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或稱為灰狼,是哺乳綱犬科動物,狼屬于典型的食物鏈上層掠食者。在它們的棲息地中,只有人類和老虎對它們構(gòu)成實質(zhì)威脅。它們通常群體行動。這個物種曾是地球上分布地區(qū)最廣的哺乳動物,如今它們主要棲息在荒野或偏遠地區(qū),由于人類厭惡狼對豢養(yǎng)牲畜不顧一切的獵捕行為、以及害怕被狼攻擊的恐懼、棲息地大量的破壞,其棲息地已經(jīng)縮減了三分之一。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屬: 犬屬 Canis
種: 狼 C. lupus
除了某些大型犬之外,狼是現(xiàn)行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其體重和大小依據(jù)它在全球分布地區(qū)的不同,有很大差異。隨著分布的緯度愈高,狼的體型體重也愈大。
通常而言,狼體長105-160公分,肩高80-85公分,尾的長度約為頭體長的2/3,29-50公分。
狼體重隨地域分布有區(qū)別,平均來說,北美的狼為36公斤,歐亞的狼為38公斤,印度、阿拉伯的狼為25公斤,北非狼僅有13公斤。
在狼群中,母狼比公狼約輕2.2-4.5公斤,體重超過54公斤的狼很罕見,雖然特別大的狼只個體在前蘇聯(lián)、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都發(fā)現(xiàn)過,北美洲的最高紀錄是1939年7月12日在阿拉斯加獵捕到的狼,體重達79.4公斤。
而歐亞大陸有案可查的最重的野生狼,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烏克蘭波爾塔瓦州所獵殺的,體重高達86公斤。
最小的狼是阿拉伯狼,母狼成熟期也只有10公斤重。
狼的骨骼
狼是體型瘦長,有力的動物。有大而深的肋骨架、傾斜的背、腹部內(nèi)縮、頸部肌肉有力。四肢長而強健,和相對小的腳掌。就這樣的體型而言,狼非常強壯,可以將冰凍的麋鹿翻轉(zhuǎn)。
狼的腳掌可以輕易適應各種類型的地面,特別是雪地。它們的足趾之間有一點蹼,使它們在雪地上行動能比獵物更為方便。狼是趾行性動物,體重能很好地分布在積雪上。它們的前腳掌比后腳掌略大,掌上有五個趾,后腳掌沒有上趾。掌上的毛和略鈍的爪幫助它們抓住濕滑的地面。
特殊的血管保護狼的腳掌不會在雪地中凍傷,在趾間的腺體分泌會在腳印上留下氣味,幫助狼記錄自己的行蹤,同時也提供線索讓其它的狼知道自己的所在。與犬不同,狼在腳掌的肉墊上沒有汗腺。
在寒冷的天氣中狼可以減少血流接近皮膚,以保存體溫。腳掌墊保暖的調(diào)節(jié)獨立于與身體其余部分,當掌墊接觸冰雪時,可以維持在略高于組織凍傷的溫度。
狼頭相當大而重,前額很寬,嘴形長呈鈍狀,下顎強而有力。耳朵相對小呈三角形。
狼的頭通常于與背脊同高,只有示警時才會將頭抬高。
牙齒重而大,雖然不如非洲鬣狗般奇特,但比現(xiàn)存犬科其它物種的牙,更適合咬碎骨頭。
狼與德國牧羊犬的頭骨對比
狼的咬合壓力高達1500 lbf/in2,德國牧羊犬僅有 750 lbf/in2。這種力道足以咬碎多數(shù)的骨頭。
