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但是要搞明白事情的原委,可能就需要一本書,甚至是幾本書的篇幅,因為里面涉及的內(nèi)容非常多。如孩子的感恩教育問題,父母的學習和成長的問題,父母愛的能力問題。父母的真愛和假愛問題,社會的價值觀導向問題……既然現(xiàn)在這么多人關(guān)注這個問題,我就簡單的先回答一下。
首先我們先思考一下,愛的本質(zhì)是什么?愛的能力是什么?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呢?因為我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父母,他對孩子的愛,不是真愛而是假愛。
1.假愛之焦慮
假愛是因為自己的焦慮、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而過度的把心理壓力和焦慮轉(zhuǎn)嫁給自己孩子的一種愛。
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皇帝不急,太監(jiān)急!',在學業(yè)中,孩子并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壓力很大,并沒有覺得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過不去,但是父母著急在前頭了,每天催促著孩子寫作業(yè)、上補習班等等。這就是父母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夠,而讓孩子買單的行為!
當父母給孩子施加壓力時,父母肯定不會說:”爸爸媽媽受不了啦,你趕快幫爸爸媽媽調(diào)節(jié)一下心情吧,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拿出一個好成績,爸爸媽媽晚上又睡不著覺了“每個人都有防御的本能,父母也不例外,父母肯定會這樣說:”你要好好學習,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連工作都找不到,憑你的水平,應(yīng)該能拿到好成績!“孩子應(yīng)該拿到好成績,這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孩子在學業(yè)上的壓力往往是父母帶給他的,而不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
因為父母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育兒焦慮,就把這種焦慮轉(zhuǎn)移給孩子,并且還是以愛的名義,這是一種很典型的假愛!
2.假愛之恐懼
很多父母實際上是沒有安全感的。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父母不愿意孩子在更大的空間里面去玩耍,不愿意孩子在更寬廣的領(lǐng)域里面去自由探索;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父母,只要孩子離開自己3米之外,就深深的恐懼;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父母,會把孩子牢牢的控制在手里,不允許孩子有那么多的朋友,不允許孩子去遠方,甚至會翻看孩子的日記本。
沒有安全感的父母,害怕孩子會受傷,害怕孩子會吃虧,對孩子的行為充滿恐懼感,充滿受害心理的恐懼感。但這種恐懼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自己,感覺到人格尊嚴被踐踏,于是親子之間就發(fā)生了嚴重的沖突。但這個時候,有一些父母還高舉著愛的大旗”天下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父母不會害你的!“
這其實是一種假愛,因為自己恐懼,因為自己沒有安全感,所以父母要對孩子進行控制,牢牢地把孩子像個嬰孩一樣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面。哎,可憐天下父母心!
3.假愛之內(nèi)疚教育
假愛會引發(fā)內(nèi)疚教育。媽媽在生活當中不如意,沒有被老公疼愛,心里沒有安全感,覺得未來沒有希望,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生怕孩子不被自己掌控,于是他要孩子就范, 這個就范的方法是什么?內(nèi)疚教育!
“兒子/姑娘,你爸當年娶我的時候,你知道家里有多窮,你奶奶那個時候簡直不是人,經(jīng)常欺負我,排擠我,我在你們這個家庭受了很多苦,可我仍然沒離開,為什么呢?就是想看著你們兩個長大呀,你說說,媽媽容易嗎?”
