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字瀛,又字登瀛,初名何福海。生于北京,滿族,曾任陜西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陜西國畫院名譽院長。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并加入北京中國畫研究會。1935年入”大風堂”,隨張大千學畫10余年,并一同游歷名山大川,臨摹了張氏收藏的大量古畫真跡,打下了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并學有所成,開創(chuàng)了自家畫風。1956年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專業(yè)畫家,1983年任陜西國畫院副院長,后調北京,任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何海霞長于山水,功底扎實,技法全面,舉凡界畫、青綠、水墨、沒骨皆能。50年代末—60年代初與石魯、趙望云一同進行山水畫創(chuàng)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chuàng)作契機,共創(chuàng)”長安畫派”。出版《何海霞畫集》、《何海霞書畫集》等。一九八八年入英國《世界名人錄》何海霞在中國現(xiàn)代繪畫史上舉足輕重,與趙望云、石魯并稱“長安三杰”而飲譽畫壇。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謂水之濱,文化悠久,古跡繁多。但歷史上這里還沒有形成過一個有影響的畫派。到了20世紀的60年代,一個以趙望云、石魯為代表的西安美術團體,在北京等地組織了一次巡回展,他們以表現(xiàn)黃土高原古樸倔強為特征的山水畫和表現(xiàn)勤勞淳樸的陜北農(nóng)民形象的人物畫,在中國畫壇引起轟動,大家稱之為“長安畫派”。 他們一反清末,民國年間中國畫壇摹古不化之風,大膽走向生活,大量寫生創(chuàng)作,給當時較為死沉的中國畫注入了新感覺。形成陜北風味特殊畫風。何海霞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眾所周知,何海霞為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兩人都為上世紀我國山水畫大師,也都是遍摹古今的高手,八十年代,張大千(1983年去世)已基本不能作畫了,而此時何海霞進入了其繪畫生涯的一個相對頂峰時期,并由此開端,在北京幾乎所有的國家級重要場所留下了大量動輒數(shù)丈的巨幅山水畫作品,令世人瞠目,從而逐步確立了何海霞在近現(xiàn)代中國山水畫史中的大家地位。因受到張大千“海外變法”的影響,也開始進行“潑彩山水”的創(chuàng)作。但應該指出的是,即便是“潑”,何海霞的作品也非常講究結構,重“寫”,因此,嚴格說來,何海霞的“潑彩山水”應該叫“寫彩山水”,與張大千的重“潑”是不同的。當然也有專家稱何海霞此類作品為“濃墨重彩山水”,但不管怎樣定義名稱,都說明了何海霞繪畫與張大千繪畫的不同。但話說回來,這其實還不是何海霞繪畫與張大千繪畫的根本性不同,是立意不同,用何海霞的話講,就是“心態(tài)”不同。
九十年代,何海霞作品進入其個人繪畫生涯的高度成熟時期,尤其是金碧青綠山水畫達到了當時無人企及的成就,(此為引述陳傳席在其《中國山水畫史》中隊何海霞的評述,至于歷史究竟如何定位,也只有留待“以后”了。)即便如畫壇巨擘李可染,也曾言“有機會”要向何海霞請教“顏色”。盡管老先生自己謙虛——還要繼續(xù)探索,但后人想要比肩恐也不是易事。1998年先生去世。
題識:1、壬戌之秋,霜露既降,木葉蕭蕭時節(jié)。何海霞作于北京。
鈐?。汉O迹ㄖ煳模?/p>
為何海霞憶往昔游歷之所而作,此作可謂是扎實的傳統(tǒng)功力與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
2、兩石對立(如)門,一松鼓翼若蓋,秋嚴歷歷耳邊,詩思當在物外。何海霞
鈐印:海霞(朱文)
此幅寫奇景,亦即“兩石對立如門,一松鼓翼若蓋”,這種景觀在大千的作品中并不常見,畫中兩塊巨石并立成門狀,占據(jù)畫面大半,在右側巨石頂端有松樹探出,姿態(tài)舒展,狀如傘蓋,兩塊巨石間有一高士駐足,仰望巨石奇松,被奇景所吸引。整幅章法奇異,筆墨蒼勁遒逸,氣象幽靜清曠,乃為大千臨古又自出機杼的山水佳構。
3、春云出岫。余每游山遇雨呈現(xiàn)奇觀,景色瞬即逝,難于筆一一出之。何海霞。
鈐?。汉O迹ㄖ煳模?/p>
此副為寫意圖,主要描寫山中游玩,突遇雨在雨后出現(xiàn)奇特景象,景色轉瞬即逝,無法用筆描述的景象
4、樵徑已通行尚阻,似有人聲聽卻無,秋日畫于巴郎山途中。何海霞
鈐?。汉O迹ㄖ煳模?/p>
巴郎山奇峰突起,峰巒重疊,峭壁嶙峋。山谷中還有密布的原始森林,絕妙的松蘿懸掛林間。翻越巴郎山,峰回路轉,朝暉夕陰,煙霞漫漫。正所謂“立馬秋風絕頂山,千崖萬壑擁斑斕。披開云霧依辰極,身在青霄紫氣間?!焙魏O枷壬鷦?chuàng)作了本幅紙本設色立軸,畫面青綠設色。山體氣勢雄健樸茂,畫家突破傳統(tǒng)的三遠法,而是將中景前置,產(chǎn)生視覺沖擊力,表現(xiàn)了山勢高聳突兀的氣勢。而層層疊加的峰巒連綿不絕,側峰則一左一右、一濃一淡相互映襯出山勢的峭拔。山中林木錯落依山列置,轉承起合,貫通一氣,參差錯落,變化有致,虛空中有生氣,實體中見空靈,充分體現(xiàn)了畫家善于從整體上把握山川真趣以創(chuàng)造新的勝景,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
面對“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巴郎山,何海霞不禁發(fā)出“樵經(jīng)已通行尚阻,似有人聲聽卻無”的感慨。
此山水四條屏為國畫山水大師何海霞寫意真跡,先生真跡非常難尋,升值空間巨大,有意競購、咨詢此件藏品客戶,可咨詢國枰拍賣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市場部申領郵寄圖錄,我們將以百倍用心竭誠為您提供優(yōu)質服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