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變:向著明亮那方
(根據(jù)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 盧志文
新教育實驗是
課堂是根,立根課堂是學校發(fā)展根本。應試本位的教學觀、知識本位的課堂觀和分數(shù)本位的評價觀是三座大山。教學圍繞應試,課堂圍繞知識,評價圍繞分數(shù),帶來了課堂的灌、作業(yè)的濫、考試的多和管理的死。沉重的學業(yè)負擔、過重的心理負擔和乏味的校園生活構成灰暗的教育現(xiàn)實圖景。老師堅守著傳統(tǒng)的“教師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教條,但是他們背著一桶長期不更新的臭水,強迫信息時代每天接受新信息的孩子們去接收老師桶里的水,這是多么殘忍的事啊。但是,我們老師在課堂上不允許孩子們拒絕,當他們搖著頭不愿意接受老師背著那一桶臭水的時候,老師就動用教師權威,強迫孩子張開嘴巴。于是,學生哭、教師累、家長急、校長冤,形成了今天教育普遍被人們詬病這樣一種狀況。
我們認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建立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的質量觀,創(chuàng)造綠色的教育GDP。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的質量應該包含三個質量,新教育認為第一個質量是學習性質量,這是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的;第二發(fā)展性質量,是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第三個生命性質量,是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的。我們不光關注孩子今天走得快不快,更要關注孩子明天走得遠不遠,我們還要關注孩子在走得快不快和遠不遠的過程當中,孩子們快樂嗎?幸福嗎?因此,我們不能為了讓孩子們明天不輸?shù)?,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而讓他們倒在起跑線上。
新教育提出理想課堂有三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發(fā)掘知識的偉大魅力;實現(xiàn)知識、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這三條分別對應我們提出的學習性質量、發(fā)展性質量、生命性質量。學習性質量關注孩子今天學習的成效;發(fā)展性質量關注明天孩子的后勁;生命性質量關注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落實有效教學框架就是通過結構保底、通過先學后教、合作互助,去保障學習形式。通過課堂的小組討論去培養(yǎng)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孩子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教育能力,通過讓孩子成為主體,讓學生獲得自主發(fā)展意識和能力。發(fā)掘知識偉大魅力,就是通過合作探究,呵護孩子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通過展示交流,自主發(fā)展,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最終提升的是學生生命性質量。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和新教育追尋的三種質量觀是吻合的。新教育課堂變革,以五大理念做基礎:無限相信師生的潛能,交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重視精神狀態(tài)、倡導成功體驗,強調自主發(fā)展。我們用結構保底方式去解決素質教育落地生根問題,因為落實有效教學框架就是一種結構保底。我們認為把課堂質量完全交給老師其實不可靠,把課堂質量交給教務主任其實也是不可靠,課堂教學質量應該交給結構。素質教育最重要的能力我們認為至少包含以下四個:學習能力,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個體的素質;語言表達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主發(fā)展能力。過去我們是課內扎扎實實打基礎,課外是轟轟烈烈做素質,這是兩張皮,兩張皮這么多年走下來的結果是在兩個方向各自都沒有成效并且還看不到希望。今天新教育提出真正實現(xiàn)素質教育,必須把素質教育放到課堂中去,要想在課堂中實現(xiàn)課堂教育,也不是提高老師、校長意識就能解決,而是要把這些放到課堂的結構當中去,要落實有效教學框架,只要按照新教育的有效教學框架去做,孩子的自學能力就得到保障,因為他是導學案在先,孩子自學在課前,課上孩子小組展示,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過去訓練孩子語言表達有辯論賽,可是一個學校的辯論賽只有極少的孩子能夠得益,而且辯論式語言表達并不適合今天社會的日常交往需要。而演講則是抒情式的表達方式,我們認為,學生真正的語言表達能力形成應該是所有學科的老師做的事,因此應該把它放到課堂結構當中去。
