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發(fā)生的核爆、核試驗非常多,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小男孩”(1.4萬噸TNT當量)和在長崎投下的原子彈“胖子”(2.0萬噸TNT當量)均為波及到太平洋的核爆,因為日本是太平洋島國,廣島面向瀨戶內海,長崎則直接面向長崎港。原子彈爆炸之后會產生逐漸擴大的核輻射圈,對海洋的水文環(huán)境產生影響。
資料圖:原子彈模型
大洋中的海水處于不斷運動狀態(tài)中,所以被核輻射污染的海水也會將超標物質帶到其它水域,與之一同運動的還有被污染的空氣。以日本為例,每年日本暖流(黑潮)都會定向朝著東北方向流動,然后與千島寒流(親潮)在北海道漁場交接,并與北太平洋暖流相連接。洋流的運動會擴大核輻射污染的區(qū)域,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會稀釋海水的輻射強度,有助于減緩核污染帶來的災難性后果。
資料圖:太平洋核爆
二戰(zhàn)結束之后,美軍選擇在中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繼續(xù)進行核試驗,從上世紀40年代到上世紀90年代,美軍一共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多達67次核試驗,其中比基尼(就是比基尼的那個比基尼)環(huán)礁發(fā)生的核試驗次數多達23次,最大爆炸當量達到1500萬噸,為廣島原子彈的一千多倍。當時這種核武器已經不叫原子彈了,而是對地殼破壞性巨大的氫彈。試驗結果是比基尼環(huán)礁的2個島嶼直接被炸掉,形成100米深的“大坑”。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如果美軍在二戰(zhàn)期間使用的是此類氫彈的話,后果將無法設想。
資料圖:馬紹爾群島核試驗
由于核試驗次數過于頻繁,中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已經形成了永久核輻射地帶,這一區(qū)域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周邊海水的核輻射指標也嚴重超標,并隨著洋流擴散到世界各地。當地土著民眾對此一無所知,一直以來深受其害。雖然馬紹爾群島和美國有自由聯盟關系,但是對于核試驗帶來的后果美軍一直三緘其口,不愿意公開承認并承擔責任。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