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3、千金葦莖湯《外臺秘要》引《古今錄驗方》組成)葦莖切,二升,以水二升,煮取五升,去氵滓(609)慧苡仁半升(309)冬瓜仁半升(249)桃仁三十枚(9g)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肺癰,熱毒壅滯,痰瘀互結證.。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
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葦莖湯方出干金,桃仁慧苡冬瓜仁,肺癰痰熱兼瘀血,化濁排膿病自寧。
14、大柴胡湯《傷寒論》
【組方】柴胡半斤(15q)黃苓三兩(g)芍藥三兩(9g)半夏半升(9g),洗生姜五兩
(159),切枳實四枚(9g),炙大棗十二枚(4g),擘大黃二兩(6g)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xié)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白芍將,煎加姜棗表兼里,妙法內攻并外攘。
15、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薄荷葉不見火,八兩(240)川芎荊芥去梗,各四兩(各120g),細辛去蘆,一兩(30g)防風去蘆,一兩半(45g)白芷羌活甘草炙,各二兩(各60g)茶
【功用】疏風止痛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偏正頭痛,或巔頂作痛,目眩鼻塞,或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川芎茶調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正偏頭痛悉能康。
16、小青龍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去節(jié),三兩(9)芍藥三兩(9g)細辛三兩69)干姜三兩(69)甘草炙,三兩(69)桂枝去皮,三兩(9)五味子半升(6g)半夏洗,半升(9gy)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塞里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唐,或干嘔,或疲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掛麻黃芍藥同。
17、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柴胡半斤(2497)黃芩三兩(9g)人參三兩9g甘草三兩,交(9)半夏半
升,洗(9g)生姜三兩,切(9)大棗十ニ枚,擘(4枚)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1、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2、熱入血室證。婦人傷寒,經(jīng)水適斷,寒熱發(fā)作有時。3、黃疸、瘧疾以及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18、小薊飲子《濟生方》,錄自《玉機微義》
【組成】生地黃小薊滑石木通蒲黃藕節(jié)淡竹葉當歸山梔子甘草各等分(各9g)
【功用】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熱結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帶血,小便頻數(shù),赤澀熱痛,舌紅,脈數(shù)。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滑石生地襄,歸草黑梔淡竹葉,血淋熱結服之良。
19、王氏連樸飲《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組成】黃連3克(姜汁炒)川厚樸6克石菖蒲3克法半夏3克淡豆豉9克山梔子9
克蘆根60克
【功用】清熱利濕,調和牌胃。
【主治】可用于乙肝濕熱并重,郁阻于中焦,胃不運之證候。證見胸悶脘痞,惡心欲嘔,納呆,厭油膩食物,口渴不欲多飲。大便稀溏,腹部脹滿,小便短少黃赤,或有身目發(fā)黃,其色鮮明,發(fā)熱而汗出不解,舌紅,舌苔黃滑膩,脈滑數(shù)。連樸飲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梔,蘆根厚樸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20、天王補心丹《校注婦人良方》攝生秘剖
【組成】人參去蘆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五錢(各15g)當歸酒浸,五味麥門
冬去心天門冬柏子仁酸棗仁炒,各一兩(各30g)生地黃四兩(1209)朱砂
【功用】滋陰清熱,養(yǎng)血安神。
【主渝)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怔神,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或夢遺,手足口舌生瘡,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補心丹用柏棗仁,二冬生地當歸身,三參桔梗朱砂味,遠志茯苓共養(yǎng)神。
21、天麻鉤藤欽《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天麻(90g)鉤藤(129)生決明(189)山梔黃芩(各9g)川牛膝(12g)
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功用】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或口苦面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梔子黃芩益草,茯神夜交安神寧。
22、五苓散《傷寒論》
【組成】豬苓十八銖(9g),去皮澤瀉一兩六鐵(15g)白術十八銖(9g)茯十八銖(9g)桂枝半兩(6g),去皮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人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shù)。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