狼厚重的毛有兩層,外層長、粗而硬,主要用于抵御水與灰塵。內(nèi)層則致密與防水。內(nèi)層毛在每年的在春末夏初時會脫落,狼會摩擦巖石或樹木來促進這層毛的脫落,內(nèi)層毛在秋天又長回來。不論第一層毛是什么顏色,第二層通常是灰色的。母狼冬季的毛在春天的時候比公狼換得晩,北美洲的狼毛通常比歐洲的要柔軟而長。
狼的皮毛
狼的冬毛有極佳的御寒效果,狼在北方的氣候中,可以在零下40°氣溫下,于空曠的地方休息,它們會將頭放在后腿間,并用尾部蓋住臉。狼毛隔熱的效果比狗毛好,不會因為呼吸溫暖的空氣而集結(jié)冰。溫暖區(qū)域的狼,其狼毛比北方狼粗而少。
一般來說,雌狼肢體上的毛比較平順,并隨年紀增加更為明顯。年紀較大的狼在尾部末端、鼻子和前額會有較多白毛。背部中央的毛長約60-70毫米,肩部外層的毛通常不超過90毫米,但可長達110-130毫米。
狼毛的顏色有很大的變化,從灰色到灰褐色,白,紅,褐色和黑色。這些顏色通?;祀s在一起,當然單一顏色的狼或狼群也并非稀有,通常是白色或黑色。
狼的嗅覺不如某些獵犬,能在上風處2-3公里遠聞到腐肉。雖然它們會跟蹤新的足跡,但很少能捉到躲藏的野兔或鳥類。已知捕捉到的狼可以用嗅覺知道喂養(yǎng)它們的人剛吃了什么食物。
它們的聽覺非常靈敏,可以聽到頻率高達 26kHz 的聲音,比狐貍好。它們甚至可以察覺秋天落葉的聲音,傳說狼害怕弦樂器的聲音,也許有事實根據(jù),倫敦動物園中養(yǎng)的狼對強烈的d小調(diào)和弦聲音會表現(xiàn)出不安。
雖然它們夜視能力是犬科動物中最好的,但它們的視力不如貓類。
狼嚎有許多作用,通常在獵食前及獵捕后,狼會用狼嚎來聚集其狼群。狼嚎也用來傳達警告,特別是在狼穴附近。在風暴中或不熟悉的地區(qū),也用于找出其它狼的位置,和遠距離溝通。
狼嚎包含約在 150到780 kHz 的基本頻率,以及包含可能多達12種其它和諧的音調(diào)。其音節(jié)可能維持固定或平順的變化,并可能改變方向多達四到五次。不同地理區(qū)域的狼嚎,可能有不同的形態(tài),歐洲比北美狼的狼嚎聲長、也比較有韻律感,歐洲狼嚎聲音比較大、第一音節(jié)也比較響亮。生物學家曾錄下北美狼嚎的聲音去回應歐洲式狼嚎,顯示此二者是可以相互理解的。
群聚狼嚎時,狼嚎會此起彼落,而非同時一起,會建立錯覺,以為有更多的狼在附近。獨行中的狼在身處其它狼群的領(lǐng)域時,會避免嚎叫。另外狼在雨天和滿足時都不會響應其它狼的嚎聲。
狼的嚎叫
來自動物世界
00:0000:18
真實的狼嚎聽起來很恐怖
請慎重播放
狼嚎與大型犬類的嚎叫聲通常難以分辨,呼叫配偶獵食的狼嚎會長而平順,追逐獵物時,它們發(fā)出高頻的嚎聲。追逐終了時,它們發(fā)出短吠聲與嚎聲混和的聲音。
狼吠叫不像狗那樣大聲,也不會連續(xù)吠叫不停。但會吠叫數(shù)次,并從認知的危險中撤退?;筐B(yǎng)的狼如果聽見狗吠,它們吠叫的次數(shù)也會增加。
在常見的文獻中,狼群通常被描述為具有嚴格的社會階級結(jié)構(gòu),領(lǐng)頭的狼對偶是經(jīng)由爭奪爬到社會階梯結(jié)構(gòu)的頂層。其次是服從階層、以及最低階層。這樣的說法很大程度來自觀察捕獲的、彼此沒有血親關(guān)聯(lián)的狼,它們彼此會為了地位而打斗和競爭。同時捕獲的狼由于沒有疏散躲避的空間,彼此爭斗也比在自然環(huán)境中更頻繁。
