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你好,李煥英》最終票房落點52.18億,這讓導演賈玲縱身一躍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導演,劇中年輕時期李煥英的扮演者張小斐憑借打動人心的演技,收獲了網(wǎng)友們“國民媽媽”這一稱號。
起初賈玲并未對票房有過高期望,她的初衷是懷念自己已逝的母親。而正因賈玲將單純而真摯的情感融入到電影之中,與母親之間細膩溫馨的回憶讓觀眾感同身受,產(chǎn)生共鳴,最終影片口碑、票房雙滿貫。
的確,親情是一個永恒主題,因為它最柔軟,但卻容易直擊人心,而其中孩子與母親的感情顯得愈加厚重而珍貴。
父母子女情,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之路,路上有歡聲笑語,也有電閃雷鳴;有攜手前進,更有生死離別。孩子一生中要和媽媽經(jīng)歷七次分離,為人子女終將離開爸媽的羽翼,且行且珍惜!
第一次分離:呱呱墜地,脫離母體
和孩子的第一次分離,從醫(yī)生剪斷連接彼此心跳的臍帶正式開始。媽媽從鬼門關(guān)走一遭,何其辛苦又如此幸運。
辛苦的是,人生脫軌,懷胎十月,忍受著身心變化帶來的落差,疼痛和煎熬。幸運的是,心心念念的寶寶平安健康地來到身邊。第一次分離是欣喜,是期待,它開啟了母子二人一生的親情修行之路。
第二次分離:周歲左右,踏出人生第一步路
寶寶從出生開始,每個新動作,每次新表情,媽媽們都無比激動,充滿驚喜。周歲左右,孩子終于不用大人攙扶,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
他們用新的角度和方式體驗著世界,不怕摔不怕疼,像個無畏無懼的小戰(zhàn)士。媽媽雖然歡欣雀躍地感嘆“終于解放雙手”,但卻緊跟其后,護其左右,深怕孩子磕了碰了。
第三次分離:三歲入園,進入第一個“小社會”
孩子到了三周歲步入幼兒園,伴隨而來的是第一次“分離焦慮”。明明做好了心理輔導,背上小書包,像個大人的模樣走進學校,后一秒?yún)s撕心裂肺地跑出來“要媽媽”。
大人目光追送著孩子進教室,轉(zhuǎn)身趴在窗外哭唧唧,被自己的脆弱搞得猝不及防,“原來,我和你最親密無間的三年時光已不復返,你在慢慢長大,而我卻很快變老。”
第四次分離:十八歲成年,離家遠行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孩子就到了法定成年的年紀。曾經(jīng)還依偎在懷中熟睡的寶寶,如今卻慷慨激昂地對父母表達自己的夢想,說要遠赴他鄉(xiāng)做個追夢少年。
媽媽萬般不舍,卻無法自私地要求孩子更改志愿,不要離家太遠。這一次分離,媽媽淚水決堤,和父親互相安慰道“孩子長大了,我們要放手了?!?/span>
第五次分離:而立之年,經(jīng)濟獨立
第一次收到孩子送的康乃馨,卡片寄語“我可以自力更生了,往后也能負責你們二老。感恩養(yǎng)育,母親節(jié)快樂!”
媽媽感動不已,欣慰孩子能干又孝順。子女經(jīng)濟獨立,父母不用再承擔其生活日需,他們之間的一個連接又悄然斷去。
第六次分離:結(jié)婚生子,喬遷新家
子女人生大事終于圓滿完成,父母心里的大石頭也安穩(wěn)落下。隨著孩子娶妻生子,搬入新居,父母和子女這次算是真正“分家”。
養(yǎng)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即便分家,父母的心終究還在子女身上,出錢出力,幫襯著帶子孫。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小時候?qū)Ω改刚f過的氣話狠話,如今為人父母才恍然大悟,后悔自責。
我結(jié)婚那天,哭的稀里嘩啦,爸爸媽媽也掩面而泣。我哭的,更多是對自己過往的愧疚,覺得當初沒好好對他們。
第七次分離:母親逝去,生離死別
人生中和母親的最后一次分離,是死別。那個給予你生命,陪伴你成長的人,被病痛折磨地一夜之間就白了頭,而孩子也在那一刻瞬間成長。知名導演高亞麟說過一段直戳人心的話“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
父母在世時,隔著這堵墻,我們很少真切地感受生命逝去的震撼。父母一沒,我們卻直面死神。
枕邊育兒寄語:
但丁曾說“世界上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邊是母親的呼喚”。
愛情和友情會隨著時間和外因物是人非,但唯獨親情,會細水長流,一直在我們心中最溫柔的角落。雖然媽媽永遠都是不計得失,敞開胸懷地接納孩子,但這場修行之路,子女是否也要將心比心,不留遺憾?一生中的七次分離,媽媽和孩子都歷經(jīng)歲月的洗滌。緣分讓你們成為母子一起修行,且行且珍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