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古詩詞,小輪子一直都有著割舍不開的感情在的
記得在上小學的時候,一聽到古詩詞,我就非常的親切,好像是失散了多年的玩伴似的
那個時候,和我同齡的孩子,都在為背誦古詩詞而發(fā)愁呢,但對于我來說,這完全不是什么難事兒
人家需要背上十幾遍的,而我呢,只要要讀上幾遍,那個語感自然也就出來了
也因此,這一直成了我的驕傲:
我總是班上那個最先會背的孩子,因此,也總是能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羨慕之情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大家都會背的詩,這首詩把我?guī)肓艘粋€全新的世界
那就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嘿嘿,其實大家都會背的,但我還是想把原文貼出來哈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直以來,我們賞析該首詩詞的時候,總是把注意力特意的放在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
其實這樣,也很好理解
第一,它是千古名句,便于背誦,第二,它能給了人精神上的鼓勵
并且,一直以來,人們都是認為上下兩句是斷開的
前兩句寫景,西方太陽落下,黃河之水東流
后兩句抒情,抒發(fā)出了一種向目標奮進的激進之情
而且,一直以來,在我們的認知中,也是這樣
笨鳥先飛早入林,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等等,其實都是這個句子的真實寫照
但是,當我知道鸛雀樓的位置后,我才理解了詩人王之渙的良苦用心
那就是:這首詩從來沒有斷開,四句是一句銜接一句的
學過地理的都知道
黃河在地圖上是個大大的“幾”字形,在陜西和山西的邊界是,自北向南流的
也就是說黃河要經(jīng)過鸛雀樓,向南再流20都公里,在潼關(guān)和風陵渡轉(zhuǎn)頭向東的
這樣一來就好解釋了,此時詩人看到的不是黃河東流去的樣子,而是自北向南的
但詩人內(nèi)心是要看黃河東流去呀
既然在這個角度看不到,那就登高一點唄,所以才有了下面的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既然我看不到,那我就登高望遠吧
渾然的展現(xiàn)出了一種勃勃生機,積極向上的動態(tài)感
這樣一來,四句就渾然一體,層層遞進,不會顯得上兩句和下兩句那么突兀了不是
所以,這才是詩人真正要表達的內(nèi)心情感
是不是比只單單看后兩句要印象深刻的多呢?
好了,今天就到這里,如果您對此有什么意見或者是建議,非常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