在野外的自然環(huán)境中,狼群比核心家庭更緊密些,其基本社會單元是狼的一對配偶,以及其子女。群體平均組成為5-11只,由1-2只成年狼,3-6只年輕,和1-3只幼狼,雖然已知的大型狼群曾多達42只。
狼群鮮少接受其它狼加入,它們通常會殺死陌生的狼,會被狼群接受的狼都在1-3歲間,被殺死的都是成年狼。被狼群接受是個冗長的過程,包括為期長達數(shù)周的試探、被非致命性的攻擊、以了解新加入者是否可以信任。在獵物豐富、遷移、產(chǎn)子等時候,狼群可能會暫時聯(lián)合。
雖然狼群會合作以及策略性獵捕獵物,但它們并不向母獅群那般頻繁與有效的運用策略。與獅群不同,狼群很少穩(wěn)定維持兩年以上,因此它們學習合作獵捕的時間比較短。一般愈大的狼群,每只狼可分得的食物通常愈少。整體而言單一只狼或僅是對偶的狼群,比大的狼群的獵捕成功率較高。有發(fā)現(xiàn)單一只狼仍獨自成功獵補大型獵物如美洲野牛、麋鹿等。
進行獵捕時,如果獵物是成群的,狼在接近獵物時會先隱蔽自己,然后試圖打散群體,或設(shè)法隔離出落單的個體。如果目標獵物站著不動,狼可能會放棄它,也可能會促使它開始跑。對于小型獵物,狼會嘗試盡快抓到。
對于大型獵物,追逐會拖長,以消耗獵物的體力。雖然有紀錄一頭狼曾追蹤一頭鹿遠達21公里,但狼通常在追逐1-2公里后,就會放棄。有時一頭狼會出現(xiàn)在獵物前方,以吸引獵物注意,讓對偶的狼從后方襲擊。狼群也可能布置突襲陷阱,曾發(fā)現(xiàn)印度狼從山溝追逐瞪羚而其它狼在預先挖好的洞中埋伏。也有西伯利亞狼反復多次在接近水洞的地方突襲獵物。西伯利亞和北美狼都會驅(qū)使獵物到崎嶇的冰面、懸崖邊、山溝、斜坡、或陡峭的河邊,以增加獵捕成功率。
狼雖不挑剔獵物,但主要的獵物是中到大型的有蹄類動物(如美洲野牛是狼的10-15倍大),如果獵物不足,中型與小型獵物可以補充如土撥鼠、河貍、野兔、獾、狐貍、貂、地松鼠、鼠類、倉鼠、田鼠和其它嚙齒目動物及食蟲動物。
它們會吃水鳥和它們的蛋,特別是在換毛期和冬季,這種需要將脂肪轉(zhuǎn)變成自身脂肪的時期。當食物不足時,他們會吃蜥蜴、蛇、蛙類、很少吃蟾蜍,如果有的話也吃大型昆蟲。如果食物稀缺時狼也會吃腐肉,他們會出現(xiàn)在屠宰場、家畜掩埋場。
灰狼在歐亞與美洲都會碰上棕熊,這種遭遇的結(jié)果依環(huán)境而定。一般來說沖突原因高于獵食時,棕熊的優(yōu)勢勝過狼群;但在保護自己的狼穴時,狼群多半會擊退棕熊。
雖然棕熊的體態(tài)與力量都遠比單一灰狼大,狼群卻可以靠數(shù)量多與棕熊抗衡。這兩個物種都會殺死對方的幼獸。狼會吃掉它們殺死的棕熊,而棕熊似乎只吃比較年輕的狼。
美洲黑熊僅美洲才有,由于對棲息地喜好不同,灰狼與北美黑熊遭遇的機會遠少于棕熊,它們的遭遇多數(shù)發(fā)生在黑熊分布地的北側(cè)。墨西哥沒有黑熊與灰狼遭遇紀錄?;依怯卸啻渭o錄主動追尋黑熊(主要是年幼黑熊)到熊窩,殺死但沒有吃幼熊。與棕熊不同,黑熊與灰狼群沖突的結(jié)果,時常是輸?shù)羯?/p>
與棕熊和黑熊相比,北極熊與灰狼遭遇機會非常少,雖然有兩次狼群殺死幼北極熊的紀錄。
