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道德經(jīng)新說(第1--第20章)



道德經(jīng)新說(第1--第20章)

 

前言:《道德經(jīng)》是老子2500年前寫的哲學書

 

第1章   道生萬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jīng)說:

······人類總結(jié)出來的道,不是固定不變的;人類命名的東西,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天地萬物最初都是沒有的,是道產(chǎn)生了天地萬物。因此,要從“無”中去領(lǐng)會道的本源;又要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表現(xiàn),并由表及里。“無”和“有”,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是宇宙間和人世間一切問題的根源,其中的奧妙是看透自然和人世的窗口,是開門的鑰匙。

 

丁小川說:

······老子認為,最為深奧的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可說,一說即是錯!只能用心去悟。老子曾對孔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國王,送給親人,傳給子女。然而道是不容易說得清楚的,一個人心里沒有對道的正確認識,那么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老子所說的“道”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本原之道”,即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一是指“規(guī)律之道”,即自然界和人間事物的抽象規(guī)律。老子的宇宙觀與物理學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論頗為相近。

······老子認為,人類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命名的事情和物品,都不具有永恒性,會因人、因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比如,由于每個人的經(jīng)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又比如,牛頓把質(zhì)量不變描述出來,愛因斯坦推翻了;愛因斯坦把光速不變描述出來,現(xiàn)代量子力學又把它推翻了。也許人類的渺小永遠也無法接近真相。

······“無”和“有”,是天下萬物的根基,是宇宙的本源。空無的里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永無窮盡。物質(zhì)越細分,能量越大,從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等等,到了無極。

······無是本質(zhì),有是現(xiàn)象,是同時表露出來的。例如:無線電波的發(fā)現(xiàn)的過程,就是人類從無之中觀察到的,而現(xiàn)在的無線電波派生出的電子產(chǎn)品,就是人類從無線電波的觀察,運用到創(chuàng)造的過程。

······對世人來說,儒家專于經(jīng)世之道,修身、治家、平天下;道家專于忘世之道,以修身、無為,達到無為而治;佛家專于出世之道,以修身、去掉私欲貪念,施舍行善。不同的是,儒家表現(xiàn)為克己復禮,偏重于社會秩序的建立;道家表現(xiàn)為克己無為,側(cè)重于服從自然規(guī)律;佛家表現(xiàn)為克己承受,普渡眾生以渡世。


 

第2章   有無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jīng)說:

······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好之所以為好,是因為有壞的存在。所以,有和無對立相生;難和易對立而成;長和短相互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充實;音和聲相互陪襯;前和后互相接隨。所以,圣人以無為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來教化民眾。萬物興起時,不加干預;生養(yǎng)了萬物,不據(jù)為己有;作育萬物,也不自恃己能;成就萬物,不居功自傲。不居功自傲,功績才能永存。

 

丁小川說:

······老子通過日常的社會現(xiàn)象與自然現(xiàn)象,闡述了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反之亦然。確認了對立統(tǒng)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則。有矛就有盾,何來對與錯,與人益便可!

······越炫耀什么,說明越缺少什么;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zhì)的東西。“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老子所說的“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順勢而為,順應自然規(guī)律,順應人的天性,以百姓心為心而作為,不執(zhí)著,不亂說話,不故意而為,不任意妄為。'無為'是希望執(zhí)政者不要太'有為'了,不要老是在宣傳媒體上樹這個榜樣,那個榜樣,反而使得老百姓競相邀功,從中得利;不要剝奪人民的利益,人民就不會上訪靜坐;不要左一個運動,右一個政策,搞得民眾無所適從,墮入惡性循環(huán),走不出殺與被殺的怪圈。

······道,生了萬物,它沒有居功,并沒想取得回報。人幫助了人,往往希望有所回報。于是,老子說人要效法道,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


 

第3章   不言之教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jīng)說:

