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豉湯同名方劑約有6首,常用者為《肘后備急方》方,其組成為蔥白6~10條、淡豆豉30g,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輕證,癥見微惡風寒、或微熱、無汗、鼻塞流清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感冒初起,屬于外感風寒而邪淺證輕者。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等癥狀較重者,則應另擇其他的方劑。[1]
蔥白3枚 豉6克
蔥白6~10條、淡豆豉30g[2]
《肘后備急方》卷二之蔥豉湯具有通陽發(fā)汗,解表散寒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輕證。癥見微惡風寒,或微熱,無汗,鼻塞流清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1]。
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頓服取汗。服藥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黃6克。
外感風寒輕證只需輕疏肌表,微發(fā)其汗,病邪自可外達而解。方中蔥白辛溫發(fā)汗解表,治傷寒頭身疼痛,為君藥。輔以辛微溫的淡豆豉發(fā)汗解肌,宣散表邪。二藥合用,解表散寒,對傷風感冒邪淺證輕者最為合適。[1]
1.本方藥性平和,辛而不烈,溫而不燥,是治療寒性傷風感冒初起,邪淺證輕的一首便、廉、驗的常用方劑。當感冒初起,表現(xiàn)為微惡風寒,鼻塞流清涕,打噴嚏時,即可使用本方治療。[2]
2.臨床使用本方時,常加入生姜以加強發(fā)汗散寒解表的作用。[2]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感冒初起,屬于外感風寒而邪淺證輕者。[1]
4.使用注意:本方只適用于感冒風寒輕證,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等癥狀較重者,則應另擇其他的方劑。[1]
蔥豉湯是肘后方,解表發(fā)汗又通暢;惡寒發(fā)熱頭悶痛,服后邪散津不傷。[1]
《肘后備急方》卷二
豉1合,蔥白1握(去須,切),生姜1兩(切)。
上以水1大盞,煮至6分,去滓,分2服。
《圣濟總錄》卷一九○
蔥白8莖,香豉2合,藍葉3分,柴胡1兩(去苗),川升麻半兩,犀角屑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
上為細末。
《圣惠》卷三十八方之蔥豉湯治五石忽發(fā)動,體熱煩疼,心躁悶亂。
以水5大盞,煎至2盞半,去滓,分5次溫服。未效,再合服之。
《圣惠》卷三十八
蔥白2莖(細切),豉1合,蜀椒49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
上為粗末。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方之蔥豉湯治疫癘病始得之,頭疼壯熱。妊娠七月,傷寒壯熱,赤斑變?yōu)?a title="醫(yī)學百科:黑斑" rel="summary">黑斑,溺血。
以水3盞,煎至2盞,去滓,頓熱服。汗出愈,未愈更煎服。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蔥豉湯
蔥白3莖(切),麻黃1兩(去根節(jié),銼),豉1合,生姜半兩(拍碎)。
《圣惠》卷九方之蔥豉湯治傷寒初得一日,壯熱頭痛。
上以水2大盞,煎至1大盞3分,去滓,分為3服,不拘時候,稍熱頻服。衣覆出汗。
蔥豉湯
蔥白14莖,豉半合(炒),干姜(炮)1分,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芍藥半兩。
《圣濟總錄》卷二十一方之蔥豉湯治傷寒初覺1-2日,頭項腰脊痛,惡寒。
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良久,投蔥豉熱粥,蓋覆出汗。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