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是空間心電向量環(huán)經(jīng)過兩次投影而產(chǎn)生的。
第一次投影是指空間心電向量環(huán)在平面(額面、橫面、側(cè)面)上的投影,產(chǎn)生平面心電向量環(huán)的過程。
第二次投影是指平面心電向量環(huán)在導聯(lián)軸上的投影,產(chǎn)生標準心電圖的過程。額面心電向量環(huán)投影在六軸系統(tǒng)中,產(chǎn)生肢體導聯(lián)心電圖,即Ⅰ、Ⅱ、Ⅲ、aVR、aVL、aVF;橫面心電向量環(huán)投影在橫面(V1-V6導聯(lián)),產(chǎn)生V1-V6導聯(lián)心電圖。說明心電圖與心電向量環(huán)圖關(guān)系密切。
第一節(jié)心電圖測量
心電圖是一組具有正、負向波的綜合曲線,可顯示在心電示波器上,也可用描筆將圖形記錄在有正方形小格的記錄紙上。
心電圖記錄紙上橫向坐標可以檢測各波的寬度。即時間。每小格距離為1.0mm,采用25 mm/s的紙速時,則橫坐標上1.0mm的距離等于0.04s,根據(jù)需要可以提高走紙速度。如成倍提高至50 mm/s或100mm/s,則每小格1.0mm表示0.02s或0.01s.
心電圖記錄紙上的縱向坐標可以檢測各波的振幅。即輸入1.0mv的定標電壓,正好能使心電圖機的描筆上下移動10mm,即每1.0mm的振幅相當于0.1mv的電壓,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而改變定標電壓。如受檢者心電波形振幅過小者可加倍輸入,振幅過大者可減半輸入。
一、心率的計算
測量P-P(或R-R)間期(一個心動周期的時間),以秒(s)表示,帶入下列公式,即為每分鐘心房或心室率。若心律不齊,則需測量5個以上P-P(或R-R)間期的平均值代入公式。心率=60/P-P(或R-R)間期,例如:R-R間期為0.8 s.,則心率為60/0.8=75次/分。
二、各波段振幅的測量
首先檢查電壓是否正確?;€(等電位線)應以T-P段為準。因此時心臟無電流活動,電位等于零。
測量向上的波,自基線的上緣垂直至波頂,測量向下的波,自基線的下緣垂直至博得底端;若為雙向波,上下振幅的絕對值之和為其電壓數(shù)。
三、各波段時間的測量
選擇比較清楚的導聯(lián)進行,測量時從該波起始部分內(nèi)緣,量至終止部分外緣。
室壁激動時間(VAT)測量 它代表心室激動由心內(nèi)膜經(jīng)心肌至心外膜所經(jīng)歷的時間。測量時從V1或V5導聯(lián)的Q波或R波的起始部分內(nèi)緣至波頂點垂線之間的距離,即為V1或V5導聯(lián)的室壁激動時間。
四、平均心電軸
1.概念 每一次心動周期的心電活動,可以用一系列順序出現(xiàn)的瞬間綜合心電向量來表達。左、右心室除極向量環(huán)的最大向量在額面上投影的角度,稱為平均心電軸,簡稱心電軸。
平均心電軸的正常范圍是-30°~+90°之間。
左偏:從-30°逆鐘向轉(zhuǎn)動至-90°范圍為心電軸左偏。見于橫位心(肥胖等)、左室肥大、左前分支傳導阻滯。
右偏:從+90°順鐘向轉(zhuǎn)動至+180°范圍為心電軸右偏。見于正常垂位心、右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滯。
具體方向采用心電軸與Ⅰ導聯(lián)正側(cè)端所構(gòu)成夾角表示,并規(guī)定Ⅰ導聯(lián)左(正)側(cè)端為0°,右(負)側(cè)端為±180°,循0°的順鐘向的角度為正,逆鐘向者為負。正常心電圖的額面平均心電軸指向左下。
2.檢測方法
⑴目測法;是一種較簡單測量方法。通常利用Ⅰ與Ⅲ導聯(lián)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來判定心電軸是否有偏移;
Ⅰ、Ⅲ導聯(lián)QRS波群的主波均向上,表明電軸不偏移;
Ⅰ導聯(lián)主波向上,Ⅲ導聯(lián)主波向下,表明電軸左偏(口對口向左走);
Ⅰ導聯(lián)主波向下,Ⅲ導聯(lián)主波向上,表明電軸右偏(尖對尖向右偏);
Ⅰ、Ⅲ導聯(lián)QRS波群的主波均向下,表明電軸重度右偏,又稱為“假性電軸左偏”;
⑵ 振幅法(作圖法):將Ⅰ導聯(lián)QRS波群的代數(shù)和(R波為正,Q、S波為負)計于六軸系統(tǒng)中的Ⅰ導聯(lián)軸上。將Ⅲ導聯(lián)QRS波群的代數(shù)和計于Ⅲ導聯(lián)軸上。然后自上述兩點各引垂線,兩垂線相交于一點A,連接O點與A點,OA即為所求的電軸。如Ⅰ導聯(lián)R波為+8(小格數(shù)),Q 波為-1.S波為-1,代數(shù)和為+6. Ⅲ導聯(lián)R波群的代數(shù)和為+8,S波為-2,無Q 波,其代數(shù)和為+6.按上述方法求得其心電軸為+45°