······如果統(tǒng)治者不好名(名譽,名聲,不為自己樹碑立傳,不宣揚自己功績),人民就不會去爭名;如果統(tǒng)治者不好利(把稀有物品和天然資源據(jù)為己有或國有,壟斷經(jīng)營),人民就不會去奪利;如果統(tǒng)治者不爭名奪利,人民就不會為名利而動心亂性。民心不亂,則安分守己,即使個別少數(shù)人想爭名奪利,也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最好的治國方略是:統(tǒng)治者先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使人民為了吃飯穿衣奔忙,從而削弱他們爭名奪利的志向和欲望。同時,創(chuàng)造條件讓人民強身健體,豐富他們的業(yè)余生活,永遠令他們對名利無羨慕之意,最終隨遇而安。能做到這樣的“無為”境界,則事業(yè)就沒有不成功的。

 

丁小川說:

······人之本性自私,喜好爭名奪利。本來不值幾個錢,賣得那么貴。老子教統(tǒng)治者治人之方,首先要自己以身作則,不好名利,行不言之教,國家才能大治?!ぁぁぁぁぁo為的一面,是給自己更大的空間,給別人更多的創(chuàng)造與思量空間。常有欲,與常無欲,好像同佛家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又似中庸,不偏不執(zhí)。無的極致是有,有的極致又化無,神奧至極。

······老子認為,春秋時天災人禍,不是由于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做,恰恰相反,而是由于做得多了,以致于聚訟紛紜,民心沸騰。所以,最好的政策應該是自上而下的清心寡欲,休養(yǎng)生息,安居樂業(yè),不為名利所累。很多人批評萬科集團的王石,說他整天出去閑逛,不管公司事務。王石回應說,我出去閑逛,但我依然把萬科帶進了世界500強;相反,很多老板天天盯著公司,管得自己都出毛病了,結(jié)果公司還是破產(chǎn)了。


 

第4章   混同垢塵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經(jīng)說:

······道,空虛,作用似乎沒有極限;浩瀚無邊,像是萬物的源宗。它收斂銳氣,不露鋒芒,超脫糾紛,含蓄光耀,混同垢塵,無形無象,似有似無。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后代,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

 

丁小川說:

······老子認為道,無形無象,不可感觸,卻又無處不在。他在尋找世界的本原,萬物的宗本??墒堑溃譄o限博大,用之不盡。由于道本無形,道本無名,叫它是“道”,便已非道。因此只好形容它是自然萬物的祖宗,存在于上帝產(chǎn)生之前。

······老子認為光芒外露、語驚四座,這是小聰明,可能引來殺身之禍。而低調(diào)謙和,混跡塵境,不突出不拔尖,來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納新,才是大智慧。


 

第5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jīng)說:

······天地沒有任何偏愛,對萬物一視同仁,聽任萬物自生自滅。圣人也沒有任何偏愛,對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就像冶煉的風箱,當中是虛空的,但越拉動風箱,風就越多,永不枯竭。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很快就會走投無路,還不如守住虛境。

 

丁小川說: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各自按照各自的規(guī)律生存、進化、發(fā)展著。天地間的大道,如同我們觀察的風箱,看上去是虛空的,卻不是什么也沒有。人們再多的努力,感覺風進風出,箱內(nèi)的一切卻不會因人們的改變而增減。這是自然之道。所以人們要效法天地間的大道,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采取干預措施。如果政令繁多,干預多了,反而會忘掉原本想做的事或偏離方向,各種矛盾也就會激化,其結(jié)果往往是用更多的政令來強制人民。你說的比唱的好聽又如何,難道還能改變自然法則嗎?不如遵行自然平衡法則,不如用最簡單方法反而會更有效?;謴蛢?nèi)心的平靜,恢復社會的和諧?,F(xiàn)在科學所說的能量守衡,不就是這樣么。你得到原子核的創(chuàng)造能量,也得到了同等的毀滅能量。用現(xiàn)在人的話說“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第6章   天地之根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經(jīng)說:

