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煤氣包”的圓柱形建筑,學名為“煤氣儲備柜”。煤氣包是幾代上海人的記憶,在高樓鮮見的年代里還一度成為地標。因為它會根據(jù)儲氣量的大小升升降降,也曾是文藝青年們比喻人生起伏的鐵證。
上海第一座“煤氣包”建于1864年,容量為1700立方米,最早的用戶不足100戶?!懊簹獍钡拇髷U容始于上世紀70年代人工煤氣開始規(guī)?;茝V時,上海最多建有22座,在高層建筑鮮見的年代一度成為城市地標。
比如位于市中心蘇州河旁西藏中路的那座“煤氣包”,曾吸引了無數(shù)市民游客駐足觀看,著實輝煌過一陣。
煤氣包會起起伏伏,時高時低,是煤氣運用多少的標志。
當白天用氣量小于產(chǎn)氣量時,利用儲氣柜將多余的氣體集中起來;到晚餐等用氣高峰時,則利用空氣壓縮機,把“煤氣包”里面氣體傳送到千家萬戶,這些煤氣包在起起伏伏間平衡了城市用氣的日不均勻性和小時不均勻性。
“煤氣包”還見證了城市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紀60年代,大多數(shù)上海市民家里燒的還是煤球爐。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上海開始大規(guī)模普及人工煤氣,“煤氣包”便“閃亮登場”,成為居民供氣的“主角”。到了上世紀90年代,用上人工煤氣的家庭已達237萬戶,全市人工煤氣供應量達18.7億立方米,最高煤氣日用量超過800萬立方米,基本告別了煤球爐。
根據(jù) “十二五”規(guī)劃,到2015年底,人工煤氣將退出上海歷史舞臺,全部替換成更清潔高效的天然氣能源。
原在上海多個地區(qū)的煤氣包
如泥城橋、金沙江路、楊高南路、虹漕路、水電路等已基本被拆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