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北京時間今晨2點,81歲的中國藥理學家屠呦呦在紐約領取2011年度拉斯克臨床醫(yī)學獎。頒獎詞稱,青蒿素在全球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對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評價,《紐約時報》評論稱該藥是消滅瘧疾的首要療法。
從中醫(yī)古籍中獲得靈感 在808味中藥里提取青蒿素 拯救數百萬生命 屠呦呦今晨紐約領“美國諾獎” 獲世界衛(wèi)生組織盛贊中藥所書記稱其理應得諾獎 目前仍是“三無教授”
北京時間今晨2點,81歲的中國藥理學家屠呦呦緩緩走上2011年度拉斯克臨床醫(yī)學獎的領獎臺,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y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獎項。
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斯克獎評審委員露西·夏皮羅在為屠呦呦致頒獎詞時說:“屠呦呦的這一發(fā)現,緩解了億萬人的疼痛和苦惱,在100多個國家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尤其是兒童的生命。”【發(fā)現者:發(fā)現青蒿素,中醫(yī)沒幫忙】
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也在同一時間受到了美國《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的高度評價。但與此同時,關于為何屠呦呦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卻無奈仍是“三無教授”的聲音,也引發(fā)了科學界關于學術評價體制的討論。對此,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表示,學術評價不是記工分,評定需要更加公開、透明。
高度評價
拉斯克基金:她的發(fā)現拯救了數百萬生命
頒獎詞稱,青蒿素在全球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據世衛(wèi)組織最新的2009年統(tǒng)計數據,世界上約有2.5億人感染瘧疾,將近100萬人因感染瘧原蟲而死亡,如果沒有屠呦呦發(fā)現的青蒿素,那么2.5億瘧疾感染者中將有更多的人無法幸存下來。
拉斯克基金媒體負責人今晨接受本報記者連線時評價稱:“屠呦呦教授是一個很優(yōu)雅的人,總是保持笑容。她領導的團隊將一種古老的中醫(yī)療法轉化為最強有力的抗瘧疾藥,使現代技術與傳統(tǒng)中醫(yī)師們留下的遺產相結合,將其中最寶貴的內容帶入21世紀。”
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對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評價?!都~約時報》援引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評論說,這種藥物是消滅這種疾病的“首要療法”。
發(fā)現歷程
從古籍獲靈感808味中藥里提取青蒿素
頒獎詞提到,盡管成藥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但是早在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其撰寫的中醫(yī)方劑《肘后備急方》一書中已經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瘧功能。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從《肘后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中受到啟發(fā),認為溫度高可能對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響而影響療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
屠呦呦課題組搜集了808味可能抗瘧的中藥,1971年10月4日,經歷了多次失敗后,在實驗室里,屠呦呦終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美國期刊雜志《細胞》稱,在基礎生物醫(yī)學領域,許多重大發(fā)現的價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內顯而易見。但也有少數,它們的誕生對人類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義是立竿見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一起研發(fā)的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親歷者說
屠呦呦:“當時自己都懷疑路子是不是走對了”
近日,屠呦呦接受了美國《臨床研究期刊》的專訪,她表示,在經過了那么多次的失敗之后,當時自己都懷疑路子是不是走對了,當發(fā)現青蒿素正是瘧疾克星的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也是難以表述的。
屠呦呦稱,自己對獲得2011年拉斯克獎深感榮幸,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在中國醫(yī)藥學寶庫中有所發(fā)現,并為國際科學界所認可的中國科學家,她為此感到自豪。
諾貝爾醫(yī)學獎得主約瑟夫·戈爾斯坦曾說,“生物醫(yī)學的發(fā)展主要通過兩種不同的途徑,一是發(fā)現,二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屠呦呦表示,“很榮幸,這兩條路我都走了”。
“三無”教授
成就堪比袁隆平她卻連院士都不是
然而距離諾貝爾獎僅一步之遙、有希望實現國人共同夢想的屠呦呦,在國內卻不是“學術明星”。屠呦呦在中國科學界并未獲得最大肯定,連院士都不是。她的履歷中除了發(fā)現青蒿素之外,關于她的介紹很平凡,但是她的成就卻與袁隆平的水稻一樣獲得世界承認。
有學者指出,這是反思中國學術體制的最佳樣本。“院士評選規(guī)則是否存在問題?中國投入的科研經費已增加,成果卻不盡如人意,是否合理也值得探討。”這位學者撰文稱。
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
“那時候沒有考慮到什么獎。”屠呦呦說,“國家需要做什么,就努力去做好。”
今天,“拉斯克獎”讓世界矚目中國和中醫(yī)藥學。這個旨在表彰醫(y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y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的大獎,是生物醫(yī)學領域僅次于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迄今,300多位獲獎者中,有數十人相繼獲得諾貝爾獎。“拉斯克獎”獲獎者一向以美國人為主,屠呦呦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她認為,這是國際生物醫(yī)學對中醫(yī)藥學的肯定。
“近40年未得到國內公認”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盡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誰先發(fā)現的曾引起爭議,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這一步,至今被認為是當時發(fā)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在國內屠呦呦名氣并不是很大,她既無博士學位,也無海外留學背景,頭頂上更無中國兩院院士桂冠,但她默默無聞到現在,終于被國際同行認可。過去因國家特殊情況,不太肯定個人的貢獻,所以其成果將近40年在國內沒有被得到公認。
學術評價不是記工分需更公開透明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科協年會上,屠呦呦獲獎也引發(fā)科學界關于科技獎勵和學術評價體制的討論。
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開幕式上表示,青蒿素的發(fā)明,一直是我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僅僅由于難以確定成果歸屬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其中折射出的不少問題值得深思。
韓啟德認為,學術評價不能簡單采用像記工分那樣的方法,而要以質量為準,要避免采用單一標準。同時,質量的評定需要專家花更大工夫,需要更加公開、透明,在重大成果和重大項目評定時,是否采用專家實名制為好,值得考慮。
中藥所書記:她的成果理應得諾獎
今天上午,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書記周興接受了記者采訪,不過就如屠呦呦和中藥所在獲獎消息公布后一直很低調一樣,他向屠呦呦表示祝賀,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不僅是中藥所和中醫(yī)科學院的光榮,也是中國人的光榮,對中醫(yī)藥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鼓舞。
作為中藥所的領導,又是與屠呦呦教授共事十余年的同事,周興認為,中國人發(fā)明的青蒿素造福于全世界幾百萬人,這一成果產生兩三位院士都不為過,也應理所當然地獲得諾獎。
周興說,從1969年到現在,屠呦呦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著青蒿素的研究,當時研發(fā)過程中屠教授的肝臟受到毒氣損害,但現在依然工作在一線,“她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值得學習。”
多知道點兒
迄今為止,共有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獎,而其中有80位在后來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該獎項也被看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此前有4位華裔科學家和1位中國科學家獲得該獎。因對中國征服性病和麻風病作出了突出貢獻,馬海德于1986年獲拉斯克公共服務獎,成為獲得該獎的首位中國人。
本版文/記者 尹曉琳 林晨音 孟慶偉
屠呦呦教授,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193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寧波市人。1955年畢業(yè)于北京醫(y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藥學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