再說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孩子在小組里演繹抗爭與妥協(xié)、民主與法制、合作與競爭,這三種關系在小組內天天發(fā)生。社會中,無論個人與個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甚至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所演繹的各種復雜的關系,不外乎就是這三種。自主發(fā)展能力就是自主規(guī)劃、自主反思,讓孩子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理想課堂遵循的價值取向,是保底加創(chuàng)造。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結果受制于教師的個體因素和學校的教學管理狀態(tài)太多,應該改變這個狀況。結構作用在于保底,通過結構對相對復雜的變量進行適度控制,精彩的課堂需要師生發(fā)揮,穩(wěn)定的質量需要結構來保障,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科學需要模式,藝術不需要;因此課堂教學僅有模式肯定不夠,沒有模式肯定不行。建模是一種科學的思想。課堂模式便是課堂中穩(wěn)定的被結構化了的教學方法的組合,任何模式都有特定的使用場合和條件,從來就沒有一種適可而皆準的萬能模式,這和教無定法的涵義是一致的。因此當我們今天講模式的時候,很多人會提出因為教學是藝術,從而反對模式;只要講模式會一定僵化,只要僵化就不是藝術,只要僵化就不是教學,只要僵化就不是有活力的課堂,我不太贊同這個觀點。因為模式反映教學規(guī)律,大家知道沒有比數(shù)學公式、物理公式更僵化了,而公式恰恰反映的就是規(guī)律。只有掌握了規(guī)律的東西,它最后才變得僵化,但是我們永遠不要忘了,任何一個公式都有使用的條件。
因此,教無定法并非教學無法,教無定法并不排斥課有定則。今天教學過程被賦予較多的個人化色彩,人們把提高教育質量的全部努力寄予教師的素質提升,現(xiàn)實當中表現(xiàn)對名師的高度崇拜和對教學藝術的極力推崇,不能說這個方向是錯誤的,問題是教師素質的提升,永遠是處于一個向理想目標邁進的過程,就是說,我們無論怎樣努力,永遠有一批處于成長過程中素質不
由于教學過程的復雜性,人們更容易把教學看成是一門藝術,教學過程中的科學性要素則很容易被遮蔽和混淆,課堂教學中的規(guī)律因此變得虛空而難以琢磨,教學的藝術性被過分的強調,人們對教學理解偏差導致實際教學出現(xiàn)嚴重問題。
其實我們可以給科學、技術、技能、技藝、藝術排一個隊,我們很快發(fā)現(xiàn)技能、技藝可以重復,但是藝術不能;技術可以通過規(guī)范的訓練而掌握,藝術不能;可見,把教學過程僅僅定位在技術層面是錯誤的,但是,現(xiàn)實中另一個真正的致命錯誤在于,由于教學的復雜性和研究教學的深度不夠,人們更容易把教學當成一門藝術,這使得許多科學成分、技術成分被遮蔽。以藝術為借口我們遮蓋了太多的無知和無所作為。不可否認教學藝術的存在,但是人們對教學藝術過分推崇和不當理解,帶來一系列問題。教學藝術是教學方法、技術、技能、技藝的升華,在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審美性、表演性、機制性、個性化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并以整合的方式發(fā)揮效用。這因為這樣,于是這些重要特征使得教學藝術更容易被傳播、被追捧、被推崇。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也使得教學藝術更難被傳授、被學習、被掌握、被推廣。
所以我們必須要回歸教學的本質,也就是說要探索教學本身的規(guī)律,這是一個漫長的道路;可是今天在教育領域當中,人們沒有花更大的力氣在這個領域當中進行探索。昨天吃晚飯的時候,我說了一句話:教師其實是社會群體當中最不愛學習的群體之一,學校是社會機構當中最排斥技術創(chuàng)新的單位之一。這的確反映了教育領域人們對科學探索的漠視,形容老師人們更多用“藝術”,教學藝術。但是我們形容醫(yī)生,一般不用“藝術”這個詞,當我們說這個醫(yī)生很藝術的時候,一般我們不愿意讓他給我們開刀。為什么很多官員到我們教室里都能進行非常詳細的點評,卻一般不敢點評醫(yī)生高難度的手術?那是因為教學的過程科學性、專業(yè)性還不夠。
因此,翻開各類談教學的書籍或文章,到處都可以看到各種導入的藝術、點撥的藝術、板書的藝術、評價的藝術等,其實翻開它的內容很少有藝術的成分。如果我們講的這些內容納入技術、技能層面去研究的話,這在挖掘規(guī)律、提煉要素、建立模型、傳授培訓等方面一定會有所成就??上М斘覀儗⑵浼{入藝術范疇之后,就沒有了將其分解、細化、歸納、建模、演繹、復制的動力,因為藝術不能這么做,也不需要這么做,結果便是在這些方面,我們永遠停留在經驗層面,我們又喜歡把這些經驗層面的東西夸張形容為藝術,于是形成了封閉的因果圈,多少年了,我們走不出這個圈。
新教育在理想課堂方面的探索剛剛起步,二十分鐘只能表達我們零星的觀點,謝謝大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