孩子掉著眼淚,孩子就范了,孩子感動了,孩子內(nèi)疚了,孩子覺得如果不好好學習,不聽媽媽的話,自己就不是人。
媽媽成功了,媽媽感覺到自己吃了定心丸,因為無論那個沒良心的男人怎么對我,我都算在這個家里面站穩(wěn)腳跟,因為我的兩個孩子已經(jīng)成為了我的人。
內(nèi)疚教育實現(xiàn)了,孩子終于成了一個看起來是懂得感恩,但實際上卻失去了自我。這是假愛,這是內(nèi)疚教育。
如果說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這樣一種假愛。大家想一想,如果孩子一旦明白了生命的真諦,一旦在前進的路上遇到了痛苦和挫折,他們會怨誰呢?他們要不怨自己,怨自己是自我攻擊,自我否定,內(nèi)疚教育的孩子一般是這樣的;要不就是怨爸爸媽媽,要不是你們,我今天能這樣嗎?這叫逃避型的人格。為什么呢?因為所有的事情父母都替孩子包辦了,她從來沒有體驗過人生自己去掌控的感覺呀。
父母一直以來的教育都是讓孩子產(chǎn)生內(nèi)疚感,產(chǎn)生自責感。所以今天,孩子在自己的胸口上戳幾刀,那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嗎?所以大家看,無論他是向內(nèi)的自我攻擊 還是向外的攻擊他人、防御的、逃避的這種人格,其實都可以稱的上是恨。
有些孩子可能沒有恨父母,但他去恨自己,有可能他也不恨自己也不恨父母,但他卻恨了自己的命運。這些都是因為假愛而不是真愛而造成的各種的問題。
4.假愛之理想自我
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自我,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說過一句話”每一個父母,都會在不經(jīng)意的時候,把自己的孩子當成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每個父母都有可能,那些不懂愛的父母更加可能了。
父母沒有成為鋼琴家,沒有成為舞蹈家,沒有成為詩人,但他們想讓孩子來完成。父母沒有成為彬彬有禮的人,就想讓孩子見到誰就要講禮貌。你要一個幾歲的孩子講什么禮貌, 還在懷里抱著吃奶的,就見到叔叔阿姨叫。
這就是假的愛。讓孩子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而且父母還會給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以上就是四種假愛,要討論清楚真愛的本質(zhì)其實并不容易,在這里我們先說假愛,也會給大家一些思考和啟發(fā)。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我冷。有個同學上學穿的鼓鼓囊囊的羽絨服,里三層外三層的包著,大家一見到她就覺得很搞笑,說“你怎么穿這么多呀?很冷嗎?”同學回答:“不冷啊,我媽媽覺得我冷”。
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我餓。我們在上班,剛到辦公室看到一個人在嘔吐, 一問原因,吃多了, 就說:“你這個人腦子有問題嗎,吃這么多干嘛呀?”同事回答:“我媽媽好久沒見到,做了好多的菜,他一直覺得是我餓,一定要讓我多吃,我也不想媽媽不開心,所以我就吃多了,結(jié)果就吐了”。
媽媽的這種行為是不是愛?是愛!有時候這種愛還會讓我們很受用。我曾看到一個表情: 一只小狗窩在主人的旁邊,主人用手摸了小狗的頭,之后就把手放下了。那小狗就把主人的手拿起來再放到它頭上,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這只小狗已經(jīng)對主人完全依戀,已經(jīng)離不開主人了。這個主人見到誰都會驕傲的說:“你看我家的狗多聽話!”
其實媽媽對孩子的愛又何嘗不是這樣,孩子已經(jīng)完全離不開媽媽了,孩子已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這時孩子不恨父母恨誰! 但是有些恨并不是完全都值得理解和原諒的,有些恨其實是可以不存在的。
我有一個同學,小的時候經(jīng)常和我們一塊玩,同學里面有的家境很好,父母很有本事,家里的錢根本花不完。那個同學家里很窮,爸媽沒本事,而我呢十幾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更沒本事。但是那個同學卻總是唉聲嘆氣,怨恨自己的父母無能。
這個時候,怨恨自己的父母,是父母的過錯嗎?不是,因為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機遇,也許有人會說父母沒有把他引導成一個感恩的能力的孩子,那也是父母的錯,因為養(yǎng)不教父之過嘛!理論上是這樣,但即便你是個孩子,也應(yīng)該有對自己人生負責的能力。
但為什么一些父母沒有做錯,孩子還是會恨她們呢?這中間到底哪里出問題了?其實社會的價值觀出了一些問題,引導出了一些問題。
比如說有一些心理學愛好者,她喜歡看一類書,看什么書呢?看那些書專門研究爸爸媽媽怎么傷害小孩的書。結(jié)果看完之后呢,就對號入座:哇,真對!我爸就是這樣!我媽就是這樣! 他終于找到證據(jù)了,就好像一群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她去查百度百科一樣。
看了這本書,我終于找到癥狀,我今天之所以這么不開心,原來是這個原因,原來是因為我的父母。通過書本他知道了:爸爸媽媽為什么傷害傷人?家為什么傷害人?
