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中,一般把殿試的前三名叫做狀元、榜眼、探花,而且這些稱謂一直用到今天。還有舉人、秀才、進士這些稱謂,都是怎么來的?
狀元、榜眼、探花并不是一有科舉考試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把第一名叫做狀元開始于唐朝,第二名叫做榜眼是北宋的事兒,第三名叫探花則出現(xiàn)在南宋。
狀元中的“狀”指的是一種正式文案的格式,比如投名狀。在沒有科舉制,實行察舉制的時候,各地向朝廷推薦的人才,就寫在“舉狀書”上。
“元”則是第一的意思,比如元旦指的是一年中的第一天。連在一起狀元就是科舉中第一名的意思。
榜眼中的“榜”指的是黃榜,黃榜第一名寫在第一行最中間的位置,第二名、第三名則寫在狀元的下一排,分列左右,再后面則是第四名到第N名。
第二名、第三名的位置,就像是整張黃榜的眼睛一樣,所以二、三名都被稱為是榜眼。后來因為第三名叫“探花”,榜眼就專指第二名了。
探花其實在唐朝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當時科舉中得進士之人,會參加曲江上舉辦的盛大宴游活動,里面年齡最小的人,被稱為探花郎。
等到南宋的時候,殿試制度成為定制,官方直接將殿試的第三名稱為探花。
進士,從字面理解為各地舉“進”給朝廷之“士”,唐朝時成為科舉考試中的一科,進士科,也被認為是最難的一科。
宋朝沿襲唐朝科舉制度,進士科殿試合格的人,授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江南貢院
明、清成為定制。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是明清進士,其中一甲只有三人,狀元、榜眼、探花,即三鼎甲。
舉人,可理解為被“舉薦的人”,秀才們參加各省舉辦的鄉(xiāng)試通過,即為中舉,獲得舉人身份。
秀才,優(yōu)秀的人才,在沒有科舉考試的時候,就有“秀才”了。
當時各地舉薦的優(yōu)秀人才被稱為“秀才”,隋唐開科舉之后,秀才成為其中一科,即秀才科。后來很長一段時間泛指讀書人,明清時則特指通過童試的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