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
西漢初,劉邦吸取了秦朝快速滅亡的經(jīng)驗教訓,他雖然沿用了大部分秦朝舊制,但對許多不合理之處進行了補充與修改。漢初制定的與民生息之國策很快顯出了奇效,經(jīng)長期戰(zhàn)亂而凋敝的國家實力在不太長的時間內(nèi)得到恢復(fù),隨著經(jīng)濟的日漸繁榮,民眾安居樂業(yè),社會和諧穩(wěn)定,立國不久的大漢得以穩(wěn)步向前行進。
出身農(nóng)家的草根帝王劉邦,即便已君臨天下,依然褪不去滿身的“屌絲”本色。
西漢的開國功臣們,被史家稱作“布衣將相”,大都是一幫牧牛屠狗、躉布織席、刑徒、車夫等草莽之輩。這些人大都是沛縣人,很早就追隨劉邦浴血奮戰(zhàn),立下大功,終得以出將入相,坐在金鑾殿上的他們,都有些暈乎乎找不到北的夢幻感覺。劉邦魚化為龍,卻一時適應(yīng)不了角色的巨大轉(zhuǎn)變,他經(jīng)常在朝堂上和那幫老哥們嬉笑打鬧,有時候喝高了,還沒大沒小的追逐嬉戲,講些葷段子逗樂。有些脾氣火爆的將領(lǐng)一言不合,竟當著劉邦的面揮拳動粗、拔劍斗毆,甚至還有人用劍猛砍大殿上的柱子,鬧得廟堂上一片烏煙瘴氣。面對這種毫無規(guī)矩、形同兒戲的亂象,躋身九五至尊的劉邦也有些茫然,但卻不知如何解決。
不喜讀書的劉邦一貫瞧不起儒生,然而,有些難題只有讀書人才有辦法應(yīng)對糾偏。
有“儒狗”之稱,善于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的叔孫通接到了劉邦下達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wù):制定一套容易施行,不能太繁瑣,易于掌握的宮廷禮儀。
叔孫通回到魯?shù)兀业饺荒旮叩论?、學養(yǎng)深厚的大儒,向他們請教禮儀之道。
回到長安后,叔孫通讓這三十多位儒生帶著招募的百余位弟子,天天在郊外進行朝儀的演練。大家習練嫻熟后,再推而廣之,對所有大臣進行推廣、教化、培訓,在上朝覲見天子、公祭儀式等正式場合使用這套禮節(jié),那些性子粗豪的“布衣將相”們在朝堂上行三跪九叩之禮,倒也似模似樣,君臣間尊卑有序、彬彬有禮,朝堂上果然變得秩序井然,氣氛也變的莊嚴肅穆起來。
在西漢建立的艱苦過程中,蕭何、韓信、張良三人居功至偉,可以說劉邦的江山是這三位人杰幫助打下來的,因此他們被史家稱作“漢初三杰”。
蕭何是劉邦的沛縣同鄉(xiāng),在縣里擔任獄吏之職,劉邦起事之初,蕭何就舍命追隨并始終不離不棄,幫助劉邦整理政務(wù),主抓后勤。西漢建立后,因蕭何舉族追隨劉邦,而且將關(guān)中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條,特別是保障糧草供給使西征大軍不致匱乏,招收、訓練新兵使?jié)h軍新鮮血液源源不斷,竭盡全力幫助劉邦在與項羽的斗爭中勝出,論功當屬第一,因此被任命為丞相,并賜封酇候。然而,創(chuàng)業(yè)時期的劉邦好相處,成為帝王的他則走不出清除異己的怪圈,一貫忠心耿耿的蕭何竟也被無端猜忌,更被視作威脅,大有除之而后快之勢。有人提醒蕭何道:你即將大禍臨頭尚且不知,還如此兢兢業(yè)業(yè),夙興夜寐打理工作,功高震主的道理你不懂嗎?名聲越好、聲望越高越會讓皇上難以心安的。蕭何聞言恍然大悟。從此蕭何故意仗勢欺人,搶奪百姓田畝,大肆貪贓納賄,并裝作沉溺于聲色狗馬之中不理政事,如此這般自潑臟水,反而保全了自己。蕭何“自污”并自甘墮落,雖然自損清譽,但亦是保全性命的無法之法。漢高祖劉邦見蕭何自甘沉淪,貪圖享樂,不但不生氣,心里反而很高興,而蕭何居然靠“自黑”躲過了一場無妄之災(zāi),最終奇跡般地得以壽終正寢。
韓信在“三杰”中名氣最大。他是淮陰人,自幼家境寒窘,一直以乞討為生,吃百家飯長大的他,雖然能文能武,但長期顛沛流離,一直郁郁不得志。韓信足智多謀,猶善“萬人敵”,是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文韜武略兼?zhèn)涞牟环仓?。后來,他以超拔流俗之奇見獲得蕭何賞識,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并撥給他少量人馬,讓他往東方去攻城掠地。誰料籍籍無名的韓信從此脫穎而出,開始了他戰(zhàn)無不勝的輝煌人生。楚漢爭霸進行的最激烈、最相持不下之時,擁兵在外的韓信自立為齊王,但他仍然唯劉邦馬首是瞻,聽從他的號令,最終指揮五十余萬兵馬擊潰項羽的楚軍,輔助劉邦君臨天下。西漢建立后,韓信功莫大焉,被封為楚王,他手握重兵,實力雄厚,成為令劉邦寢食難安的一支地方割據(jù)勢力。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韓信中了圈套,被蕭何設(shè)計擒獲,降為淮陰侯,并被削奪了兵權(quán),成了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高祖七年,蕭何、呂雉施詭計,將韓信拘押至未央宮。之后,一代戰(zhàn)神韓信猶如虎落平陽,被一群宮女用竹槍刺死于后宮之中。韓信臨死前哀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攫拔他于微賤的是蕭何,以謀反罪誅殺他的又是蕭何,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與韓信錯綜復(fù)雜的人生交集,讓人唏噓感嘆。
張良本是韓國貴胄之后,韓國被秦國滅亡后,他一直在尋找機會刺殺秦始皇,以報亡國毀家之恨。博浪一擊未中,張良隱姓埋名藏匿民間,潛伏爪牙,靜待時機,再圖大事。秦末大起義驟然來臨,群雄割據(jù),鏖戰(zhàn)不休。張良名義上輔佐韓王,但他內(nèi)心更看好劉邦,于是一直暗助劉邦,后來干脆棄韓投劉。熟讀《太公兵法》、足智多謀的張良替劉邦出謀劃策,他運籌帷幄,縱橫捭闔,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建立西漢后,張良因立有殊功而被封為留侯。張良雖然功成名就,但他生性恬淡,喜好黃老之術(shù),曾經(jīng)四處尋仙訪道,修得一身超然物外的仙風道骨,因此深諳自保術(shù)的他對人間富貴并未表現(xiàn)出太多留戀,西漢建立不久,他辭官飄然而去,退隱山林,最后得以善終。
“漢初三杰”的最終人生結(jié)局,似乎是歷代功臣們無法逃避的三種命運與選擇,因而極具代表性:或如蕭何那樣自黑、自污求存、或類似于韓信般自恃功高而執(zhí)迷不悟,最終因手握兵權(quán)、功高震主被誅、或?qū)W張良洞悉人性,韜晦有術(shù),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而得以幸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