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譜及故跡遺存看舒元輿籍貫
舒元輿(782-835),唐憲宗元和八年(813)進士。文宗大和九年(835)累官至以右司郎中知臺雜,七月權知中丞事,九月,拜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十一月,罹難甘露之變。
吏冊皆載稱:元輿以文章知名,著作甚多,為人有能名,“秀特”、“激昂”、“文檄豪健、一時攤許、”“按刻深文無所縱舍”等等。所有這些記述都大體一致。而有關其籍貫,就有多種說法了。
史志有關載述
《唐書》就有二種說法:
《舊唐書》載:“舒元輿,江州人?!?/span>
《新唐書》則為:“舒元輿,婺州東陽人也?!?/span>
《舊唐書》為后晉司空、同中書門下本章事劉昫所撰,當成書于劉昫任此位的后晉天福二年(938)至后晉覆亡的出帝開運三年(946)這段時間內。
《新唐書》則宋仁宗于皇佑六年(1054)命歐陽修主撰,至嘉祐三年(1060)成書,上引舒元輿傳為宋祁所撰。
可以看出,在《舊唐書》問世后至《新唐書》撰寫時的100余年內,由于史已載舒為“江州人”。其時有論及其籍貫者,顯當也是“江州”為主。而且在《舊唐書》撰寫時,“江州”說也必不為無因,否則也不會載入這一史冊的。但與此同時,也必存在著包括“婺州東陽人也”。此說在內的各說,否則也不會經百余年后,改修入于史冊。由是茲后多部有關著述予以循引而尤凸顯其主流地位。這些著述,如:《中國人名大辭典》、《兩浙名賢錄》(明朱國祚著)、《古今圖書集成》(第345冊38頁)、《全唐詩》、《金華征獻略·忠義傳》、《金華文略》等等。
但與這些史志典籍陸續(xù)成書平行的幾百年間,不同于此之說,也還是始終存在,同樣是典籍的,如明吳之器所著《婺書》就是這樣說的:“舒元輿,東陽人……或曰元輿故蘭溪人也?!?/span>
《康熙金華府志》則稱:“舒元輿,婺州人?!?/span>
成書于明正德庚午(1510)的《正德蘭溪縣志》有著分別題為“舒元輿故居”和“舒丞相墓”的記述:“純孝鄉(xiāng)白露山下有源曰垷坦,其源之右有山曰舒婆塢,故老相傳為唐宰相元輿故居焉……塢之旁又有舒學士墓,不知其名。旁近有村曰西舒,有墓曰舒婆墓,以為其母之墓。而白露山麓有廟曰乘仙,又有小祠曰廟母,以為其母廟。云俗之所傳如此,蓋以元輿為吾邑之人。然考之唐書列傳、方輿勝覽及東陽志皆以為東陽人,豈其祖居東陽而后遷于是,抑或舊居在是而后遷東陽耶?又否則唐以郡名東陽,其后更為婺州,而以東陽名縣,其時猶未久,猶以郡名稱與,未敢決其必然也?!薄鞍纯ぶ疽栽洖闁|陽人,而不言其有墓、言其在何處。卻于蘭溪載唐相元輿墓在西南二十五竹隊。近年耕者得小石堨,上有刻字,蓋元輿墓也。……今東陽縣新志亦謂其縣西南二十五里竹隊有元輿祖墓,下文耕者石堨之說,與續(xù)志所載蘭溪事相同……姑備二說,以俟后之君子考焉。”