······道,有不死之神奇,可以稱為神奇的生育力量。神奇的生育力有一個出口,可以稱為天地的根源。它若隱若現(xiàn)好像存在,作用卻是無窮無盡。 

 

丁小川說:

······老子認為“道”既是空虛的又是實在的,道是產(chǎn)生萬事萬物的根源。從時間而言,它歷久不衰,天長地久。從空間而言,它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永不枯渴,就像一個神奇的母親的存在一樣。它養(yǎng)育著卻不占為己有,給予卻不自恃有功。這種奉獻而不索取的品質(zhì)和精神恰似養(yǎng)育我們的父母。

····有人把“道”比喻為一只肚內(nèi)空虛的容器,是對其神秘性、不可觸摸性和無限作用的的譬喻。也有人“道”比喻為母性動物的生育器官,描述了無所不能,生育著萬物的“道”的特性。但老子關(guān)注的“道”是宇宙、天地間的一種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關(guān)系,而不在于某部分的,或某種性質(zhì)的界定或劃分。


 

第7章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jīng)說:

······天永恒而地無垠。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是為自己而生的,所以它能夠長生。所以,圣人遇到利益時,總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lǐng)先;遇到危險時,總把自己放到前面,反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不正是由于他沒有私心嗎?這樣反而達成了他的私心欲望。

 

丁小川說:

······老子以天道推及人道,主張按照事物相反相成的規(guī)律,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利他往往能轉(zhuǎn)化為利已,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說明對立著的雙方互相轉(zhuǎn)化。如大禹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過其門而不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人民全力以赴的保護他的安危,擁戴他為天子。

······老子所贊美的圣人不是對什么事都插手,而是從旁邊把事情看清了再幫一把,反而能夠站得住腳。幫助別人等于幫助自己,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還別人心愿如還已心愿。也只有當你低調(diào)處于眾人之后,才能長久生存,不會成為眾矢之的,不會被冤枉或被殺害。有人認為這是為人處世的智慧,也有人指責老子學說中多講詐術(shù)。但道本無自私和無私的概念,關(guān)鍵的是不是順著客觀規(guī)律去做,是不是順道而為。順道而為,可達共贏,既然共贏,何謂無私。


 

第8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jīng)說:

······最好的為人處世就是像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居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住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心里像水那樣寧靜深沉,幫助人像水那樣樂善好施,言談像水那樣格守信用,為政像水那樣柔和有序無私,處事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動像水那樣善于把握時機。惟有像水這樣不與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帶來過失,引來責怪。

 

丁小川說:

······水柔和得可以始終從高處往低處流,可以隨著各種器物改變自己的形狀,利澤萬物而不求回報。它剛強得可以滴水穿石、無堅不摧、無孔不入。它強大得可以推動巨石、掀翻巨輪。人的思維也要像水一樣沖破有形的禁錮,達到無形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致陰致陽,致柔致剛”的道理。

······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沒有人愿意與它爭。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決不淹沒你的優(yōu)點;你低,我便涌來,決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動,我便隨行,決不撇下你的孤單;你靜,我便長守,決不打擾你的安寧;你熱,我便沸騰,決不妨礙你的熱情;你冷,我便凝固,決不漠視你的寒冷。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而安。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不爭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靜,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圣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孔子強調(diào)的是道德的人生,而老子倡導的是技巧的人生。


 

第9章   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jīng)說:

······持有的東西太多,快要溢出來了,不如及時停下來;越鋒利的刀,越不能長久保存;金玉滿堂,不知能守多久;富貴而生驕橫,是自尋禍害。功成身退,才合乎天之道。

  

丁小川說:

······凡事都不能做得太好了,有缺陷才是真正的完美。你所占有的名利多了,自然樹大招風,別人就會眼紅,終究是不能長保的。人一旦富貴,往往會驕傲自大耀人眼目,這樣反給自己栽下禍根。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為他的安全系數(shù)差。

