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告訴我們的最大真相是——通常我們根本沒有看到萬事萬物的真相。
也就是說,通常我們每個人與萬事萬物之間都隔著一道屏障。因為,當我們面對萬事萬物中的某個或多個事物時,我們的心理活動會一直處于活躍狀態(tài),一直在思考、想象或行動,心從來沒有留下什么空隙。而只有當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夠停頓下來時,我們的心才能真正感覺到事物的真實存在。
對于這個道理,王陽明用八個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八個字,堪稱王陽明的“八字真言”,是王陽明心學的最高精華之一,也可以說是一種最高明的心理學。
01
此心不動,既不是讓我們死守“空”的狀態(tài),也不是處于“靜”的狀態(tài),一般我們所理解的“空”和“靜”是人在處于形體上的靜止時才能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但是當我們在行動的時候不可能一直保持這個狀態(tài)。所以此心不動,指的是心靈上的“虛靈”狀態(tài),其內(nèi)部意識是流動著的,就像平靜湖面下的水一直處于流動中,否則就會變成死水。當內(nèi)心處于“虛靈”狀態(tài),似乎時空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但是依然能夠感受得到天地萬物在不停地運轉中,只是沒有“我”,只有一團意識能量在虛無中漂浮著。
隨機而動,“機”指代的是萬事萬物。當外物作用于虛靈的意識中,意識不會去反抗,如同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顆石頭,水面即刻將其包容進去,再以波浪的形式把石頭的作用力擴散出去,從而不受其傷害。我們的心靈亦是如此,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用大腦的思維去反抗它,越反抗就會越看不清事物的本質(zhì),最好的方法是讓內(nèi)心處于“虛靈”狀態(tài),那么困難就會被內(nèi)心自動化解。萬化根源總在心,心若不動,則物我相忘于大道,無形化有形,無招勝有招。
此心不動,也就是如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隨機而動,也就是捕捉到事物的本質(zhì)而在恰當?shù)臅r機做出恰當?shù)男袆?。要做到隨機而動的前提是此心不動,就是先讓我們的心真正安定下來。
02
王陽明歷經(jīng)生死磨難后的大徹悟道,使其成為公認的圣人之一,成為了杰出的哲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不是紙上談兵的空論,而是實實在在可以學以致用的學問;用到政治上,王陽明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戰(zhàn)爭上,王陽明成了戰(zhàn)無不勝的軍事家。
王陽明之所以在打仗時能用兵如神,就是因他真正“召喚”到了天地之間強大的力量,用別人難以達到的心靈境界“掌控”乾坤。這種威力無窮的能量即是他心學中的“良知”。
通常,我們的心經(jīng)常是處于“妄動”狀態(tài),時常是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絕大多數(shù)人是對自己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的,這就是所謂潛意識的妄動。我們自以為是根據(jù)意識層面的某種想法去行動的,但其實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潛意識在驅使著自己這樣做。未經(jīng)歷煉、修行和體悟的潛意識是混亂的,其行動常常是以維護自我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規(guī)律,所以充滿矛盾、頑固和狹隘。因此當我們被潛意識所控制時,我們就會處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狀態(tài),這就是妄動狀態(tài)。這時,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被我們的心念加工過的,被我們的成見扭曲過的,而偏離了真實。我們的行動就有點兒像是“盲人騎瞎馬”,就會不可避免地犯一些程度不同的低級錯誤。
試著去了解一下我們的內(nèi)心一定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頭腦中有著仿佛永不停歇的念頭。如果我們想發(fā)現(xiàn)萬事萬物的本相,我們想真正看到別人的存在,我們的心就必須要有空隙。只有心中出現(xiàn)了空隙,才能自然而然地感覺到面對事物的真實存在,這時就是王陽明的“此心不動”。而心一動,我們看見的就只是我們的妄念在面對事物上的投射,而不是面對事物的真實存在了。
03
無數(shù)相互矛盾的念頭,以及圍繞著這些念頭的種種努力組成了我們的“小我”,也即心理學家們所說的“自我”。我們很容易執(zhí)著于“小我”中,這時“小我”就會成為一道屏障,阻礙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真我”與外部事物建立直接聯(lián)系。我們每個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我們都在“小我”屏障包圍的區(qū)域里過著自以為是的生活。但不管這個區(qū)域里所奉行的法則自我看起來是多么美好和偉大,但它們都是我們與其他事物建立真實聯(lián)系的心理障礙。
我們很多人在努力地修煉自己的謀略或技巧,目的是為了解別人、掌握別人并利用別人。看起來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但當這樣做時,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滿種種妄念,那么無論我們掌握了多少謀略或技巧,在使用這些東西時都會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因為心妄動,人就妄動,事自然也妄動。所以,將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才是最有價值的事情。對我們幫助最大的從來不是我們所受的什么教育、哪位大師或哪本秘籍,而是對自己的反省和認識。我們只有把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時,心里才會真正感覺到踏實和安寧。反之,當我們把焦點集中在別人身上,結果就只能是不斷地猜測和焦慮。反倒成了,我的人生不是我負責,而是另外的人負責了。真相卻是,我們只能自己對自己負責?!胺鸩欢扇?,唯人自渡”。除非我們將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則我們的人生將始終處于虛妄和悲哀之中。
04
如何能做到此心不動?答案就是:讓念頭自然流動。如我們平常都是念頭起來了,要么是跟著它走,被念頭綁架;要么是對自己不認可的念頭自責和壓制,這就與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生了對抗。這時的自己往往都是不自覺的,這就是所謂的執(zhí)迷不悟。被念頭綁架的結果,是在不斷造作中加固著自我的執(zhí)念;壓制念頭的結果是堵塞情緒出口、積累負面能量,時間長了就會爆發(fā)和崩潰。正確的做法就是,看到自己的念頭并不做任何抵抗,讓心中的念頭自然而充分地流動。心的澄明,不是沒有念頭,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所以禪宗六祖慧能說:“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這種念頭的流動,王陽明用明鏡照物進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笔ト说男木拖衩麋R,清清明明,任何事物來了都可以照見,等它們?nèi)チ艘膊涣粝氯魏魏圹E。莊子也曾說過同樣的話:“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span>
因外境而起的念頭也是如此,內(nèi)心因過去留存的執(zhí)念而生的念頭也是一樣。超凡脫俗者心如明鏡,念頭的流動則是平常人達到心如明鏡狀態(tài)的唯一途徑。
王陽明創(chuàng)立的“心學”,是我國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nèi)外無數(shù)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日本的西鄉(xiāng)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泵绹鸫髮W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彼?,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研究并運用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作者周霄山,原名《王陽明的“此心不動”》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轉載請注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