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這樣一種現象:過去嚴重依賴線下的體育運動、健身行業(yè),為何也能借助互聯網,撬動億萬級別的資本力量。時間回溯到2014年,互聯網健身概念逐漸浮出水面。這一年,被視為是互聯網健身元年,期間,以Keep為代表的互聯網健身平臺如雨后春筍,先后登上歷史舞臺。
尤其是Keep的率先嘗鮮,令其快速搶占了互聯網健身的第一批用戶,并在次年即已突破用戶量500萬。
無獨有偶,光豬圈、全城熱煉、小熊快跑、悅跑圈、悅動圈等互聯網健身平臺也相繼獲得資本輸血,并在各自定位的領域快速搶占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隨后,互聯網健身行業(yè)也被動的進入了野蠻生長、跑馬圈地的指數型增長期。
與此同時,互聯網健身也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群雄逐鹿的激烈競爭階段。而原本屬于藍海的互聯網健身行業(yè),也因為眾多選手的進入,以及資本的瘋狂廝殺,變成了紅海一片。不過,幾輪角逐下來,互聯網健身行業(yè)依然顯得不慍不火,而隨著投資方越來越理性,行業(yè)商業(yè)模式及發(fā)展空間也似乎已經見頂。整個行業(yè)的未來將何處何從?也是業(yè)內人士普遍關注的問題。
互聯網撬開了新型健身行業(yè)的芝麻之門
近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健身行業(yè)的供需兩端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增長勢頭明顯。據易觀《中國互聯網健身房市場專題分析2019》數據顯示,健身房市場處于上升通道中,并且2年內規(guī)模或將突破700億。而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健身行業(yè)的互聯網滲透率,以及互聯網用戶量也節(jié)節(jié)攀升。
以最大的內容型互聯網健身平臺Keep為例,也許Keep創(chuàng)始人團隊在Kepp橫空出世時也沒有想到,Keep會成為一個上億用戶體量的平臺,并且開創(chuàng)了業(yè)內單筆融資金額之最、估值最高的歷史記錄。
2018年7月10日,Keep完成1.27億美元D輪融資,由高盛領投,騰訊、GGV紀源資本、晨興資本、貝塔斯曼亞洲等頂級資本領頭,投資基金老股東跟投。此前Keep共完成五輪融資,累計融資6000萬美元。完成D輪融資后,Keep成為互聯網健身領域單筆融資額最大、估值最高的公司。
隨后,Keep不僅只是互聯網健身平臺,更是集AI產品研發(fā)、新業(yè)務線孵化,以及健身內容于一體的多元化體育品牌。而其產品也分為家庭場景的KeepKit硬件與城市場景的Keepland健身房。
與Keep對標的還有眾多后來者,以及更加垂直的運動健身類平臺,例如咕咚運動和小米運動,悅動圈、悅跑圈等。這類應用的功能與目標用戶并無明顯差異,因而也導致了這些平臺之間的直接競爭。
只是,與其它以跑步為主題的應用所不同的是,Keep的特點在于通過智能硬件、內容運營等鏈接終端用戶,并通過健身房,打造了一個基于運動的生態(tài),所以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頭部企業(yè)。
也是因為Keep上億的用戶量,讓資本市場對于這個領域虎視眈眈。盡管互聯網健身行業(yè)已經爆發(fā),但是在全民健身方面,還有巨大的市場尚待挖掘。
據《2019年全球運動健身經濟報告》顯示,中國2018年健身人口滲透率為0.8%,即使是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其滲透率也不過5%到6%。因此也不難理解,目前各大運動類應用平分秋色、長期并存的市場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是資本推波助瀾的結果,另一方面,是這個天花板很高的市場逐漸蘇醒使然。從此,互聯網健身也似乎被撬開了芝麻之門,各種新型玩法來了一個大比拼。
互聯網健身平臺增產不增收的怪圈
