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寫過很多沒有善終的愛情故事。盡管如此,冷若冰霜的她,內(nèi)心是一片自己都無法遏制的熱烈。理智與情感的較量,讓她寫出了極其細膩的女性內(nèi)心世界。
但是,當讀到奧地利男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寫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驚異于女性對愛情的渴望,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張愛玲曾寫道: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歡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里的女主人公就是如此。而且,對于這份無止境的低微,她用自己的所有,呵護了一生。
在書里,一個成名且富有的男作家R收到一封沒有署名的信。二十多頁的潦草字跡,娓娓道來一個陌生女人對他的一場持續(xù)二十多年的傾慕。
這種傾慕,并非只是口頭上或者心頭上的思念與幻想。
陌生女人13歲那年遇到R,從此便將自己的心與世隔絕起來。她一生的所做所想無不與R有關(guān),無論她自動獻身、暗送禮物、假裝邂逅,還是后來獨自生子、賣身、拒嫁......,都是為了在等R的召喚。
“我不愿為婚姻羈絆,為了你,我任何時候都要使自己是自由的。我內(nèi)心深處,在我的潛意識里,我還在一直做著那個陳舊的孩子夢:也許你會再次把我召喚到你的身邊,哪怕只叫我去一小時。我把一切都推開了,只是為你保持自己的自由,一聽召喚就會撲到你的懷里?!?/p>
1948年美國電影版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可是,這一份深沉而熱烈的情感,并沒有得到任何關(guān)于愛的回應。
在她13歲的時候,R只是當她小女孩未加理會。
在她18歲每天徘徊在R樓下癡癡看著樓上的燈光時,放蕩不羈的R將其當作一次艷遇。
在她為養(yǎng)活自己秘密生下來的兒子而出賣身體時,R將她當成妓女帶到家中。
對這一切,女人一直全身心接受。對于R每次都沒有認出自己,女人是痛心的,但她從頭至尾都不曾把真相主動告訴R。她沉浸在自我的情感世界中無法自拔,即使這是無盡的折磨。
“假如由于那些時刻,我還得再進一次地獄,而且事先知道我將受的苦,那么還愿意再進一次,再進一萬次?!?/p>
生下R的孩子,讓女人欣喜萬分。對孩子的愛代替了她對R的部分情感。然而,11歲的孩子卻死于流感。身心俱疲的女人也感染了這種當時只能聽天由命的病。
她知道自己將要跟隨孩子離開人世,于是在昏昏沉沉中,寫下了唯一一封寄給R的信,講了自己對R戀慕一生的故事。
1948年美國電影版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你的癡狂,究竟是愛他,還是愛“愛他這種感覺”?高爾基曾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真是一篇驚人的杰作”。他認為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是“最了解女性的作家”。書中把少女的情竇初開,女人自我奉獻的渴望,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文學上,陌生女人的形象創(chuàng)作極其成功。
我們感動于她的癡情、執(zhí)著與堅韌,因為那不是任何人都做得到。她敢想敢做的一切,是我們普通人只敢想而不敢做的,或者是我們既不敢想也不敢做的。
但是,這份愛情有個致命的缺陷——無論她如何隱忍與痛苦,她在自己癡戀一生的人面前,始終只字不提。
她誤將“以自己的方式愛著你”當作“以你的方式愛著你”:
“我了解你,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你只喜歡在愛情中無憂無慮,輕松自在,游戲玩耍。你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情況下才能呼吸。我要讓你在這一輩子想起我的時候,沒有一絲憂慮。我寧可獨自承擔一切,也不愿你背上包袱?!?/p>
1948年美國電影版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這個女人其實相當聰明。她將自己與R都分析得很清楚。
但是,她為什么不告訴R關(guān)于愛與孩子;為什么不接受外來的幫助讓自己受盡屈辱;為什么寧愿僅當上流妓女,而不愿意嫁給伯爵當個王宮的女主人......而只在彌留之刻,以一封信了此一生。
這樣的愛,感動了誰?
R讀到這封信,難道就能升騰出無盡的懊悔與愛意?
可能他依然連這個女人的面容也想不起來?;蛟S他與我們同樣,唏噓感嘆一番,將信的內(nèi)容作為一個難得的題材,寫出一個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然后就過去了。
這樣說很殘忍,但誰能說不是如此。
“情感熾熱而生性健忘”的R一生,身邊流連眾多女人,而陌生女人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個。盡管他會因為她在信中表達的無盡的愛意與忍辱負重而感動,無奈只是瞬間而已。
深重的情感并不是一封情書就可以建立起來的。
1948年美國電影版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人在與社會環(huán)境的博弈中,頻頻失手的無奈與感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茨威格的代表作。除了激越的情感之外,著墨不多的性本能心理也是促進陌生女人與R的格格不入的矛盾。而這些心理學的基礎(chǔ)是作者受佛洛依德學說的影響而來。
茨威格十分推崇佛洛依德,在他的作品中處處反映著佛洛依德系的心理描述。同時,他又不局限于這些冰冷的理性分析,而是大量滲進現(xiàn)實的社會因素,以及厚重的情感因素。
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陌生女人一方面純粹地奉獻著自己的熱烈,另一方面她也遭受著當時社會的蹂躪。
1948年美國電影版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她追求獨立,為了愛情遠離家庭,卻因為貧困只能進入貧民醫(yī)院生子,受盡醫(yī)生的凌辱和其他病人的仇視;
她覺得自己一生唯有一愛,卻為了兒子不在污濁下流的底層環(huán)境中長大,不得不做上流妓女,出賣身體。
在茨威格的另一篇作品《熱帶癲狂癥患者》里,懷有熱烈情感的人是一位男醫(yī)生。他因放蕩生活而負債累累,不得不遠赴馬來亞避債。在熱帶的寂寥生活中,他的精神發(fā)生了變異。最后為了一份畸形的愛而殉情。
而茨威格本人出身于富有的猶太家庭,經(jīng)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他被納粹驅(qū)逐,流亡英國和巴西。目睹了法西斯的猖獗,對世界感到絕望,他與當時的妻子于1942年雙雙服毒自殺。
他與他的作品,均反映著這種人在與社會環(huán)境的博弈中,頻頻失手的無奈與感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