····任何事情都有春發(fā)夏華秋收冬藏的過程,誰也不能永葆頂峰,所以,一旦功成就要立即身退,才能將功勛永久的保留。范蠡協(xié)助越王勾踐實現(xiàn)復國的使命后并沒有去爭功,而是蕭然隱去,反而保全了的性命。而秦國總理李斯,可謂富貴功史于一身,權(quán)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冤死獄中。

····老子哲學的基石之一是避害,躲過人世的風險。所以,老子告誡人們,一時榮華富貴,可能轉(zhuǎn)眼之間便是粉身碎骨。在民主社會,最高明的是功成身退,這是中國人的首條政治經(jīng)驗。


 

第10章   長而不宰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德經(jīng)說:

······精神與肉體合一,能不分離嗎?把精氣聚在一起達到極柔的狀態(tài),能像嬰兒一樣嗎?排除一切雜念苦心專研,能做到?jīng)]有紕漏、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之理嗎?意念和感官與外界接觸,能不被引誘保持寧靜嗎?知識淵博,能保持無為嗎?道,生養(yǎng)萬物卻不占有萬物,也不自恃有功,萬物成長之后也不做萬物的主宰,這就是最高境界的“德”。

 

丁小川說:

······老子把“道”運用于修身治國,每句話的后半句似乎是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要做到肉體與精神和諧,就必須做到心境極其靜定,清空思想內(nèi)存,認識并遵守自然規(guī)律。

······道,生育萬物卻不占有萬物,誰擁有萬物?當然是萬物自己。為它辛苦,卻不自恃有功,誰的功勞?萬物自己的。誰主宰萬物?還是萬物自己。這就是現(xiàn)代社會所說的民有、民治和民主。一個政府如此,才符合大道。民主政治的實質(zhì)在于它的行政是根據(jù)多數(shù)人的意愿,而不是少數(shù)人的意見,由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民主之所以強大、誘人,就在于一種自治的觀念。在道家看來,君主對臣民的“有為”是一種“欺德”行為,所謂欺德就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違背,是君主的統(tǒng)治欲望在作怪。他們強調(diào)人有能力自己保護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由自在地生存,而不需要君主的指引。


 

第11章   無以為用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jīng)說:

······碗中間有空間,才能盛物。房子里面有空間,才能住人。所以,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們利用,是因為有看不見的無形在起作用。

 

丁小川說:

······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有形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無形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論述了有形與無形,即實物與無形的東西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有形與無形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chǎn)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

······無形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tǒng)一,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上面的話很巧妙地說明‘有’和‘無’的辯證關(guān)系,即‘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12章   為腹不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jīng)說:

······絢麗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美妙的音樂,使人沉溺迷惑;豐盛的美食,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發(fā)狂;稀缺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所以,圣人但求溫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摒棄物欲的誘惑而重視內(nèi)在的滿足。

 

丁小川說:

······老子反對物欲橫流的縱情聲色之娛,務內(nèi)而不逐外,返樸歸真,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nèi)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俗的生活。

······一個人越是投入縱情的漩渦里,則越會流連忘返,產(chǎn)生自我疏離感,而心靈則會日益空虛。所以,老子才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保持內(nèi)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現(xiàn)代文明高度發(fā)達,許多人只求聲色物欲的滿足,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在許多場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發(fā)狂的事例。


 

第13章   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經(jīng)說:

······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感到驚恐,這叫寵辱若驚。我把榮辱這樣的禍患看得與生命一樣珍貴,是因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如果我把生命置之度外,還有什么禍患可憂慮呢?所以,能夠象尊貴自身一樣去尊貴天下人者,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象珍愛自身一樣去珍愛天下人者,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丁小川說:

······在老子看來,得寵者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致失去殊榮,便在賜寵者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太有政治性而過于虛假,不能秉持自己,因而人格尊嚴受到損害。他認為,寵和辱對于人的尊嚴之挫傷,并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嘗不損害了人格尊嚴呢?說明人要自重、自愛。

