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面,我叫紫砂壺
文丨砂海墨韻
有人說我們紫砂圈很亂,代工壺、化工壺不計其數(shù);
有人說我們紫砂壺很假,假大師、假泥料層出不窮。
但我想說,那不是真正的我……
初次見面,我叫紫砂壺,這是我的履歷。
【基本信息】
姓名:紫砂壺
年齡:500歲
別名:紫砂器
英文名:Sand-fired pot
電話區(qū)號:0510
住址:中國江蘇宜興
代言人:龔春、金沙寺僧、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顧景舟、蔣蓉等。
【出生照】
我還記得,重見天日那天,喜悅中夾雜著不安的情緒,我不知道我會去到哪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又或者最終只是塵土……
【重獲新生】
這里是我新生的第一站。我看見:這里的工人汗流浹背,扛起我笨重的身體,分類、研磨、攪拌、調(diào)色……
轟轟的研磨聲是我快樂的歡呼,騰起的粉塵,都是我。我聽見他們說,我是一塊好泥。
【成長是一段痛苦的旅程】
一次次的錘擊,一次次的光磨,一次次的粘連,壺藝師的頸酸了,手累了,腰疼了,但這是我被賦予“價值”的必經(jīng)之路。
從人們的眼中,我看見現(xiàn)在的自己,不再是平平無奇,挺拔的壺架,光滑的壺身,平整的壺口,非常漂亮。
這是最后一次,我邁進了烈火,熬過考驗,千百度的高溫,幾個晝夜的炙烤,我將成為真正的我,一把無與倫比的紫砂壺。
【終于,我成年了】
這是我的第一次真正的亮相,制作我的人叫供春。我的壺身做成松樹癭瘤狀,壺把做成樹枝分叉狀。把下有篆書款“供春”二字。
這一次,我陪伴了一個人一生,他很喜歡我到最后都沒有扔掉我。
1966年,從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明代司禮義太監(jiān)吳經(jīng)墓中出土,墓葬年份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此壺是目前有記錄可參考的最早的紫砂壺。
我遇見了一個人,為我創(chuàng)制了很多工具,讓我變得更加漂亮,更受人們的喜愛。
時大彬,繼供春之后,創(chuàng)制了許多制壺專用工具,創(chuàng)制了許多壺式,并培養(yǎng)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啟下,發(fā)展了紫砂藝術(shù)。
【不同的時間,遇見不同的人】
陳信卿:明萬歷十年至崇禎十四年間(1582-1641年)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善仿時大彬、李茂林之傳器,有優(yōu)孟叔敖之肖。
惠孟臣:大約生活在明代天啟到清代康熙年間,荊溪人,著名壺藝名家。
陳鳴遠:制壺技藝精湛全面,又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所制茗壺造型多種多樣,特別善于自然型類砂壺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壺、蓮子壺、束柴三友壺、松段壺、梅干壺、蠶桑壺等均極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壺在明人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推向藝術(shù)化的高度。
這些壺式不僅是他的杰出創(chuàng)造,而且成為砂壺工藝上的歷史性造型,為后來的制壺家們廣泛沿用。
惠逸公:(約公元1766—1831年),清朝著名紫砂藝人。惠逸公生于清雍乾年間,他大小壺兼制,以工巧聞名,可與惠孟臣相提并論。
【曼生十八式】
乾隆道光年間,有一個叫陳曼生的人,能書善畫,精于雕琢,以書法篆刻成名,別人稱他西泠八家之一,很出名。
他為我創(chuàng)作了很多壺型,還取了一個新名字“曼生十八式”,很酷,我們都很喜歡!
陳曼生,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人。
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占據(jù)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楊鳳年:清嘉慶年間制壺名藝人,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xiāng)人,楊彭年之妹。構(gòu)思巧妙,浮雕精美,可與其兄媲美,是歷來公認最有名望的制砂壺女藝人,傳世作品較多。
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制宜興紫砂壺名藝人,浙江省桐鄉(xiāng)人。善制茗壺,有的渾樸雅致,有的精巧玲瓏,且善配泥色。首創(chuàng)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世稱“彭年壺”,對后世影響頗大。
邵大亨:清代道光、咸豐間宜興制壺名手。傳世作品有《一捆竹壺》(藏于南京博物院)、《魚化龍壺》、《掇球壺》和《風(fēng)卷葵壺》等,皆為砂壺精品。
黃玉麟:生于清末(1842-1914),繼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壺大家,他所制的壺選泥講究,作品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有說他“每制一壺,必精心構(gòu)選,積日月而成,非其重價弗予,雖屢空而不改其度”。
邵友廷: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間宜興上袁村人,他精工壺藝,尤其善于制作鵝蛋壺和掇球壺。邵友廷成名邵大亨制壺名家,形制尚樸,技藝腴麗。并傳繼子程壽珍,為其造就紫砂藝品的堅實基礎(chǔ),成為屢摘國際金獎的名手。是近代制壺名家程壽珍的養(yǎng)父。
程壽珍:(1858—1939年),又名陳壽珍,號冰心道人,清咸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是一位勤勞多產(chǎn)的紫砂壺名家,師承其養(yǎng)父邵友庭,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
朱可心:(1904-1986年)出生與宜興蜀山鎮(zhèn)。原名朱凱長,藝名“可心”,寓意“虛心者,可師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紫砂七大名藝人”之一。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慶,又名裴德銘。宜興蜀山人。著名紫砂藝 人。早年習(xí)藝,藝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頗負盛名。
善制水丞、杯盤、爐鼎等器,造型典雅別致,具有青銅器敦厚穩(wěn)重之特點,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陳鳴遠第二”之美譽,“紫砂七大名藝人”之一。
吳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吳芝萊。1892年生于宜興和橋,14歲拜汪升義(汪生義)為師,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藝人”之一。
王寅春:(1897-1977年),3歲拜趙送亭為先生,在其陶坊隨金阿壽為師,學(xué)習(xí)紫矽陶藝。3年滿師后,上門幫窯戶當(dāng)制坯客師。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藝特好而名揚上海。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藝人”之一。
任淦庭:(1888.8-1969.12)又名干庭,字缶碩 ,號漱石、石溪、聾人、大聾、左民、左腕道人。江蘇宜興人,陶刻大家。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藝人”之一。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
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nèi)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nèi)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蔣蓉:(1919- 2008),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潛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稱號。
蔣蓉的作品在中國紫砂工藝史上技術(shù)精湛,生動具真,別樹一格,成為中國紫砂工藝史上第一位女工藝美術(shù)大師。
【我有了很多兄弟姐妹】
我的名字叫紫砂!
既有顏值,又是實力擔(dān)當(dāng)!
愛我請轉(zhuǎn)發(fā)~
***
你還有什么想聊的嗎,歡迎掃碼。
點個看,再走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