這種書本的引領(lǐng)其實有一些是積極的部分,但有時候呢消極的因素更大。它會讓很多在去尋找自己為什么不能幸福、不能快樂的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復仇,花在了尋找自己不被愛的答案,這其實是很可悲的。
如果我把自己的不如意都歸結(jié)到父母身上,我要去找父母尋仇,那我就要到陰曹地府找我的老爸,我就要問問他:“你為什么走得那么快!生了我卻不養(yǎng)我,你還是人嗎!”這樣可行嗎?絕對不行。所以我希望在社會上“聲討父母”的聲討團越來越少。
以前的你做不了主,而以后的人生,日子要怎么過,是你自己決定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人生幸福的第一責任人。過去父母也許做的不對,但我們能做的更好!
現(xiàn)在有很多80后父母就做的很好。他們其實就是遇到了不懂得愛孩子的父母,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在想著怎么發(fā)家致富,根本沒有時間管她們,她們就成了留守兒童。雖然平時沒有得到父母的疼愛,但是他們是醒悟的一代,有一些80后的夫妻可能更愿意學習怎么育兒,更愿意給自己的孩子足夠的人格心理空間,更愿意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我?guī)啄昵皩戇^一本書,叫《向《西游記》取育兒經(jīng)》,學習觀音菩薩怎么樣帶孫悟空成長為一個斗戰(zhàn)勝佛。通過發(fā)展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科學視角去看待今天的父母,去引導父母如何愛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從一個不懂事的毛孩子變成一個人的過程。這本書里總共展示了九大啟示,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這本書的銷量里邊,購買者80后的父母居多。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深受其害,他們知道自救而不是哀憐、怨恨!
我要說的第三個話題就是我們向觀音菩薩學什么呢?作為父母,我們要學習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愛的能力.
那我們就要理解什么是”大慈大悲“大慈,就是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帶來自由、帶來自在。 慈是給世間人帶來歡樂的,大悲是化解痛苦的,觀音菩薩就是化解人間的痛苦,作為父母,我們就是孩子心中的觀音菩薩,我們要化解孩子的痛苦和煩惱就要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給孩子增加快樂,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有價值、有意義, 感覺到自己是自信的,自己是美好的,而不是每天讓他覺得,爸媽一開口,他就想死,就覺得活著已沒有了意義。
慈悲的能力就是心理學上講愛的能力。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當中,有很多媽媽沒有能力化解孩子的痛苦,孩子說:“媽媽,今天我在學校遇到問題了。”媽媽就痛罵一頓:“,就知道你會遇到問題,你這孩子,就你這個樣子能不遇到問題嗎1'你看孫悟空遇到問題了,人家去找觀音菩薩,觀音說:”你這猴頭又惹禍了。“觀音心里有點恨嗎?有點指責嗎?沒有,心里面有的是疼愛, ”那個鎮(zhèn)元大仙我都不敢惹他,都讓他三分,你還把他的人生果樹給砍到了?!埃?但是說歸說呀,觀音還是去幫助孫悟空解決問題的。
現(xiàn)在很多媽媽不但沒有能力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還給孩子否定,還在打壓孩子。自己的小孩被性侵了, 很悲慘, 回來以后,媽媽沒有摟著她,沒有抱著他,反而指責她:”要不是你怎么怎么樣,我們能這么丟人嗎!”結(jié)果孩子喝藥死了,父母痛不欲生。你說可悲不可悲!