······老子教導我們不要把榮譽、地位、名利看得過重,那些都是身外之物,不值得艷羨,更不值得過于追求,倡導我們獨自靜守,處變不驚,寵辱不驚。人生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這個階段得時光,完成這個階段的職責,不沉迷過去,也不狂熱地期待著未來,生命這樣就好。似乎當今社會大家都很忙,都在拼搏、掙扎,都在狂奔以實現(xiàn)夢想的沖刺中,而這樣沒有張弛、沒有均衡的工作與生活,往往帶來迷茫和懷疑。

······《莊子》里有一個故事說:因為土地糾紛,兩國開仗,有一人勸國君說:假設(shè)我叫天下各國國君一起簽約,左手拿這個契約,右手就要被砍掉;右手拿這個契約,左手就要被砍掉;但是拿到這個契約的人就是天子,這樣你還要不要當天子?這個國君想了想,決定不要,自己的手當然比較重要。這個故事說得很簡單,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老子認為珍惜生命不妄為,不愿多為而傷到自身的人,才會簡化施政措施以免擾民,才可以擔負天下重任。珍愛自己身體甚于對百姓的疾苦,才不會窮兵黷武。


 

第14章   執(zhí)古之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德經(jīng)說:

······看而不見,稱為無色;聽而不聞,稱為無聲;摸而不得,稱為無形。這“無色無聲無形”都不能窮究細問,因為它們是渾然為一體的東西。從上面看它不明亮,從下面看它也不晦暗,實在無法下定義,還是把它們歸于無形的空物吧。這就是若有若無的恍惚,前不見其首,后不見其尾。只有掌握早已存在的規(guī)律,才能馭今天身邊發(fā)生的事情。把握早已存在的規(guī)律,便是處理當前具體事物的根本。通過了解借鑒古史經(jīng)驗,才能使我們的決策符合“道”的規(guī)律和要求。

 

丁小川說:

······老子描述了道的虛無飄渺,不可感知,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然而又是確實存在的,起著巨大作用,不可不敬畏,不可不尊從。當然“道”只有跟“術(shù)”密切結(jié)合起來,才更有實施性。“道”是原則,是方向,“術(shù)”才告訴我們?nèi)绾尉唧w執(zhí)行。道,是事物自身的變化運動規(guī)律,支配著現(xiàn)實世界的具體事物。掌握這種規(guī)律,便是認識和駕馭具體事物的根本。


 

第15章   深不可識

古之為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經(jīng)說:

······古時候,善于行道的人,見解微妙而深遠,高深莫測。由于深不可測,只好勉強來形容他:他小心謹慎,如履薄冰;他警覺戒備,如臨大敵;他恭敬端謹,如同作客;他灑脫無羈,如同冰雪消融;他厚道純樸,如同天然;他心胸開闊,如同幽谷;他對人寬容諒解,好像濁水一樣,來者不拒;肚量如大海般的遼闊;他的心思像海上飄邈的風,無法猜測! 誰能使品行不好的人慢慢變成君子?誰能使心死的人的心態(tài)慢慢積極起來?保持此道的人絕對不會驕傲自滿,正因為他不驕傲自滿,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丁小川說:

······老子認為善于行道的人,具有謹慎、警惕、恭敬、灑脫、融和、純樸、曠達、渾厚等人格修養(yǎng)功夫。他們微而不顯、含而不露,從不自滿高傲。老子曾經(jīng)對孔子說:“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像是傻瓜,表現(xiàn)出大智若愚,因為他懂得多事多患的道理;真正有錢的人總是把財富深藏起來而給人以窮困的表象?!本褪钦f,圣賢高人該當是深不可測的,有獨到的風貌、獨特的人格形態(tài):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他們表面上清靜無為,實際上極富創(chuàng)造性,即靜極而動、動極而靜。

