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搜索引擎,在鍵盤上敲下“張谷旻”這三個字,跳出來的頁面顯示:
“張谷旻,1961年生于浙江杭州,先后獲得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中國畫系學(xué)士、碩士、博士學(xué)位,現(xiàn)任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博導(dǎo)、中國畫系主任,西泠書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杭州市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
其作品曾獲第八屆、第九屆全國美術(shù)作品展覽“優(yōu)秀作品獎”,獲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美術(shù)作品展覽獲獎提名,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shù)作品展覽并獲省展銀獎,為中國文聯(lián)“97中國畫壇百杰”稱號,數(shù)十次參加全國學(xué)術(shù)邀請展、雙年展。
出版有《張谷旻畫集》《中國美術(shù)家·張谷旻》《中國畫領(lǐng)軍人物·張谷旻》《張谷旻山水畫集》等數(shù)十種畫集?!?/span>
文/ 李杉
跟拍張谷旻老師四川寫生團便是我們這次的任務(wù)。
此次四川行的開頭,伴著些許顛簸,帶點好事多磨,深夜11點才抵達張谷旻老師寫生團下榻的酒店,夜深自是不便打擾,見到張谷旻老師本人是在隔天早晨的餐廳,在黃勤老師的引薦下,我們懷著期待和緊張的心情跟張老師打了第一聲招呼。當百度能搜到的人鮮活地出現(xiàn)在我面前的時候,心里感覺還是挺奇妙的。我悄悄打量了一下這位坐在餐桌的藝術(shù)家,深灰色系的外套里面搭著一件暗紅的毛衣,戴著一副深色的眼鏡,對著我們微笑點頭示意。
嗯,隨和,戴著墨鏡還有點酷。這是我對張谷旻老師的第一印象。
早餐后的陽光暖暖的,空氣里帶點秋意的涼,上了開往峨眉山的大巴,正式開啟了我們這次四川跟拍張谷旻老師寫生團之行。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素聞峨眉山俊秀之名,唐代詩人李白也曾對它流連忘返贊嘆有加,寫下諸多流芳千古的詩句。古有諸多文人騷客為它寫下千古名篇,今有眾多名人覽勝跡,賞秀麗風光,尋創(chuàng)作靈感,如謝稚柳、張大千、陸儼少等人都先后多次為峨眉形諸筆墨。而金頂更是峨眉山精華所在,景致最佳。我們從纜車下來后拾階而上,還沒走到金頂便被這山間繚繞的云霧吸引住了,眼前的美景似畫如詩,頓有“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之感。
到了金頂后視野更加開闊,金佛金殿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天空是純粹干凈的藍,白色的云海翻涌皆在腳下,仙境,真當仙境!怪不得有詩云:“虛無縹渺天地間。云游四海三十年,至此方知天地寬?!贝藭r如此美景在目,何須涉海尋蓬萊。
張老師見到眼前此景也大為贊嘆,游覽一遍后便尋了一處視野佳的地方準備寫生,我們與老師溝通交流了一下拍攝事項后架起機器開始正式錄制。張老師雖說是第一次參與我們藝課的教學(xué)視頻錄制,但老師畢竟是老師,本身深厚的繪畫功底加上一直身處教學(xué)第一線,邊畫邊講自是得心應(yīng)手,他細細講解了該如何畫好山水畫并進行寫生示范。天氣實在太好,山頂?shù)臍鉁貨]降反升,我們所在的地點又恰好是向陽的,強烈的紫外線長時間照在身上臉上火辣辣的,靠著打傘擋住陽光避免畫紙反光,老師在這種條件下畫完全程且沒有任何怨言,而且一畫便沉浸其中不知時間流逝,待到下午接近兩點才停下來簡單吃了下山上買的午飯,歇息片刻后又繼續(xù)投入一整個下午的拍攝當中。