經歷了幾年的市場洗禮,資本回歸理性,市場的聲音也逐漸被聆聽??此迫缁鹑巛钡幕ヂ摼W健身,給人們的感覺,就是虛假的繁榮。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原本就已存在的市場痛點,似乎并沒有因為互聯網健身的出現,而被減弱或者消除。
首先,資本看用戶量,更看營收增長。目前頭部的互聯網健身平臺,都有資本的加持,也是因為健身行業(yè)的用戶需求大,而且各有優(yōu)勢,也累計了自己平臺相當可觀的基礎用戶數量。但是,因為盈利模式與實際營收等數據的增長乏力,又讓資本進退兩難。還是以Keep為例,據資本圈消息,Keep E輪融資是按照國內第一運動和生活方式的品牌定位融資的,講的是品牌故事。
而其效仿的對象是美國互動健身平臺公司Peloton。但是,與Keep所不同的是,作為美國耐斯達克上市公司,估值一度突破百億大關的Peloton,營收非常健康,80%的收入來自與其硬件產品。
盡管模仿這家企業(yè)的Keep,向資本方講述了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好故事。但是畢竟中國的健身文化、環(huán)境、氛圍土壤等與崇尚自由的美國有所不同,業(yè)務邏輯與用戶心智也相差甚遠。
所以,擺在Kepp面前的第一大難題,就是商業(yè)模式以及營收增長乏力的現實。而與Keep位于同一賽道的企業(yè),一樣面臨營收數據增長的難題。毫無疑問,這也是挫傷資本積極性與投資信心的致命傷。
其次,通過免費的運動健身平臺,去賣付費產品氣候尚不成熟。雖然Keep、咕咚等互聯網健身平臺,都有從互聯網健身服務,走向硬件產品的動向。但是作為付費習慣尚未培育成熟的運動健康平臺來說,用戶端并不買賬,這也給健身平臺的商業(yè)化帶來了重重障礙。
再次,互聯網健身在傳統(tǒng)健身模式上,模式過重,且并無太多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健身房,多數的商業(yè)模式,都是結合會員卡與私教付費的模式。以樂刻運動為例,雖然樂刻起步較Keep晚一年左右,但是卻憑借其差異化的競爭,也獲得了多輪資本的青睞。
據了解,樂刻主打健身共享模式,以月付制、智能化等為特色,對外宣稱其24小時營業(yè)、全程無推銷為,致力于打造“1公里健身圈”。其全年無休的的模式,以及全國范圍大面積的覆蓋,令其成為國內最大規(guī)模的連鎖健身品牌。據于斌了解,樂刻目前線上活躍會員有320萬,且已獲多輪融資,因為資本的加持,而具有強勁的生命力。
除了這種與線下結合的O2O互聯網健身平臺外,也有一些健身平臺,將線下的課程搬到了線上,然后結合一些體育場館、健身房設施進行輔助,從而完成健身服務層面的變現。因此,其玩法與線下開健身房并無太大差異,模式也相對于其它的互聯網平臺,更為繁重而復雜。
最后,運營機制不夠健全,導致人才與客戶雙向流失。據于斌觀察,一些新型健身房普遍采用沒有年卡、按次付費、不綁架用戶的模式,而其服務流程均為線上約課線下體驗。但是,因為運營過程中,機制相對較為傳統(tǒng),無法很好的留住健身教練以及終端客戶。
究其原因,是傳統(tǒng)的健身房會要求教練完成銷售課程與業(yè)績指標,無法專心致志服務客戶所致,而且,因此導致的客戶體驗、口碑雙下降,從而讓互聯網健身平臺陷入健身教練、客戶紛紛流失的惡性循環(huán)。由此也不難看出,新型健身房雖然結合了互聯網平臺,但是在運營模式上,依然沒有拋開舊有的規(guī)則與思維習慣,因而難以徹底轉型。
鑒于以上多種原因,目前互聯網健身平臺的盈利狀況并不樂觀。據咨詢機構數據,健身房TOP 10總營業(yè)額超百億,而有些健身房即使搭上了互聯網快車,也連一年都撐不過。因此,互聯網健身也非常無奈的陷入一種用戶量持續(xù)增長,卻盈利能力不足的怪圈。
互聯網健身平臺的潛力與未來
互聯網健身平臺之所以受資本與用戶的熱捧,在于其實實在在的滿足了一些用戶的需求,也代表著這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例如,悅跑圈的線上馬拉松活動,就曾為其積累原始用戶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其業(yè)務邏輯在于,受限于用戶所處的生活場景,將馬拉松活動搬到線上,即讓用戶有較強的參與感,也能夠參與跑步圈的社交活動,因此具有天然的裂變效應。