狼群也會殺死年幼的亞洲黑熊。已經(jīng)知道當狼群在白天攻擊熊時,狼群會將最后致命的攻擊延遲到夜晚,因為狼的夜視能力比熊好。
狼數(shù)量多時,會限制中小型的貓亞科動物的數(shù)量。在部分洛磯山脈和相接的山區(qū),灰狼會遇到美洲獅,由于狩獵海拔高度不同,狼群與美洲獅會互相回避,但在冬季,積雪會迫使它們到山谷狩獵,它們彼次相遇的可能性就會增加。盡管它們相碰的機會不多,但狼群與美洲獅會殺害對方,狼群有時也奪走美洲獅獵得的獵物。
亞洲的狼群獵食兔猻,可能也對雪豹構(gòu)成威脅,并可能造成歐亞猞猁數(shù)量的減少。
除了人類生存對灰狼構(gòu)成競爭壓力以外,虎似乎是唯一獵捕灰狼的動物。當灰狼與虎獵食區(qū)域重疊時,如西伯利亞東部,就會造成此二者劇烈的生存競爭。在錫霍特山脈有狼與虎很好的遭遇紀錄。直到20世紀初,該地區(qū)狼的數(shù)量非常少。一些專家認為,當俄羅斯人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殖民該地區(qū)而大量消滅虎時,狼的數(shù)量才上升。這可由當?shù)刈∶衩枋鏊麄冊?930年代虎被大量消滅以前,不記得有狼群在當?shù)貤⒁皇露玫阶C實?;⒌拇嬖谝种评堑臄?shù)量,不論是區(qū)域性的絕跡或數(shù)量少到不足以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上構(gòu)成有意義的因素,似乎只有在人類減少虎的數(shù)量后,狼群才能擺脫競爭排除。
今天在虎的棲息地,狼的數(shù)量依然稀少,發(fā)現(xiàn)的都是散落的狼群,通常是單一只或小群。第一手的資料顯示當二者遭遇時,虎有時會驅(qū)趕狼離開它的獵物,而狼會吃虎所獵食的腐肉。狼被虎殺死的實際例證很少,雖然有四例經(jīng)證實,虎殺害狼而沒有吃掉它們,攻擊似乎因為競爭而非獵食天性。
狼被虎競爭排除的事例被俄羅斯人拿來教育遠東地區(qū)的獵人,要多寬容虎,因為虎對有蹄類動物的影響不如狼,但卻可以有效控制狼的數(shù)量。
狼通常傾向單一配偶。成偶的狼只要配偶還在,絕大多數(shù)會終生相伴。如果狼的配偶死亡,它會很快重建新配偶關(guān)系。由于雄狼數(shù)量通常多于雌狼,所以沒有配對的雌狼很罕見。多于一個配偶的關(guān)系也可能發(fā)生,但這主要發(fā)生在狼只被捕豢養(yǎng)的狀態(tài)。狼第一次繁殖的年紀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很大,當食物豐富或狼只數(shù)量受嚴格管理時,狼會較早繁殖養(yǎng)育幼狼,以充分利用可得的資源。已知豢養(yǎng)的狼在 9-10 個月就可以繁殖,而野生狼最早的繁殖紀錄也要兩歲。雌狼每年都可以繁殖,通常每年一胎。
懷孕為期 62-75 天,幼狼通常在夏季出生,每胎平均 5-6 只幼狼。與母狼不同,公狼不會反芻食物給幼狼,它會從獵殺中帶回食物。如果母狼在幼狼斷奶期結(jié)束前死亡,狼群中其它雌狼會給幼狼哺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