付印于1884年的《光緒蘭溪縣志》載元輿傳記在文學卷,至于籍貫,則簡至如下句:“舒元輿,字升遠。其先合肥人,祖縝,遷邑河西?!钡谡咕怼柏┫嗍嬖浤埂睏l,相對374年前的《正德志》,敘述卻肯定了許多:“在純孝鄉(xiāng)垷坦惠安寺側(本前志,輯前志傳疑)……今世俗相傳:白露山下地名竹埭,埭與隊字音相同。山之西麓有寺曰惠安,與竹埭相去不遠,寺后有舒丞相墓,則墓果在蘭溪矣!但元輿死于甘露之變,歸葬與否無考。今考邑舒氏家譜,元輿遠祖景思由合肥遷居東陽,五世孫居邑之黃岡竹隊,又徙居垷坦萬羅山下,元輿其孫也!縝娶孫氏,續(xù)娶湯氏??b卒與孫氏歸葬東陽地、亦名竹隊,湯氏葬邑白露山下故蘭溪,東陽均有舒婆墓。大中八年,詔雪元輿冤,乃歸葬寺側。東陽志所云祖墓,似為元輿祖縝墓,非元輿墓也?!?/span>
很明顯,“或曰,元輿故蘭溪人也”這一說不是沒有來由的,其佐證即是現(xiàn)故物依然的故居廬墓實地實跡和脈胳更為清晰的宗族譜記。2006年末,筆者一行循跡探訪了白露山麓的“舒丞相墓”地及其故居與出生地垷坦村,不僅其故居范疇內的十數(shù)畝“花園”地名依歸,依傍的山峰“萬羅尖”山名依舊,從(墓地所在的)黃店村到垷坦村現(xiàn)父老的述說依歸,現(xiàn)居垷坦村的周、孫二姓村民在紹述時還把舒元輿出生的產床床址都定在了硯周氏宗廳大門口幾平方的范圍內。
宗譜載述
宗譜的載述則更加明確。
根據(jù)蘭溪戶籍資料,截于2005年11月3日,蘭溪全市有舒姓戶籍人口5594人。村一級的舒姓聚居處有柏社鄉(xiāng)的舒村,女埠街道的下舒、午塘、橫屯畈、舒院,黃店鎮(zhèn)的太平橋、張塢,蘭江街道舒村、平陽,上華街道寺前等。其族譜除午塘、橫屯畈、舒院、平陽四處稱《平陽五源舒洪二宗譜》外,其他均稱《京兆舒氏宗譜》,此二譜均載明他們是舒元輿后裔,相關源流世系序文記述等幾近相同。相同的還有近年攜宗譜來蘭溪尋根認祖的瑞安市塘下鎮(zhèn)塘后丼、江西省南昌縣涇口鄉(xiāng)北山舒家等處舒姓宗譜。
重修于民國二十年(1931)現(xiàn)收藏于上華街道寺前村舒汝湘家的《京兆舒氏宗譜》卷首所載一篇長達3570字的“先代遺述”,其落款為“唐光化三年十三世孫滿敬述”稱其先十三世祖舒景思,年輕時為出任江州刺史的蕭齊豫章王蕭嶷辟為從事“遇以賓禮”。后為東陽郡太守,“樂其風土,因卜蘭溪之垷坦居焉?!保ㄗⅲ翰椤督鹑A府志》、齊、梁時東陽郡守名錄中無舒景思,疑漏)到元延祐戊午(1318)舒滿十六世孫舒震的作的譜序則一開篇就明白地提出了“元輿賓生于婺之蘭溪。先晉、唐時,婺州名東陽,故今訛傳為東陽人,實婺人也”!
