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寫了拿什么來拯救你,我的頸椎,很多朋友紛紛表示要拯救頸椎,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問題的廣泛性和嚴重性。今天我將頸椎延伸到肩頸,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頸椎的問題勢必會帶來肩頸的問題。
中醫(yī)認為頸椎病并不是骨頭的問題,而是經絡的問題,肩頸之所以出現(xiàn)疼痛、僵直、麻木等,是因為經絡不通,氣血走不過去。麻,表明氣能過來,而血過不來。木,麻的厲害了就是木,氣和血都過不來。酸,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脹,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不出去就會脹。痛,單純性的痛,因為有血瘀。癢,氣血正在過來,傷口愈合的時候都會發(fā)癢,但這個癢和其他發(fā)癢不同。既然是經絡的問題,我們就要了解到肩頸循行的經絡。
小腸少澤聽宮去,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路線從小指外側末端(少澤)開始到耳中(聽宮),是多血少氣之經,五行屬火,與心經相表里。小腸經發(fā)生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咽痛、頜腫、耳聾、目黃和肩部、上肢后邊內側經脈過處的疼痛等。
疏通經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順著經絡按揉,如果有疼痛點,通過拉筋、拍打、按揉、局部刮痧、拔罐、針、灸,將疼痛點消除。小腸經上的天宗穴、后溪穴、肩貞穴很容易淤堵,淤堵后的直接反應就是肩頸痛、手臂后側痛、甚至是乳腺疼痛。
先簡單捏揉一下肩頸部位的肌肉,放松一下,然后從肩中俞穴開始,每個穴位點按1分鐘后,揉搓行至下一個穴位。這里要特別提醒注意的就是天宗穴?!夺樉募滓医洝罚骸凹缰?,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生發(fā)陽氣。
天宗穴位很重要,它位于肩胛區(qū),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凹陷中,是乳房在后背的反射區(qū),對乳腺問題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見保護乳腺,就下當下。這個穴位按壓時會有明顯的脹痛感,并伴有麻酥感。經絡通的人,這種麻脹感可以一直通到手指,如果經絡不通,麻脹感就會只停留在大臂。這個穴位至少要按壓2-3分鐘,再痛也要忍著。
接著往下走,按摩大臂上的肩貞穴,除了在這個穴位上按壓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沿著小腸經的路線,揉開大臂上的硬塊。一個頸椎病患者,他的大臂外側絕對不會是柔軟的,一定會有很多結塊,揉搓起來非常疼痛,這個其實就是經絡不通的表現(xiàn)。
越是疼,越是要揉。但是揉的時候不要揪著皮搓,而是感覺力道往下走,慢揉,讓力道滲入到肌肉中去。否則第二天就會出現(xiàn)青紫色的瘀斑。因此我們在按揉的時候,就是要把力量用的深,這樣表皮才不會青紫,但是里面的經絡已經被揉開了。
大臂按揉至少要保證20分鐘,順著經絡圖的穴位往小臂走。小臂肉少,揉起來沒手感,所以就以按揉穴位為主,最后就到手了。按摩小腸經的時候,絕對不能忘記這個穴位,它是治療頸椎病很重要的一個穴位。這個穴位就是后溪穴。
后溪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是小腸經的輸穴。位于手掌尺側,微握拳,在小指本節(jié)(第五掌指關節(jié))后的遠側橫紋頭赤白肉際。后溪穴是八脈交會穴,是個四通八達的穴位,哪的病都能治,詳細之后再闡述。后溪穴與督脈相通,所以脊椎上的病都可以治,例如腰痛、脊椎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這個穴位長的很深,所以我們一般用指尖很難刺激到,必須要借助點別的工具,比如梳子的背面,或者桌子的邊緣,用按壓或者滾動按壓的方法都很好。