另外,有一些健身房,是采用的共享經濟模式,其特點在于付費靈活,就像車站、娛樂場所的按摩椅一樣,掃碼即可短時間完成健身,又或者在線報名一個付費課程,就可以使用體感設備在家練瑜伽、塑體型等。這些新興模式的特點在于,場景也相對靈活,形式也豐富多樣。
例如疫情期間,于斌注意到,為了應對疫情,咕咚推出了豐富的在家運動的內容指南、宅家直播課程、宅家訓練特輯、在線馬拉松等,讓居家隔離的人們不會過于無聊,同樣可以在線完成健身運動,并進行在線社交。
由此可見,互聯網健身雖然在商業(yè)化變現的途中道阻且長,但是卻依然有著強勁的市場需求。而正是因為如此,其未來也有著無窮的潛力與商業(yè)化變現的空間,故而也讓資本欲罷不能。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化時代帶來了更多商業(yè)化可能。如今,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各行各業(yè)的運營模式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與互聯網健身行業(yè)相關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就是物聯網與互聯網在這個行業(yè)應用典型。
通過智能穿戴設備、體感訓練設備,用戶在家即可完成健身運動,而與其相關的周邊硬件產品,也給互聯網健身平臺帶來營收空間。而且,隨著健身場景的不斷細分,一些互聯網健身平臺也開始拓展新型的商業(yè)模式。
例如通過網紅教練帶貨、在線課程付費,也可以為健身項目帶來一筆可觀的營收。據媒體報道,咕咚運動即基于自身垂直流量和用戶黏性推出電商業(yè)務,銷售智能硬件。而悅跑圈則在馬拉松跑團文化上深耕,并嘗試進行電商模式的商業(yè)化,而Keep則以互聯網工具型產品的模式,賺取廣告費與付費會員費。
因此,未來的互聯網健身平臺,也逐漸向著拓寬行業(yè)邊界,多元化變現的方向發(fā)展。但是無論怎么樣,商業(yè)化的本質是基于平臺的流量,找到對應的消費場景。而這對于互聯網健身平臺來說,難度并不算低,但是鑒于互聯網健身的巨大流量,人們從未停止探索各種可能。
例如同樣獲得多輪融資的光豬圈健身,也以收取會員費的方式盈利,并推出了加盟模式。目前會員也在指數級增加。據了解,光豬圈基于其APP+SaaS+物聯網硬件的三位一體互聯智能體系,構建了一套新型健身房運營體系,是一種較為新穎的健身俱樂部運營模式,該模式在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促進拉新,并打造新的健身場景增強用戶粘性方面,有著顯著的優(yōu)勢與差異化競爭力。
由此可見,互聯網健身行業(yè),需要不斷的進行深層次的需求場景挖掘,以及深入進行商業(yè)化模式的探索與驗證,才能讓其空間得以充分發(fā)揮,并具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力。
新冠肺炎疫情給互聯網健身帶來的機遇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席卷全球,給人們的出行生活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威脅。受限于無法出門運動、走進健身房?;ヂ摼W健身也被越來越多人所認知,其在線用戶量也不降反升。
例如,在傳統(tǒng)健康行業(yè)首當其沖時,互聯網健身平臺樂刻5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在北京、武漢部分門店暫未恢復營業(yè)的情況下,全月平臺銷售額突破1.01億,服務人次已恢復去年同期水平,收入同比增長11%。這也不難看出,疫情對線上消費的間接刺激作用,其用戶量及經營收入并未受經濟衰退的負面影響,這本身也在說明,其借助健身場景,進行新零售模式的探索,已現雛形。
因此,當很多人去模仿其24小時智能化健身、300平米即可創(chuàng)業(yè)、月付會員輕松變現時,其卻在智能產品及小B端用戶的運營路線上一路狂奔,所以也能夠快速掘金并實現盈利。