明萬歷甲午二十二年(1594),賜進士及第、光祿大夫、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總國史制誥、經筵講官、日侍皇長子講讀趙志皋《上斯舒氏譜序》:“……舒氏仲仁,先世東陽南田人,大唐時宦歿于蘭,至元和時有諱元輿者,擢進士第,家于河西二十五里曰垷坦萬羅山下居焉。歷官御史中丞相,大和九年卒于甘露之變,歸葬于惠安寺后老龍耳穴,壬山丙向,建祠白露山坳。匾曰乘仙廟。……祖母湯氏葬筑埭。父敬之,敕贈京兆郡寶婺乘安公,母薛氏,封妙母夫人,葬黃岡眠牛形……妻金氏,賠榮善夫人,俱有誥命可騐?!薄w為萬歷名相,明史有傳。文中所提到的先世,按舒氏譜世系,即其十世祖東陽郡守舒景思。文中所述與譜載其任內“樂其風土,因蘭溪之垷坦居焉。”后卸任時,因“有惠政,百姓哀留,仍創(chuàng)居南田”等述記吻合。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同里汝南周敏求序述:“余總角時,族之前輩尊長每道吾周氏祖廳未建之先,其基系唐宰相元輿舒公故居遺址,廳之朝山,為萬羅峰,其下系舒之花園……”
清嘉慶三年(1798),同里恩貢生、候選教諭仰山周學賢序:“嘗讀唐人試帖,于元和間,見舒氏名元輿者詩甚佳,后為宰相以歿,注曰東陽人。于時,郡為東陽,蘭固統(tǒng)之矣”!——一語析說了史稱舒元輿“婺州東陽人也”的緣由。
以下為寺前崇德堂《京兆舒氏宗譜》所載舒景思至舒元輿及其子舒普、孫舒滿十三代的世系:
始居蘭溪 第一世 景思 字思齊 號露峰。蕭齊時豫章王嶷辟為從事。出刺東陽郡,樂其風土,因擇蘭溪垷坦家焉。娶 氏,生二子:云、電。詳見傳。
第二世 云 字慶卿,傳至武康令,娶金氏,生一子賜。
電 字詳卿,娶 氏,生一子顯之。
第三世 賜,字兆靈,娶陳氏,生一子憬。
顯之 字明揚,仕武昌太守,生一子宏。
第四世 憬 字憬新,娶陳氏,生一子懷。
宏 字寬圣,仕南昌令,為王僧辨所害。(當在551-552年間)
第五世 懷 字心德,娶全氏,生一子統(tǒng)。
第六世 統(tǒng) 字仁夫,娶周氏,生一子隆。
第七世 隆 字見道,娶唐氏,生二子:象元、宗起。
第八世 象元 字智伯,娶陳氏,生二子:方、章。
宗起 字智仲。為人謙恭樂易,尚義好施,以子貴贈朝散大夫,娶陳氏,生三子:紀、縝、維。
第九世 紀 字立德,娶王氏,生一子:允之。
縝 字元默,號默庵。唐大歷(767-779)間中進士第,仕至湖州別駕。生三子:敬之、申之、信之。
第十世 允之 字允恭,娶王氏,生三子:元恭、元卿、元從,俱無考。
敬之 字子修,號東蘭。唐興元(784)中以明經選,累仕至太常寺丞。卒葬白露山望山潭上,與宋范丞相并。側國有惠安寺。夫人薛氏,性好施,鄉(xiāng)里被惠者甚眾。卒年九月初九日,鄉(xiāng)人人恩之,立廟嚴樹華公塘下,稱為妙母娘娘。生六子:元輿、元禮、元肱、元逈、元德、元思。余詳見傳。
申之(無嗣)
信之 娶 氏 ,生一子,元褒。
第十一世 元輿 字升遠,別號匡衡。年二月十四日生。唐憲宗元和(806-820)中舉進士,初調雩尉,尋拜監(jiān)察御史,累遷左司郎中署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已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榮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和九年(835)十一月與甘露之禍,享年五十四。有文賦奏章行于世。今祠在白露山麓,名乘仙廟,內撥田十六石,贈修寺庵,立石為記,余詳見傳。娶高丼金郡馬女金氏,生年缺,年九月十六日終。敕封榮善夫人,生六子:昌、曾、晉、旨、普、春。