⑶查表法:按Ⅰ與Ⅲ導聯(lián)QRS波群正負波振幅的代數(shù)和的二個數(shù)據(jù),從一繪制專用的心電軸表中直接查的相應的心電軸。
3.臨床意義 正常心電軸的范圍在0°-90°之間。心電軸在0-30°之間稱為“輕度左偏”;-30°-90°者為顯著左偏。左偏見于橫位心(肥胖、妊娠晚期、大量腹水等)級左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滯等。電軸在+90°-+110則稱為電軸輕度右偏,見于重癥右室肥厚及左后分支阻滯等。
五、心臟鐘向轉(zhuǎn)位
從心尖方向觀察,可以設想心臟循其長軸(縱軸)作順鐘向和逆鐘向轉(zhuǎn)位?!绊樼娤蜣D(zhuǎn)位”時,因右心室轉(zhuǎn)向前、向左,左心室被推向后,V3導聯(lián)出現(xiàn)rS形(正常V3應呈RS形),而V5、V6呈RS形,見于右心室肥厚。
“逆鐘向轉(zhuǎn)位”時,因左心室轉(zhuǎn)向前、向右,左心室被推向后,V3導聯(lián)出現(xiàn)Rs形,多見于左心室肥大。
第二節(jié) 正常心電圖波形和正常值
正常心電活動的先后有序的電激動傳播,引起一系列電位變化,形成了心電圖上相應的波段。
1.P波:最早出現(xiàn)的幅度較小的波,反映心房除極的過程。
2. P-R間期: P波開始至QRS波群開始的時間,反映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
3. QRS波群:波幅最大的波群,反映心室除極的全過程。
4. S-T段:自QRS波群終點至T波起點的線段。
5. T波:QRS波群之后圓鈍的波,與S-T段共同構(gòu)成了心室的復極過程。
6. Q-T間期:從QRS波群起點至T波終點,反映心室開始除極和復極完畢全過程的時間。
一、P波
1. 方向 ⅠⅡ、AVF、V5~V6導聯(lián)直立,其中以Ⅱ?qū)?lián)振幅最高,aVR導 聯(lián)倒置,Ⅲ、aVL、 V1~V3可呈雙向、倒置或低平。
2. 時間 不超過0.11s。
3. 電壓 肢體導聯(lián)不超過0.25mV ,胸導聯(lián)不超過0.2 mV.
正常P波波頂呈圓鈍形,P波時間超過正常范圍見于左房肥大,電壓超過正常值見于右房肥大,P波低平一般無病理意義。
二、 P-R間期
P-R間期正常范圍是0.12~0.20 s。P-R間期與心率快慢有關(guān),成年人心率在60~100次/分鐘,心率越快,P-R間期越短,反之越長。在老年人和心率過緩者P-R間期可略延長,但不能超過0.22 s。P-R間期延長,表示有房室傳導阻滯。
三、QRS波群
1.命名 QRS波群在等電位線上第一個向上的波,稱為R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稱為Q波。 R波之后向下的波稱為S波。如果S波之后還有向上的波,稱為R’波。R’波之后向下的波稱為S’波。如果整個QRS波群均向下時,稱為QS波。 QRS波群中,振幅較大者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如Q、R、S。振幅較小者用小寫英文字母表示,如q、r、s。
2.時間 正常成人QRS波群時間為0.06~0.10 s,不超過0.11s.
QRS波群時間延長見于心室肥大和室內(nèi)傳導阻滯。
3.波形和振幅(電壓)
⑴胸導聯(lián):正常成人QRS波群形態(tài)較恒定。一般的規(guī)律是:Rv1~Rv5逐漸增高,而S波逐漸減?。?span lang="EN-US">V1、V2多呈rS形,R/S<1,Rv1不超過1.0mV,Rv1加Sv5不超過1.05 mV,如大于該值提示右心室肥大;V5、V6可呈qRS 、qR、Rs或R形,R/S>1,Rv5 不超過2.5 mV,Rv5加Sv1在男性不超過4.0mV,女性不超過3.5 mV ,如超過者,可能系左心室高電壓或左室肥大。V3導聯(lián)多呈 RS 形,R/S大致等于1。
⑵肢體導聯(lián):QRS波群形態(tài)因額面QRS向量環(huán)的大小及方向不同而有較大差異,但也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
aVR導聯(lián)的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rS、rSr’、Qr或QS形,RaVR不超過1.2 mV,
aVL與aVF導聯(lián)的QRS波群可呈qR、Rs 、R形,也可呈rS形,
aVL導聯(lián)的QRS波群的R波不超過1.2 mV,
aVF導聯(lián)的R波不超過2.0 mV.
