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jīng)說過:6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人生的起點。
01、孩子身上的這四個“臭毛病”,父母不能慣著
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或多或少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因此,家長也需要掌握6歲之前的黃金期,改掉孩子身上這4個臭毛病。若是一味縱容,勢必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fā)展。
1、喜歡炫耀,攀比心太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適度的炫耀可以達到激勵的作用。比如說炫耀獲得的成績和技能。但如果只是習慣性地利用炫耀這個手段來打擊他人的自信心。那么這樣的孩子家長就得注意了。
比如說有些孩子喜歡用自己的吃穿用度或者說父母的社會地位來作為炫耀的資本,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贏得他人的青睞。但只會更容易招致他人的反感。這并不是依靠自身努力得到的成果,只是家長帶給孩子的后天優(yōu)勢而已,并不值得到處炫耀。
2、喜歡占小便宜
有些家長可能是受到從小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養(yǎng)成了占便宜的壞習慣。孩子們在長期耳濡目染之下可能也會覺得占小便宜這件事情是有利可圖的。但這樣的做法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滿,甚至是疏遠。
比如說去同學家里玩,孩子看見同學家有新奇的玩具,可能就會在離開時向同學索取,如果同學不同意的話,可能還會發(fā)脾氣。雖說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短暫的滿足,但這并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畢竟沒有人會愿意和一個喜歡占小便宜的“定時炸彈”交朋友。
3、脾氣暴躁,甚至會動手打人
現(xiàn)在很多家庭選擇養(yǎng)育一個孩子,而這個孩子往往被傾注了外界過度的關(guān)心與溺愛。長輩疼愛孩子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并不認同。為了讓孩子高興,有些長輩會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哪怕這些需求并不合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的錯誤認知。
當沒有被滿足,或者是遇到煩心事時,他便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有些時候甚至還會受暴躁情緒的驅(qū)使出現(xiàn)打罵父母或者是長輩的行為。
4、不愿與他人分享,自私自利
雖然我們知道在兩三歲時,孩子會萌發(fā)較為明顯的物權(quán)意識,將自己的東西和他人的所有物分得很清楚。但在孩子長到六歲左右,該上幼兒園的時候,家長就應(yīng)該引導孩子明白互相分享的重要性。
幼兒園對于孩子來講是第一個比較正式的社交場合,若是孩子性格蠻橫,也不愿意和他人分享,那么只會讓別的同學漸漸遠離孩子。
長此以往,社交能力不僅得不到鍛煉,反而還會因為自身的性格缺陷遭到他人的排擠。試想一下,若是都沒有同齡人愿意跟孩子交朋友,孩子的心里會好受嗎?他還會愿意按時來幼兒園嗎?
02、糾正技巧大公開
相信家長并不希望類似的場景發(fā)生在自家孩子身上,因此作為家長的我們也需要努力糾正孩子身上的這些缺陷,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技巧一、嚴格規(guī)范孩子的日常行為
著名作家張海濤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句話:對孩子來說,家長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榜樣,一個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英雄。
由此可見,家長的一言一行對于孩子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如果父母能夠樹立威信,并且為孩子制定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準則,同時發(fā)揮積極的帶頭作用,那么總有一天,孩子身上的這些缺陷會慢慢地消失。
技巧二、定期傳遞正能量
若是家長在平時給孩子多看一些正能量的書籍或者是視頻,這也能讓他們處于和諧良好的氛圍之中。
比如名人傳記,能帶給孩子向上的力量感。要知道,模仿是孩子的本能。若是喜歡某個書籍中的主人公,他也會主動向心目中的偶像靠攏。
技巧三、引導孩子多交一些舉止得體的朋友
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若是身邊的朋友都是一些舉止得當,并且能夠為他人著想的優(yōu)秀同伴,孩子也會漸漸向他們看齊,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陷。
平時家長可以觀察下,孩子喜歡跟什么樣的小朋友玩,有自己覺得不錯的對象,也可以制造“巧合”,讓孩子們成為好朋友,引導其行為。
枕邊育兒寄語:
學者李嵐清曾說: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未來的走向會如何,家長的影響占到較大的比重。因此若是想要在孩子長大之后更有出息,各位家長也需要及時引導與糾正孩子身上的壞毛病,切不可掉以輕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