認真,是我對張谷旻老師的第二印象。
第二天寫生我們?nèi)チ擞卸朊忌降谝粍偬幹Q的清音閣,上午到得早,只有三三兩兩游人,張老師領(lǐng)著我們尋了清音閣下的“雙橋清音”作為寫生之處,群山懷抱中,只見中間有一亭,左右各有橋,如鳥翼飛凌。兩條清澈的溪水從橋下奔流而過,兩溪交匯處有牛心石,溪水撞擊巨石,發(fā)出巨響,音似雷鳴。浪花飛濺,激起層層水霧,令人爽心悅目。晉人左思有詩云:“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說的正是此情此景。
錄制中,張老師不疾不徐,先是蘸墨揮筆勾勒輪廓,再細細繪出亭臺橋榭及一草一木,或濃墨或淡寫,一幅清音雙橋圖便躍然于紙上。我發(fā)現(xiàn)張老師在寫生創(chuàng)作的時候有一個習(xí)慣,他經(jīng)常把一張紙巾握在手上,時不時用來擦毛筆,通常一幅畫畫下來,手里的紙巾已被墨汁浸透,連同手指也沾滿墨色。張老師后來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跟我們解釋道:“我這個習(xí)慣就是不好,但這樣畫比較快?!睂懮Y(jié)束后我遞上水和紙巾,示意老師沖洗一下手然后擦干凈,然而讓我沒想到的是,張老師拿過紙巾跟我說:“用紙巾沾一下水擦手就行,這樣才不會浪費水”。聞言我有些羞愧,何謂細節(jié)見人品。
節(jié)約不浪費,是我對張谷旻老師的第三個印象。
下午的寫生同樣讓我見識到張老師的敬業(yè)程度,他從一坐下來邊畫邊講解,直至畫完,就沒停歇休息過。待他畫完我們按下攝像機的停止鍵,張老師欲起身卻發(fā)現(xiàn)起不來了,連續(xù)作畫加上畫架及坐著的折疊椅比較低矮,全程實際上是蹲坐的狀態(tài),長時間保持不動整條腿都麻了,后來還得身旁兩人幫忙扶起來才行,著實辛苦張老師了!
敬業(yè),是我對張谷旻老師的第四個印象。
每天早出晚歸,時間也就過得飛快,轉(zhuǎn)眼我們來到了第三天,這一次去的地方是鼎鼎有名的樂山大佛?!巴贡谀諔覘5溃紟r抱像矗崖墻”,親眼見到大佛的人莫不驚嘆及好奇鑿像人是如何雕刻出這龐大的佛教石刻造像,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這天恰逢周六,前來大佛觀賞的游人如織,我們沒跟隨大部隊下棧道觀賞大佛全身,而是就近在大佛頭頂周邊的平臺尋了一處方便觀景的地點開始寫生。張老師的眼光向來不錯,選的地依舊是最佳賞景角度,很多游客都擠到這邊來,只為拍得一張好視角的大佛照。熙熙攘攘的游客里也有不少駐足圍觀張老師寫生的,還有外國朋友詢問張老師名字并請求用中文寫在他的本子上。張老師今日寫生與往日不同,用了顏料畫了一張設(shè)色大佛像。
畫至下午已臨近三點,收攤后本以為今日就不畫了,不想張老師行至另一處畫興又起,帶來的紙張已用完,便借了別人的畫紙憑欄而立,對著面前的密林開始畫作,筆到之處自然而然,從夕陽余暉至天色漸暗,一幅幽靜深邃的畫作漸漸現(xiàn)于紙上。
熱愛且精益求精,是我對張谷旻老師的第五個印象。
樂山大佛歸來后隔天我們便轉(zhuǎn)移陣地出發(fā)都江堰。不料下午下了些小雨,待雨停已是三點半才至二王廟。二王廟古木參天,林蔭蔽日,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整個建筑依山就勢,疊落而筑,層層樓臺,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轉(zhuǎn),而又主次分明,負山面水,極為幽靜。
張老師充分利用筆墨的表現(xiàn)力,用筆或輕重剛?cè)幔蛘齻?cè)逆轉(zhuǎn),以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刻畫密林萬樹,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樓閣屋舍之間的空間錯落感,用筆之精到,讓觀畫者感受到這一筆一畫的神奇的之處。