······創(chuàng)新的本質(zhì)是:人可以去發(fā)現(xiàn)和運用道的變化規(guī)律,而人永遠不可能去創(chuàng)造一個道本身沒有的全新的規(guī)律。


 

第16章   生命周期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道德經(jīng)說:

······盡量使心靈空明到極點,守住清靜。在萬物蓬勃生長中,我看出了萬物循環(huán)往復的的規(guī)律。萬物茂盛繁多,各自都要返回它的出發(fā)點。返回出發(fā)點的根源叫做寂靜,寂靜叫做回歸本來狀態(tài),這就是萬物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叫做明智,不知道自然規(guī)律,就會任意妄為,往往會鬧出亂子和災禍。認識了生命周期的循環(huán),就能包容萬物,就能大公無私,大公無私才會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會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會與“道”同行,與“道”同行才會保持長久,終生免于危險。

 

丁小川說:

······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但萬物的變化又是循環(huán)往復的,變來變?nèi)ィ只氐剿瓉淼某霭l(fā)點,等于不變。就像人們常說的“房價不會長到天上去”一樣,因為中國還沒有發(fā)生過房價大崩盤,但不能據(jù)此你認為房價就永無止境漲上去,那違反常理。只不過人們并不知道何時崩盤,誰是搏傻中最后的傻子而已。

······老子認為要排除各種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才能認識世界和人生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生命的真諦就是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了解、認識這個規(guī)律,并把它應用到社會生活之中。老子在提醒執(zhí)政者,要大公無私,無私成其私,為人民服務,才能得到眾人的擁戴,政權(quán)才可以長久存在。


 

第17章   親而譽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德經(jīng)說:

······最高明的統(tǒng)治者,人們覺察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們親近并贊譽他。稍差的,人們畏懼害怕他。最差的,人們侮慢詛咒他。誠信不足的統(tǒng)治者,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最高明的統(tǒng)治者是多么悠閑??!他很少發(fā)號施令,政府只是服務于人民的工具而已。等到大功告成,諸事順利,老百姓都說,“政府本來就應該這樣通情達理?。 ?/span>

    

丁小川說:

······先秦古籍《六韜》中也說:最高明的政治是,人民受恩惠,但不知道誰是賜與者;最高明的和平是:我軍曾經(jīng)旗開得勝,敵人還蒙在鼓里。在《帝王世紀》中,記載了堯帝的故事,“天下太平,百姓無事,有五個老人在田間種地,過路人嘆道:這都是堯帝的功德??!老人說:‘我們?nèi)粘龆?,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這和堯帝有什么關(guān)系?’”

······老子把這種政治情境,與儒家主張的“德治”、法家主張的“法治”相對比,將其等而下之。實行“德治”,老百姓覺得統(tǒng)治者可以親信,而且稱贊他,這當不錯,但還是次于“無為而治”者。實行“法治”的統(tǒng)治者,用嚴刑峻法的高壓政策來鎮(zhèn)壓人民,實行殘暴擾民政策,這就是統(tǒng)治者誠信不足的表現(xiàn),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懼他。最美好的政治,莫過于統(tǒng)治者說的話與人民同音,走的路與人民同步,政府只是服務人民的工具,政治權(quán)力絲毫不威逼人民而是保護人民,即人民和政府融合得像是一家人。


 

第18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經(jīng)說:

······由于公平正義被廢棄了,大家才呼喚公平正義;由于統(tǒng)治者欺騙人民,人民才想出了很多辦法對付統(tǒng)治者;由于很多家庭不和睦,大家才推崇孝順;由于國家陷于混亂,忠臣才挺身而出。

 

丁小川說:

······由于統(tǒng)治者失德,公平正義廢棄,為了私利說謊欺騙成了智慧,人民也不都是傻子,只好想辦法來對付。家亂出孝子,國亂出忠臣,這也是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就是說,社會對某種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會特別欠缺這種德行的緣故。

······在現(xiàn)代人的概念中,仁義、智慧、孝子、忠臣的出現(xiàn)都是值得慶幸的喜事,然而老子卻認為這些都是大道沒落、社會混亂的結(jié)果。無獨有偶,在西方的《圣經(jīng)》上也記載了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夏娃受到蛇的誘惑,吃了伊甸園智慧樹上的果子,從此可知善惡,然而知善惡后的亞當和夏娃卻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東方道家的經(jīng)書,和西方宗教的《圣經(jīng)》竟然對智慧的認識如此相似!