刺激這個穴位,對于治療頸椎病有事半功倍之效,因為它主治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是我們的收工動作。
如果說天宗穴是打通從肩膀到手指方向的,那后溪穴就是從手指向肩膀方向打通。所以這個穴位至少要按壓3-5分鐘,不管怎么酸痛,都要堅持,因為只有這樣,才算是把整條小腸經打通了。另外小腸和心相表里,所以小腸經不通,也會引發(fā)心臟問題,這就是為什么頸椎不好的人,會有心動過速或者心口痛等問題的原因。
大腸商陽迎香二,由手走頭,起始于商陽穴,結束于迎香穴。手陽明大腸經多氣多血,與肺經相表里,五行屬金,與足陽明胃經為母子關系。
大腸經的經氣有了病變就會出現(xiàn):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鼻出血和本經循行部位的疼痛、熱腫或寒冷等癥狀。合谷穴、手三里、曲池穴、手五里是大腸經上相對容易淤堵的穴位。肩頸疼痛可以找肩髃穴,臂臑穴。
肩髃穴在肩頭處,是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之會,陽蹺脈主司運動,陽明經筋結于肩部,本穴能治肩臂疼痛、手臂攣急不舉、半身不遂。平時多按揉肩髃穴,能增強防風抗寒功能。有的人肩膀發(fā)硬,躺下覺得枕頭不合適,睡眠不好,多按揉肩髃穴,有不錯的效果。肩髃穴還可以改善頭部的供血,是預防腦中風的一個要穴。
臂臑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7寸。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及旋肱動、靜脈的分支和肱深動、靜脈。主治肩臂疼痛,頸項強急,癭氣,瘰疬,及肩關節(jié)周圍炎,急性結膜炎等。
手少陽三焦經,由手走頭,起始于關沖穴結束于絲竹空。三焦是六腑之一,三焦經是人體氣、血、水的通道,上焦主氣,主管心肺區(qū);中焦主血,主管肝膽脾胃;下焦主水,主管腎、子宮、卵巢、坐骨神經等。
在這里,治療頸椎肩頸問題的穴位,主要會用到中渚、外關、臑會、肩髎、天髎。
中渚穴位于手背部,在第4、5掌骨間凹陷處。中渚穴是三焦經的輸穴,“輸主體重節(jié)痛”,故取中渚穴可治療手指屈伸不利、肘臂肩背疼痛。中渚穴是治療諸多痛癥的要穴,痛癥的含義非常廣,例如肩膀痛、脊椎痛、膝蓋痛、肩周炎、頭痛、牙痛、耳痛、胃痛。揉中渚穴有個技巧,先掐進去,然后挫著揉,讓它發(fā)麻,一麻就通了。
外關穴是三焦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陽維脈,陽維脈“維絡諸陽而主表”,所以本穴為退熱要穴,并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凡是經絡堵塞,例如膽經不通、坐骨神經痛、腰痛、肋骨痛、肩膀痛等循經走的病,都可以按揉艾灸外關,它的作用像一個總閘。
臑會穴,臑即上臂,會即交會,位于臂外側,在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緣。臑會學是專門治肩膀痛的要穴,按揉艾灸此穴,降濁除濕,可緩解臂痛、上肢麻痹、目疾、淋巴結節(jié)、甲狀腺腫大、肩胛腫痛等。
肩髎穴,在肩部骨隙,臂外展時,于肩峰后下方呈現(xiàn)的凹陷處。這個穴位具有祛風濕、通經絡、調氣血的功效。
天髎穴,在肩胛崗上方的骨隙中,肩井與曲垣的中間,在肩胛骨上角處,灸之祛風除濕,通經止痛。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肩頸問題,疏通手三陽為要。穴位比較多,大家耐心地試一下。艾灸之前先推拿或者按揉,效果更好。一次艾灸的時間不能過長,選取阿是穴和部分穴位,每個穴位15-20分鐘,一次時間不超過1個半小時,一星期為一個療程。保健的時間一周2-3次,時長10-15分鐘。還是那句話,不要等病痛找上來了再想辦法,平時的時候多多注意,不痛時候的灸才是“高級”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