由此可見,疫情雖然讓線下健身模式受損,但是具備線上、線下雙棲能力的互聯網健身平臺,卻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除此以外,這次疫情除了對人們出行帶來影響外,更對人們提升身體免疫力、提高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意識,進行一次全民教育。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卻又無法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健身房健身時,這些新興的互聯網健身模式,也就有了更多的爆發(fā)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線上馬拉松的模式屢試不爽,而在家下載APP,使用體感設備就能健身的時代已經來臨。
未來,結合互聯網直播、VR/AR等更強體驗感的科技化產品,互聯網健身也將因為疫情這次契機,走進更多人的視線。有數據顯示,美國3.27億人口健身人口占比高達20.3%,而我國對應的滲透率僅3.1%,中國健身行業(yè)的巨大潛力尚未釋放,而過去在傳統(tǒng)健身房辦年卡的人,99%都是健身小白。
因此,在國內健身行業(yè)需求尚未大爆發(fā)之際,疫情可能已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這次疫情,也是互聯網健身由線下全面走向線上的時間分水嶺。盡管互聯網健身平臺,在商業(yè)化方面面臨重重障礙,但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健身需求被激發(fā),無論是綜合的體育運動項目,還是垂直的健康運動需求滿足,都將因為互聯網健身行業(yè)的不斷升級,而在產品與技術層面得以落地。
結語
如果從2014年的互聯網健身元年算起,目前互聯網健身已經走過了百家爭鳴的前5年,雖然也呈現出了一定的頭部效應。但是依然有眾多中小玩家涉足,企圖在這個萬億規(guī)模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于斌分析,鑒于互聯網健身行業(yè)的模式趨同性嚴重,產品同質化也相對普遍,所以其行業(yè)壁壘并不明顯。
只是,隨著各個平臺商業(yè)模式的不斷完善,業(yè)務邊界也不斷的延伸,一些與科技有關的智能運動設備,或將是決定這些平臺勝負的關鍵。而除此以外,擁有先發(fā)流量優(yōu)勢的平臺,也將會發(fā)揮其用戶規(guī)模的優(yōu)勢,從更多的維度進行基于商業(yè)化的思考,為整個行業(yè)帶來改變。
不過,有道是,生命在于運動。國家也在政策層面給予了很多正向的鼓勵,正如我們經??吹降膹V告語: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而隨著國家“健康中國2030”政策的逐步落地,健身行業(yè)的發(fā)展,也將持續(xù)獲得更多政策、資本的支持,也因為這些時代大背景,讓這個巨大的行業(yè)五彩斑斕。
只是,在這個很寬的賽道,看似繁榮的背后,也有人們難以看到的邏輯與隱憂,更有我們難以看清的不確定。其未來走向哪里,或許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是基于此,即使互聯網無法顛覆健身行業(yè),但是互聯網健身行業(yè)的未來,也仍將令人充滿想象。
完
同步更新以下平臺
雪球 丨 搜狗號 丨 人民號 丨 新浪看點
藍鯨財經 丨 同花順財經 丨 鳳凰號 丨 艾瑞網
螞蟻財富 丨 中金在線 丨 云掌財經 丨 企鵝號
界面新聞 丨 澎湃 丨 品途網 丨 科技先生
富途牛牛 丨 老虎證券 丨 Twitter 丨 大風號
潮起網 丨二牛網 丨 大魚號 丨 易車網 丨 鈦媒體
百家號 丨 今日頭條 丨 搜狐號 丨 網易號 丨 財富號
新浪博客 丨 價值中國 丨 CnBeta 丨 騰訊博客 丨 虎嗅網
天涯論壇 丨 新浪微博 丨 脈脈 丨 封面新聞 丨 天極網
商業(yè)新知 丨 一點資訊 丨 通信人家園 丨 嗶哩嗶哩 丨 知乎
溫馨提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