在都江堰的第二天上午,我們選擇在離堆的伏龍觀附近寫生,今日天氣晴好,明媚的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落下來,真是個宜作畫宜拍攝的好天氣。
張老師揮灑筆墨,將山水畫的作畫要點一一娓娓道來,邊畫邊講,卻一點都不耽擱創(chuàng)作的速度。雖不是一揮而就,卻也行云流水,把眼前景色逐一納入這方寸之間。
張老師休息閑暇之時,他就上午畫的這幅畫跟我們分享他對中國山水畫的見解,他認為中國山水畫不像國外那種寫實的油畫,景物布局是什么樣就畫成什么樣,中國山水畫注重意境,應(yīng)靈活處理景物之間的排布,既注重師法山川自然這個客觀世界,又需體現(xiàn)畫家思想情感的主觀世界。
“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睆埞葧F老師繼承了20世紀的寫生傳統(tǒng),但更注重于筆情墨趣,在寫生中提煉筆墨,傳達出自己的氣質(zhì)、學(xué)養(yǎng)和內(nèi)心感受,以致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師古不泥古,是我對是我對張谷旻老師的第六個印象。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這是著名學(xué)者余秋雨在游覽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寶,后來也成了都江堰市旅游宣傳口號。而“魚嘴分流聞虎嘯,寶瓶灌溉見龍騰?!闭f的正是我們下午進行寫生的地方——寶瓶口。
寶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當年李冰父子率領(lǐng)百姓在山壁上硬是鑿開一個瓶狀的大口子,把岷江河水引入川西平原用于灌溉,這才有了后來的天府之國。眼前的江水清澈碧綠,兩岸綠樹成蔭,遠處群山連綿,近處樓臺亭閣,不由令人心曠神怡。
身邊游客絡(luò)繹不絕,不管諸多紛紛擾擾,張老師專心致志地畫畫連帶講解,毫無松懈。熙熙攘攘的游人映襯張老師穩(wěn)坐一旁專心致志作畫的身影,我當時只恨自己攝影技術(shù)不夠,沒法及時按下一張慢速快門的照片,定格這一動人的畫面。
專注,是我對張谷旻老師的第七個印象。
后面幾天接連去了享有 “青城天下幽” 美譽的青城山和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
“山徑清幽連遠峰,水喧谷底樹蔥蘢?!鼻喑巧街T峰環(huán)峙,狀若城廓,丹梯千級,曲徑通幽。而其中位于梓潼縣城北郊的七曲山大廟山勢雄奇,峰回路轉(zhuǎn)。巍巍廟宇,依崖而立,喬木垂蔭,風光秀麗,素有“蜀道明珠”之稱。一路行來,古柏森森、滿眼蒼翠。
張老師到后面這幾天錄制越發(fā)嫻熟,寫生狀態(tài)更上一層樓。他丹青妙筆、墨灑青山,精益求精、接連創(chuàng)作,對自己青城山兩張、梓潼大廟三張的寫生作品表現(xiàn)也更為滿意。云霧繚繞中,從萬樹密林里露出亭廟一角,有肅穆的廟堂,也有高聳的山門,幽寂深遠之感頓時撲面而來。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太白說的是成都,說的也是巴蜀。此次有幸跟隨張老師寫生團親身體會巴蜀的雄險幽秀,尤其是親眼目睹張谷旻老師寫生過程,真的特別難得。他曾十入巴蜀,對四川名勝古跡早已如數(shù)家珍,下筆自然而然,也皆能侃侃而談,可謂妙筆名山兩相悅。張老師的畫能厚重也能清逸,幽靜也兼空靈,有大局有細節(jié),筆筆精到,講解又細致,觀者定能受益匪淺。
讓學(xué)者學(xué)有所成,讓教者桃李滿園,是我們的藝課的初衷,也是我們藝課一直堅持的目標。
學(xué)藝術(shù),上藝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