(元禮,略)
元肱 字仲義,舊名元政。少丞相二歲,好恬靜,能文章,元和中與丞相同進士。生一子:著。
元逈 字國模,舊名元式。少丞相六歲,姿儀偉剛直,以元和中與丞相同舉進士。
(元德、元思,略)
元褒 字君予,號敬承,元和中舉進士,擢賢良方正,初補員外郎,尋遷諫議大夫,遭甘露之難,娶 氏,生一子:會。
第十二世 昌 字舍慶,為風翔掌書記,娶 氏,生三子:磁、磷、道紀。
曾 字孝伯,博學能文,文宗嘗稱曰:元輿令子也,太和八年(834)中進士,調武尉。
晉 字元之,與曾同胞,公豐神超邁,丞相以為肖己,特愛之,為宰相王涯所異,妻以女。
(旨,略)
普 字光甫,相公第五子也。甘露之難,公在晉陵,不遂禍,遂潛遁居睦州富昌村,贅何氏,生四子:洋、滿、涓、清。今舒氏蔓衍盛大,光甫公之所留也。享年七十六,葬淳安富昌村前山塘塢口,癸山丁向。
春,字熙甫。以難甘露。
(元禮子簡、時,元肱子著,元德子習、旴略)
會 年十二余,在外舅河東裴真家,聞難更姓為宋溫,居潯陽南塘,娶 氏,生一子:子野。
宗譜載述所回應的幾個問題
上引諸譜文,特別是這篇“先代遺述”,相當客觀的回應了有關舒元輿籍貫一事上的一些問題。
一、相當清晰地映示了舒為“江州人”、“婺州東陽人也”、“婺州人”、“東陽人,或曰故蘭溪人”、“元輿實生于婺之蘭溪,今訛傳為東陽人”等等,等等諸說的由來。例如最早期的“江州人”說,在成文早于《舊唐書》約40年的“先代遺述”就有敘述舒景思最初入仕在江州,也是從江州出去任東陽郡守的。又甘露難發(fā)時,舒元輿第五子普適在晉陵,從離晉陵在湖口起程這點說明,就在九江即江州地方還有他們舒氏的祖業(yè)。這一點,還可從《杜陽雜編》所記的甘露難發(fā)前日離開舒元輿京城府邸而免難的從姪舒守謙也稱是江州人得旁證。
二、舒元輿墓地事。
《東陽縣志》有云:元輿、元褒未及歸葬,未必有墓。而《蘭溪縣志》則較翔的載記了上文已引述的實跡與文字。這“先代遺述”相當合理的釋解了這一矛盾:現(xiàn)舒元輿墓地還就是其父舒敬之的墓地。譜記舒元輿在京全家罹難于甘露變后,因令狐楚之奏,與王涯等十一人詔薛元賞收葬于京兆府事與史完全吻合。這樣以后有復歸葬之事也就并非沒有可能的。
三、有關昭雪的問題。
甘露之變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詔雪王涯、賈踈等,李訓、鄭注不在其內。而舒元輿是不是在其內?有關史籍記述大都沒有明確提及。“遺述”則明確記述:“至宣宗大中八年十月,上以甘露之變,惟訓、注當死,舒、王、賈輩無罪,詔雪其冤?!薄园彩分畞y迄唐末,確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橫行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但其間宣宗李忱及其先的武宗李炎二朝,宦官勢力遭到打擊的力度也是特別大的。
四、“婺州東陽”是專指還是泛指?
專指,指“襲東陽郡之舊名,以原吳寧縣地置”的東陽縣,泛指則應是指現(xiàn)東陽市、蘭溪市全境都在內的,時境轄金華(吳寧、建德、太末、豐安并置)永康、烏傷、信安諸縣的東陽郡。由于《新唐書》于本傳“婺州東陽”下無明確的“郡”還是“縣”字,因而引起了包括上述諸宗譜在內力主系泛指與主系專指的長期爭議。不過如憑《新唐書》撰纂時,已改東陽郡為婺州(事在唐乾元元年,即758年)已近300年而認定必當是專指,則當為不然。試看再纂編于2003年的《浙江通志·隋唐卷》,在述及該地域唐元和間(806-820)事時,還稱之《婺州東陽郡》。這距改東陽郡為婺州的乾元元年已有1245年。
幾點淺見
現(xiàn)在來探討一下這批相關宗譜,特別是這部寺前村《京兆舒氏宗譜》及其所載的(當在該譜也未成譜前成文)“先代遺述”的可信性。
