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碑》,即《王基殘碑》,全稱《東武侯王基碑》。三國魏隸書碑刻。景元二年立于洛陽。清乾隆初年,洛陽城北十五里十五里處農(nóng)民安家村筑寨掘得,后移存城中古閣,后又嵌明德中學壁間。《金石萃編》載:石高四尺五寸,寬四尺,文共十九行,每行存字二十一至二十二不等。隸法亦佳。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杜夢麟刻跋于末行后。碑石現(xiàn)藏洛陽博物館。
碑石僅存下半。初出土時,僅刻其半,碑之上段尚未刻鑿,朱書燦然。惜因未加保護,書丹之字很快磨滅。這塊碑因此成了一塊很特殊的碑。同時,它雖然是一塊殘缺不全的碑,但卻成為漢魏時碑刻系先書丹后鐫字的有力的實證。
碑主王基,字伯輿,東萊(魏治掖,今山東掖縣)曲城(故城在今掖縣東北)人。歷文帝、明帝、齊王、高貴鄉(xiāng)公、元帝五代,文武兼?zhèn)?,勛著魏室。官至東武侯,魏元帝景元二年卒,追贈司空,謚“景侯”?!度龂尽の褐尽酚袀?,業(yè)績、官職與碑文多合。
此本流傳稀少,國內(nèi)僅中國歷史博物館藏趙世駿初拓本。此為清代乾隆元年(1736)凌士謙、嘉慶七年(1803)桂馥題跋本。
三國時期禁立碑石,存世量極少,自然拓本更少。《王基殘碑》拓片其波磔翻挑和扁長字形構(gòu)成了曹魏隸書的時代特征,同時期的《上尊號碑》、《受禪表碑》多已殘破漫漶,故《王基殘碑》是可卓然鶴立于三國時期的碑刻遺存了。
《王基碑》的書法與魏之《受禪表》、《上尊號》以及《曹真殘碑》近似,結(jié)法嚴整,用筆斬截,風神雄健清雋。其運用所謂“折刀頭”的筆法更為強烈,不少字的形貌已直如楷書,故評家亦指其“上托隸源,下開魏齊風范。
《王基碑》賞析
▼
《王基殘碑》其他拓本圖片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