標準導聯(lián)的QRS波群在沒有電軸偏移的情況下,其主波向上,Ⅰ導聯(lián)的R波不超過1.5 mV.
三個標準導聯(lián)或三個加壓單極肢體導聯(lián)中,每個導聯(lián)的正向波與負向波的絕對值加如小于0.5mV.稱為肢體導聯(lián)低電壓。可見于肺氣腫、心包積液、嚴重水腫的病人,偶爾見于正常人。
四、Q 波
正常Q波時間一般不超過0.04s,振幅不超過同導聯(lián)R波的1/4.正常V1導聯(lián)不應有Q波,但可呈RS形。V5,V6常有正常Q波。超過正常范圍的Q波,即Q波過深或過寬均稱為異常Q波,常見于心肌梗死。
五、J 點
QRS波群終末與ST段起始之交點稱為J點,亦稱連接點,多在等電位線上,可隨ST段的偏移而發(fā)生位移。J點上移,多由心室肌除極尚未結(jié)束,而部分心肌已開始復極;J點下移,可由心動過速等原因,使心室肌除極與心房肌復極并存,導致心房復極波(Ta波)重疊于QRS波群的后段所致。
六、ST 段
正常ST 段為一等電位線,可以有輕微向上或向下移位。在任何導聯(lián)中,ST 段下移不超過0.05 mV;ST 段抬高,在胸導聯(lián)V1、V2不應超過0.5 mV,V4~V6和肢體導聯(lián)均不應超過0.1 mV. ST 段下移超過正常范圍,見于心肌缺血和心肌損傷。ST 段上升超過正常范圍,見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滲出性心包炎,變異性心絞痛等。
七、T波
1.形態(tài) 正常時T波圓鈍,占時較長。上升支緩慢離開基線,下降速度較快,因此兩支不對稱。正向T波,升支長于降支。負向T波,升降支長于升支。
2.方向 正常者T波方向與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即Ⅰ、Ⅱ、V4~V6導聯(lián)T波直立,aVR倒置,Ⅲ、aVL、aVF、 V1~V3導聯(lián)T波可直立、倒置或雙向。如果V1導聯(lián)T波直立,V2~V6導聯(lián)T波均不應倒置。
3.振幅 在以R波為主導聯(lián)中,T波振幅不應低于同導聯(lián)R波的1/10.胸導聯(lián)T波可達1.2~1.5 mV. T波輕度升高無重要意義,如果顯著升高,可見于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和高血鉀。當T波低平或倒置,則見于心肌損傷,心肌缺血,低血鉀等。當T波明顯倒置,且兩支對稱,頂點居中時稱為“冠狀T波”,見于心肌梗死急性期,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和左室肥大。
八、Q-T間期
正常心率時Q-T間期的范圍在0.32~0.44s之間。Q-T間期的長短與心率快慢有密切關(guān)系。心率快Q-T間期短,反之則長。為了避免心率影響,常用校正的Q-T間期,即Q-Tc=Q-T/√ ̄R-R.Q-Tc就是R-R間期為1s(心率60次/分)時的Q-T間期。正常Q-Tc不超過0.44s,延長時見于心肌損害、心肌缺血、低血鈣、低血鉀、某些藥物作用等。Q-T間期延長使心肌易顫期延長,容易引起心室纖顫。Q-T間期縮短,見于洋地黃效應、高血鈣等。
九 、U波
U波方向與T波相同。以V3導聯(lián)最明顯。U波過高者見于低血鉀。倒置時見于高血鉀、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第三節(jié) 小兒心電圖
由于兒童生長發(fā)育迅速,生理解剖與成年人有明顯不同,其心電圖與成人亦有明顯差別,年齡愈小,差別愈大??偟内厔轂樽云鹗嫉挠倚氖艺純?yōu)勢,逐漸轉(zhuǎn)變?yōu)樽笮氖艺純?yōu)勢,具體特點如下:
一、 心率
小兒心率較成年人快,10歲以后才接近成人心率水平(60-100次/分)
二、 P波
P波時間較成年人短,嬰兒短于0.09s,兒童短于0.10 s。P波振幅在新生兒較高,可達0.25mV.可能由于兒童肺動脈壓較高所致。以后P波較成年人低。P-R間期也較成年人短,7歲以后趨于恒定(0.10 ~0.17s).
三、P-R間期
P-R間期也較成年人短,7歲以后趨于恒定(0.10 ~0.17s).
四、QRS波群
嬰幼兒的QRS波群呈右心室占優(yōu)勢,表現(xiàn)為V1、V3R導聯(lián)呈高R波,V5、V6導聯(lián)出現(xiàn)深S波,以后隨年齡增長Rv1逐漸降低,Rv5逐漸增高。Q波較成年人為深,多見Ⅱ、Ⅲ、aVF導聯(lián)。心電軸>+90°。
五、T波
T波變異性較大,新生兒期左胸導聯(lián)和肢體導聯(lián)常出現(xiàn)T波低平、倒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