先看作者。這里就以上已引述的幾位為例。
趙志皋,上文已提及其無可置疑的歷史地位。而且還是當時的國史修纂最高負責人,掌握有最全面最大量的資料,而且他在這一序文中還明述了與舒氏的關系:“予諸孫中屬子婿者二?!笨芍麑κ媸弦蛔迩闆r所知之深,他的這一論述,實在應該無可置疑。
周敏求、周學賢,先后為清康熙、嘉慶時人。但由于均為“同里”,我們也就沒費多大周折即在現(xiàn)垷坦村的周氏宗譜中證見了他們的存在。按“地近易合”的原則考核他們的所述,應是有相說服力的。
舒滿,在寺前崇德堂本外的其他舒姓各譜中,也佐證了他的存在?,F(xiàn)黃店鎮(zhèn)張塢村舒氏宗譜卷首列有一篇“舒氏歷代遷徙地名”,醒目的分條載述著“相國第五子光甫公者,避難隱居睦之淳安富昌”?!肮飧L子洋,為吳越王鎮(zhèn)東將軍,居家杭州,其支可稽”。相當客觀的印證了寺前譜與“先代遺述”。
再以相關時間來推敲。仍以寺前譜為例,舒滿與該譜中第一篇稱之為“序”,鄧宋宣相三年歲次辛丑十一月朔“舒氏族譜序”撰者,其七世孫舒伯新的代均間期是30年;其后元延祐序撰者,其十六世孫舒震的代均間期為26年,縱觀譜內代均間期最小的舒伯新與舒震間22年,都是相當正常的。
當然,任何史料其可信度高下的關鍵還是在于本身真實是否經得推敲。從“時近跡真”的角度說,這篇“先代遺述”成文時間比《舊唐書》還早了40年左右,距甘露之變僅65年,以它來了解、論析舒元輿籍貫歸屬當是最接近實際的,重要的是它這一成文時間的真實性又是如何呢?筆者以為是不可輕言否定的。
一、該篇題為“遺述”,其內涵意旨實等同于各種宗族譜乘的譜序,其所以題為“遺述”而不稱“序”,應與宗譜體例完備于宋時,大量民間宗譜的制作,出現(xiàn)也是宋代的情況聯(lián)系起來考慮,而推斷它系成文于北宋之前,那時期該舒氏族還沒有正規(guī)宗譜。
二、其文字風格與述事內容顯有不同于后世譜序等文字的特征。行文上可以使人感覺到韓、柳古文運動后一種明白曉暢的中唐遺韻,而幾無后世越來越濃重的、拘泥于起承轉合格式痕跡。在舒普離晉陵別業(yè)欲回長安在湖口遇僧贈言贈箱那一小一段,尤見唐人傳奇之作的影子。述事上,對甘露之變和舒普流亡避難的具體過程,詳?shù)搅艘恍┘毠?jié)。在對其族源流的敘述上,不同一般的側重了晉、宋、齊之事,尤如我現(xiàn)代人述清、民國軼事,呈現(xiàn)出了一種時代特征。
關于舒元輿這一歷史人物的籍貫問題,種種說法和爭議都已存在了一千多年,在原東陽郡地域范圍內相繼建置出蘭溪縣(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和東陽縣(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后,則集中到了是東陽人、還是蘭溪人這一點上。綜本文上述,是這一歷史問題的脈絡:其十世祖舒景思自江州來任東陽郡守,數(shù)百年間舒氏家族在江州、東陽、蘭溪都有居業(yè)。至于舒元輿本人則因祖、父都居住蘭溪而出生于蘭溪,其祖父歿于蘭溪而又歸葬于東陽祖墓。基于以上事實,筆者陋見以為從歷史大局看,這一問題也只是甘露之變這一歷史事件尾聲中的一絲余音。同在一古地域范圍內的地方,各執(zhí)一端的不斷爭述也沒有必要。站在較高境界上《康熙金華府志》的“婺州人”說或《婺書》所持的東陽、蘭溪二說并存在的觀點應是可取的。二說并存,史例多有?!妒酚洝窞槎迨分祝鋵h武朝名將衛(wèi)青之母衛(wèi)媼身份的記述是“妾”,而同時代稍后的《漢書》則記述是“僮仆”。二說一直并存于煌煌正史至今,至更悠久的后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