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到一包銀子,約莫30兩,等到交還給失主時,失主一口咬定,包里原有50兩,差的20兩呢?
當日賣油郎拿了拾得的銀子回家,老娘勸他無功不受祿,況且或許是失主救命的銀子,讓他再回到原處,看看有誰來尋找。
賣油郎是個本分人,回到原處,果然看見一個客人氣忿忿地叫天叫地。賣油郎上前詳細詢問了何處丟失、銀錢幾何并包裹樣式,客人一把拽住他,說情愿給賞錢。賣油郎說隨他去家里取去。
一行人到了賣油郎家里,客人檢查包裹后,唯恐賣油郎和他要賞錢,或者圍觀的人起哄平分,于是一口咬定,銀子原本是50兩,要賣油郎把藏匿的20兩也交出來。
吵嚷間縣令恰巧路過,讓兩人各陳其情,縣令聽了,已知是客人攀誣,于是斷道:你失的是50兩,他拾得是30兩,這必不是你的。于是讓賣油郎把30兩銀子拿回家奉養(yǎng)母親,客人財貨兩失,含羞而去。
這是《喻世明言》的一則故事:圖銀子的失了銀子,不要銀子的反得了銀子。
請看久久分明應(yīng),天道何曾負善人。賣油郎老實本分,面對突降橫財,雖然心喜,也很快在老娘的提點下清醒過來,并能設(shè)身處地地體諒失主的處境,擔心失主因此煩惱非小,殃及性命,因而急忙忙去歸還。
而客人卻因為不想出賞錢而胡亂攀咬,聽了縣令判案后,還說情愿只要這30兩,被縣令以“數(shù)目不同,如何冒領(lǐng)”拒絕,如若按原本說的,給了賣油郎賞錢,何至于最后連本錢都失去了?況且,既然原本就不愿意給賞錢,又何必一開始自己主動提及要給。
拾金不昧,善有善報,是耳熟能詳?shù)膫鹘y(tǒng)品德,然而美德不應(yīng)該只存在于書本,而應(yīng)該成為身體力行的一種習慣,一種無需刻意的行為,時時謹記,處處踐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