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見有報道說,浙江義烏的掉進電梯摔傷的男童,昏迷16天后終于醒來。我不禁舒了一口氣,不管孩子是不是熊孩子,總歸是保住了命。
整件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
8月3日下午,浙江義烏,一名6歲男童進入觀光電梯時,往電梯控制主板位置撒尿,導致電梯停滯,電梯門半開狀態(tài),男童隨后不慎墜落。
3日23時許,記者從醫(yī)院獲悉,男童已轉(zhuǎn)至ICU病房,多處摔傷骨折,尚未脫離生命危險。
這則新聞里的幾個詞匯很抓人眼球,“6歲”、“撒尿”、“導致電梯停滯”、“墜落”。這讓人不由自主聯(lián)想到一個詞——“熊孩子”。
這則新聞底下的熱門評論里,幾乎都是對這個孩子的斥責,統(tǒng)一表達的都是“活該”這個中心思想。這孩子誠然不可愛,但也沒有惡果必須用生命為代價的地步,你我也只能嘆息一聲,如果真的需要譴責,我倒覺得,不必把苗頭全部對準孩子。
我把這件事當做反面事例講給寶多聽,寶多聽完,問:“他的爸爸媽媽去哪兒了?小朋友不是都應該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嗎?”
你看,我們看問題的時候,有時都不如一個孩子透徹。與其大罵熊孩子,不如問問,他的父母去哪兒了?六歲,尚屬于不能脫離家長范圍的年齡,為什么這個孩子一個人在電梯里?
有消息說,小孩的父親在商場上班。如果消息可靠的話,很可能,孩子放暑假了沒人管,跟著父親上班來了,但父親要工作,孩子就“放羊”了??墒?,疏于管教就是疏于管教,任何借口都推脫不了。
且不說孩子沒人看管,脫離父母視線的事,就說電梯里小便的事兒,公共場合不能隨地大小便,平常父母沒有教過嗎?這明顯是父母失職。
6歲的孩子,9月份開學可能就要上小學了,不然也是幼兒園大班。試想一下,你身邊認識的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會在公眾場合小便嗎?顯然不會,三四歲的孩子也知道“羞羞臉”。
那這個6歲的小男孩為什么還在電梯里,對著電梯控制板小便?因為“惡作劇”。大約是想看看別人按鍵是摸一手尿液,找點樂子,沒想到,尿液讓電梯出了故障,電梯卡在了七樓和八樓中間。他按電梯求助鍵,沒人應答,后來怎樣掉到電梯井里,就不得而知了。
當孩子長到5歲以后,總有那么幾年是“混沌期”的時候,特別是男孩子,常有“惡作劇”的行為發(fā)生。
不得不說,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大多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雖然孩子們的惡作劇會接連不斷地制造麻煩,但在玩的過程中、抑或在成人眼里的“搗亂”的過程中,孩子們卻可不斷地認識、思考和探索世界的。
但孩子日后是否成才,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態(tài)度。
孩子的惡作劇,一切都以好玩為出發(fā)點,有為數(shù)不少的惡作劇沒有創(chuàng)造的因素,也沒有思考的成分,還有一些是“三觀”不正的,必須堅決制止。
比如:地鐵里推人下軌道。在北京地鐵上,曾有一個姑娘,因為拒絕把雞排送給一個小男孩吃,結(jié)果地鐵開進站的時候,小男孩在背后推了她一把。那個地鐵站像火車站那樣是開放性的,沒有護欄。
要不是旁邊的人及時拉了那姑娘一把,她一定會跌下軌道,而這時,地鐵正在進站,后果可想而知。
最讓人目瞪口呆的是,小男孩的媽媽全程在鄙視姑娘不肯贈送雞排,小氣!在兒子推了人家姑娘之后,拉著孩子逃之夭夭,不見人影兒。試問,這樣的熊家長養(yǎng)出的孩子怎么會不熊?
對于孩子的惡作劇,家長必須掌握好平衡。
有的家長對孩子爆揍,怒斥,雖然孩子以后不敢再犯,但不免過激了一些。我還是主張擺事實,講道理。
而有的家長卻對孩子的惡作劇并不當一回事,要么視而不見,要么輕描淡寫,要么給你來一句“他還是個孩子”,輕易的就把對方給打發(fā)了,心里還特別厭棄人家不知道忍讓小孩子。
要知道,孩子并不知道界限在哪里,孩子也不知道即將發(fā)生的結(jié)果是什么樣的,這些必須是大人來告訴他。
父母自己都不知道孩子惡作劇的下限在哪里,更別提規(guī)范了,他們的孩子,恐怕將來只能是去社會上“栽跟頭”了。
- END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