所以我們只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一點點慈悲心腸,一點點愛的能力,我們的孩子就能夠健康成長,他絕對不會恨我們的。
當然觀音菩薩還有一個本領(lǐng),就是智慧的能力,你發(fā)現(xiàn)孫悟空不管什么時候遇到問題,第一時間都不是去找觀音菩薩,都是先找自己的狐朋狗友,方法用盡了,才會去找觀音。這就相當于我們很多孩子不會一遇到問題就向父母求助一樣,總想著自己解決、朋友解決。
當孫悟空推到鎮(zhèn)元大仙的人參果樹時,尋找各種方法無果,最后來到觀音面前,撲通一跪,”菩薩救我!“ 多么虔誠。觀音說啥他就聽啥,罵他一頓,孫悟空就老老實實的認錯:”菩薩,我知道做錯了,以后再也不敢了。“ 為什么孫悟空能達到什么效果呢?因為觀音已經(jīng)知道孫悟空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他是專門忽悠孫悟空西天取經(jīng)成佛的,他是神仙,會不知道孫悟空是什么德性嗎?但觀音沒有主動出手幫孫悟空,而是等到孫悟空來找時才出手相助,這里面其實是有一種父母的智慧: 不求不應(yīng),有求必應(yīng)。
我們今天的父母呢,不求也應(yīng),有求又不應(yīng)。有些父母會產(chǎn)生這樣的困惑: 現(xiàn)在養(yǎng)孩子, 什么都幫他解決了,什么都給他考慮了,他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我想說的是”他不罵你,不恨你,就算是孝子了。“為什么要感恩, 孩子還沒有體驗應(yīng)該體驗的東西,父母就把體驗的機會給剝奪了。
孩子在學校里面跟別人發(fā)生了一點矛盾,就想著自己解決了,但父母跑到學校找到老師找到校長,稀里糊涂地就給孩子處理了,別的同學知道了,就開始嘲諷道:”他媽很有本事,原來他是個富二代!“”他媽是個母夜叉,以后千萬別惹他!“孩子的顏面已經(jīng)被父母丟光了,而且父母還把孩子的體驗也拿走了。當孩子自己處理時,孩子就能獲得學習的智慧,但父母卻剝奪了孩子的學習,剝奪了孩子解決問題的體驗過程,這個時候,父母已不再是孩子的父母,已經(jīng)變成仇人了。
媽媽,你拿走我的玩具, 我不怪你,以后我長大了,可以有很多玩具;媽媽,你拿走我的經(jīng)歷,我也不怪你,我以后還有很多機會去經(jīng)歷;媽媽,你拿走我的食物,我不怪你,因為以后我還可以吃到很多東西, 可是媽媽,你不能拿走我的體驗。
對于一個生命來說,體驗是最珍貴的,孩子知道媽媽愛我,但是請等我體驗完了,兒子不能解決了,不能處理了,你再來幫我,好不好?那時候你才是最愛孩子的媽媽。
今天我沒辦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講完, 之前我已經(jīng)關(guān)于這個部分寫了幾本書,如 《讓你自由高飛的心理密碼》,父母必讀的《向《西游記》取育兒經(jīng)》, 老師的《體驗式心理教育》。
如果你是孩子,就要思考,從今天起,要怎么樣為自己負責;如果你是父母,就要思考,怎么樣才能成為大慈大悲的父母,有求必應(yīng)的父母;如果你是人民教師,就要思考,要怎么樣去引領(lǐng)社會的潮流。
我是一個心理學者, 我不能帶領(lǐng)所有恨父母的孩子,去看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巨嬰。我應(yīng)該帶領(lǐng)大家,去走向自己心靈的陽光高地,這是心理學者、社會學者、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
聲明:本篇文字內(nèi)容歸韋志中所有,嚴禁其他公眾號轉(zhuǎn)載,如有發(fā)現(xiàn),責任必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