(yuǎn)在成都的諸葛亮召來托孤,說明他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慮和處理這個問題,因此托孤于諸葛亮、李嚴(yán)二人,并非是僅僅因為李嚴(yán)在身邊方便之故,而是應(yīng)該有其很成熟的考慮的,甚至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的。
諸葛亮也是反應(yīng)過人,第一時間就選擇了“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因為諸葛亮也害怕,害怕劉備生前還有一個忠實保鏢趙云,所以諸葛亮也一心一意的繼承遺志,6出祁山,雖然最后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他也做到了對先帝的承諾。劉禪也得以安心的當(dāng)了數(shù)十年的皇帝,最后蜀漢的滅亡,也是無法挽回的。劉備的這一手,也是做的十分的成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