 

第19章   少私寡欲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道德經(jīng)說:

······拋棄偉大英明領(lǐng)袖的領(lǐng)導,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虛偽的說教洗腦,人民的感情才能回歸;拋棄法制巧詐與對財富的巧取豪奪,盜賊也就沒有了。所謂英明領(lǐng)袖、虛偽說教、法制巧詐,這三者全是欺騙,作為治理社會病態(tài)的法則是不行的。一定要讓人心有所歸屬,恢復人的單純樸實的本性,使欲望與私心越來越淡,社會才能得到治理。

 

丁小川說:

······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是用法制巧詐治國,是擾民害民之政。拋棄各種虛偽、擾民、奴役人民的政舉,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實的利益。統(tǒng)治階級虛偽的說教洗腦還腐蝕了淳樸的人民,激發(fā)了他們對物質(zhì)利益的欲望。老子認為這種虛偽的精神武器乃是‘亂之首’,和‘天之道’是矛盾的,必須拋棄。他提出保持人的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欲望雜念,對社會治理是有益的。

······老子強調(diào)返樸歸真,淡泊寡欲,這也是中國人養(yǎng)身的辦法。例如,中國最早的醫(yī)書《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即倡導:“外不勞形于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


 

第20章   難得糊涂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猓湮囱朐?!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jīng)說:

······真理與謬誤,相差多少?真善美與假惡丑,相差又在那里?(言下之意,就是沒有多大區(qū)別?。┤藗兯窇值臇|西,也畏懼人嗎?統(tǒng)治者物欲橫流的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

······眾人都喜歡湊熱鬧,比如去參加盛大的宴席,比如春天登高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甘守清貧,無動于衷。混混沌沌,如同嬰兒還不會發(fā)出笑聲。疲倦閑散,好像浪子無家可歸。眾人家里的東西都有所剩余,而我家里卻像什么也不足。我只有一顆愚笨的心?。∪缟底拥男陌愫庇须s亂想法。俗人都能看清的事情,唯獨我糊涂。俗人明察得失計算精細,我于世俗名利毫不在意笨蛋一般。精神游曳的世界,寬廣如海,無邊無際。眾人皆目的明確,為名為利,我卻另類偏執(zhí)不圖那些。我與眾不同,是因為我的興趣在于探索萬事萬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丁小川說:

······老子揭露了上層社會追逐物欲的貪婪之態(tài),并以相反的形象夸張地描述自己。社會上層對是非、善惡、美丑的判斷,并無嚴格標準,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的,隨著時代和環(huán)境的不同而變換更改。老子說他是愚人之心,這當然是正話反說。世人縱情于聲色名利,而老子卻甘守淡泊樸素,以求精神的升華。

······生命里很多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會有壞的一面,能給你帶來驚喜的事情,往往里面也埋著禍根,可能給你帶來災難。人不要刻意地去說我要什么,或者是我不要什么。人要學會順其自然,因為萬事萬物都是流轉(zhuǎn)的,都會在該出現(xiàn)的時候出現(xiàn),該消失的時候消失。如果你非要強制性追求,到頭來,得到的未必是如你所愿的,得不到的也未必就是不好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背不下《道德經(jīng)》,至少背下這些精華
苦讀老子《道德經(jīng)》 記住這幾句是關(guān)鍵(含譯文)
《道德經(jīng)》譯解(下篇)
《道德經(jīng)》講義(第28講)
(一篇老文章)老子的思想
道家思想之治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