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與其他更富身體表現力的藝術形式相比,有個不折不扣的優(yōu)勢:它只需要再簡單不過的工具和材料,以及再小不過的工作場地。一張紙、一支筆,再有個可以靠背的地方就夠了。
文字記錄下的細節(jié)、聽到的有趣的句子、人物的描寫和我自己的記憶。這些都是可以寫成故事的原材料。
素材常常來自你的切身體會和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把它們記錄下來,這是你組織原始寫作材料的一種方式。
在筆記本里你可以記下所見所聞——不管是偷聽到的還是注意到的,以積累眾多的詞句、描述性段落、人物特寫、對話片段,還可以記下其他作家的經典語錄。
它們就被存進了一個語言銀行,之后需要用到時就可以取出來,加以修改,整合到正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或者,它們能夠成為你下一個作品的基礎。
這種觀察和記筆記的訓練是將經驗轉化為文字的重要方法,從而將文字銘刻于心。
當你感到文思枯竭、詞不達意時,這個儲存詞匯和段落的語言銀行就能派上用場。但這樣做的潛在危險是你可能會太依賴你的筆記本而不敢大膽創(chuàng)新,放不開思路去編故事。
做筆記能使你受益良多,也可能會讓你跳不出條條框框。英國小說家毛姆對此有非常恰當的描述:我不記得誰說過,每個作者都應有一本筆記,但盡量不要參考它。我認為如果你真正琢磨透了,這話是有道理的。
把打動你的事記錄下來,并將這個過程與你心中連綿不斷的印象流區(qū)分開,這樣它們可能會深深地進入你的記憶里。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好的想法和真切的感受,覺得早晚會用得上它們,但卻因懶得把它們記下來而忘得一干二凈。當你想記錄某事時,你就會格外專注地去觀察它。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逐漸找到最合適的詞語,讓它們在實際應用中有自己專屬的位置。做筆記的問題在于你會發(fā)現自己逐漸對它們產生依賴,因而失去了自然而流暢的寫作節(jié)奏。
自然而流暢的寫作需要充分發(fā)揮潛意識的作用,人們夸張地稱之為“靈感”。
只有養(yǎng)成留心觀察的習慣,才能隨處發(fā)現故事。
一旦養(yǎng)成做筆記的習慣,你就能關注到那些值得注意的事,你會對事物產生不同尋常的敏感性,能看到平時忽略的形形色色的事與人。這種觀察慢慢會成為近乎條件反射的習慣。
1884年,亨利·詹姆斯發(fā)表了《小說的藝術》(The Art of Fiction)這篇論文,其中他對假想的初涉寫作的人說:“從經驗開始寫作,而且只寫經驗”,“努力成為能洞察秋毫的人”。
成為洞察秋毫之人的第一步,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收藏日常經驗中的細節(jié),也就是將它們記錄并保存在筆記本中。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