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說:“吾嘗細讀《論語》,
精讀《論語》而咀嚼之
覺得圣人無一句話不幽默。”
楊絳說:“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
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span>
論語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
我們提倡讀《論語》
卻常聽人們說“讀不懂”、“不明白”
今天小編為您推薦《論語本意》
幫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者、學習者
從譯文、背景、文獻等方面
以學者視角,進一步讀懂《論語》'本意'
作者吳天明教授以獨特的視角,
采用文獻互證法,
還原古人對話場景
適宜零基礎(chǔ)讀者輕松入門
讓我們真切地體會《論語》的“本意”。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你們)學了(學問)合適時講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的仁德君子從遠方歸來,(幫你們賞善匡過,救患革失,)不也快樂嗎?人家諸侯、世卿一時不了解你們,(你們因此暫時做不了官,)但你們并不怨恨,不也是謙謙君子嗎?”
【解析】本章為孔子語錄,記錄者是其隨侍弟子?!墩撜Z》中孔子語錄很多,沒有特殊情況,以下不再一一注明??鬃釉O(shè)帳授徒弟子的語錄較少,故會一一注明。本章記錄了孔子教育隨侍弟子們的一番話,中心意思是,隨侍弟子們有三件樂事:學問有長進;道德有提升;有這樣的道德學問本可做官,暫時當不了官也無妨。
【背景介紹】孔子說本章這番話,一定有個非常具體的背景:孔子的早期弟子要回或已回師門,看望老師,已經(jīng)或?qū)⒁c隨侍孔子的師弟們交流。師弟們看見師兄都當了官,很是風光,自然也想去當官,于是孔子對這些尚在師門還沒有去當官的隨侍弟子說,你們學好本事,提升道德,當官不是遲早的事嗎?所謂“不亦說(悅)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其實都是說“不也很高興嗎”,換個說法,可以避免重復。
【文獻互譯】孔子曾說:“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篇》8·12)可見眾弟子先后投身師門,一般學習三年禮樂,學有所成,只要有諸侯、世卿賞識,他們就離開老師當官去了?!肮取?,即當官拿俸祿,周代官員以谷米為俸祿?!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氛f他有七十七位弟子,應(yīng)該都是分期分批招收的。扎子早期弟子如南容、公西華、顏路(顏回的父親)、曾皙(曾參的父親)等,只當官不做學問的多;晚期弟子如曾參,子夏、子貢、子張、子游、顏回等,既當官又做學問的多,這應(yīng)該與孔子的學問到晚年才成熟老到有關(guān)。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想向他們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自我反省,(想想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解析】孔子及其高徒講“學”,包括學“文”,即學習古代文獻;也包括學“行”,即學習古今圣賢的善行。具體到某章,則各有側(cè)重。本章僅論學“行'。
【文獻互證】《述而篇》7·2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吧普摺保ㄙt)“不善者”(不賢)都是“我?guī)煛?。兩章可合讀,以互相印證。
【譯文】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要輕微婉轉(zhuǎn)地勸諫??匆娮约旱男闹緵]被父母聽從,仍然恭敬(父母)而不忤逆他們,辛勤勞作而不怨恨他們?!?/span>
【解析】本章論孝道。
【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活絡(luò),仁德的人沉靜。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span>
【解析】本章論“仁者”“知(智)者”的區(qū)別。
孔子認為,真正的“仁者”個人無所欲求,只要實行了仁德,心里便滿足安寧,這就是所謂的“仁者安仁”(《里仁篇》4·2)?,F(xiàn)代社會生活的經(jīng)驗也告訴我們,這樣的人,性情沉靜,大多長壽。而“知(智)者”實行仁德雖非初心,但因其聰明智慧,明白實行仁德會給自己帶來巨大而長期的利益,便也認真實行仁德,這就是所謂的“知者利仁”(《里仁篇》4·2)。
【啟示】“知者”常要考慮如何付出,如何收獲,所以非?;罱j(luò)靈動。他們的付出,長期獲得巨大時回報,所以常??鞓贰?鬃幼约海斎皇且晃弧鞍踩恕钡摹叭收摺?。
從意象上來說,水具有活絡(luò)靈動、快樂的特點,山具有沉靜、長久的特點,所以孔子將智者與水聯(lián)系在一起,將仁者與山聯(lián)系在一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strong>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一些君子實行仁道,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在:我會選擇那些實行得好的而學習他們,也會從那些實行得不好的人身上看到我不善而加以改正。”
【解析】本章孔子說,自己向君子學習實行仁道。
【背景】“三”為虛數(shù)。在中國文化里,“三、五、七、九及其倍數(shù)常作虛數(shù),其例甚多。“人”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人”與“鬼” 相對而言,指所有的活人;狹義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僅指上等人,即君子。此用狹義。因為只有上等人才有實行仁道的問題,而平民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鬃又v過:“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是實行、躬行(仁道)之類的意思,動詞“行”后面的賓語“道”,因為在當時人所共知而直接省略掉了。這類用法現(xiàn)代亦常見,如“吃(飯)”“穿(衣)”“睡(覺)”“走(路)”“說(話)”“干(活)”之英《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譯文】孔子說:“君子用不同的意見來完善別人的意見,以成人之美,而不隨聲附和,以成人之惡;小人隨聲附和,以成人之惡,而不提不同意見,以完善別人的意見,成人之美。”
【解析】“和”與“同”,是春秋時代兩個十分重要的術(shù)語,具有政治學、倫理學,哲學等方面的含義。
【文獻互譯】《左傳·昭公二十年》,齊景公稱贊奸臣梁丘據(jù)說:“唯據(jù)與我和夫!”晏嬰反駁道:“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和如羹焉……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今據(jù)不然。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薄蹲髠鳌繁灸暧州d,鄭子產(chǎn)臨終囑咐子大叔:“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span>
【延伸拓展】《左傳》引孔子評價子產(chǎn)這一遺言,道:“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笨梢姶呵锞语嬍成弦晕逦墩{(diào)和為“和”,以“以水濟水”為“同”;音樂上以八音克諧為“和”,以“琴瑟專一”為“同”;政治上以寬嚴相濟為“和”,而以“以寬濟寬”為“同”;倫理上以用不同意見完善他人意見為“和”,以隨聲附和成人之惡為“同”。
點擊圖片,一鍵購買↑↑
《論語本意》以獨特的視角,
采用文獻互證法,
讓我們真切地體會《論語》的“本意”。
《論語本意》是對《論語》的解讀,作者以學者的視角,運用周代文獻,利用現(xiàn)代語言講述周代君子的生活,盡可能還原古人對話的場景,旨在幫助讀者打破文化隔膜,掃除文化障礙,盡可能讓讀者讀懂《論語》。全書由導言、正文、后記三部分組成,正文部分對《論語》二十篇進行詳細解讀,以文獻互相解讀,有助于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論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