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姓的始祖又分為血緣始祖和得姓始祖。李姓的血緣始祖有兩位,第一位是中國司法鼻祖皋陶。
皋陶字廷堅生于(公元前21世紀(jì))曲阜,初漁于雷澤,在堯為炎黃夷聯(lián)首領(lǐng)時,被虞舉為士,任理官(掌管司法的長官),舜繼位后,仍用皋陶為大理,至禹王為帝,越二年而卒,死后,葬于安徽安豐縣南130里故六城東,封其后于英六,生子人伯翳。皋陶之后,歷虞、夏、商、二十六世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xí)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
還有一位是伯益,大約出生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jì),出生地大約位于今天的山東省的西南部中原地區(qū),具體地址不詳。傳說,他能領(lǐng)悟飛禽語言,被尊稱為'百蟲將軍'。在他的帶領(lǐng)下,我國早期先民學(xué)會了建筑房屋,鑿?fù)谒?。西周穆王(公元?00年左右)時,伯益的后裔造父因為替周穆王駕車有功,被賜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北),造父因此稱嬴姓李氏,伯益因此被尊稱為今天李氏族人的血緣祖先。伯益,亦稱大費,是我國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相傳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獵,并且發(fā)明了我國最早的屋舍,他因此被我國民間尊稱為'土地爺'并受到不同形式的供奉
再來說說李姓的得姓始祖吧
李利貞,原名理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顓頊之後皋陶后代理徵,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因執(zhí)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家族面臨株連危險。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到伊侯之墟,饑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李子充饑才得生存,最后到豫東地區(qū)的牯縣(今河南鹿邑縣東)。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后遷徙定居隴西。從此李氏延續(xù)萬代,繁衍發(fā)達(dá)而成中華第一大姓。
李姓還有名祖李耳,即老子,字伯陽,謚號聘。楚國苦縣歷鄉(xiāng)曲仁里人。周景王時任太史(史稱為周柱史),著道德經(jīng)五千言。孔子曾問禮于他,李聃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嘆曰:'老子其猶龍乎?'唐代追封李聃為太上老君。
李姓隴西房始祖李崇公,字伯,秦朝隴西太守,后封為南鄭公
李虎字文彬,西魏時賜姓大理氏,官至太尉,與太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封為上柱國大將軍,時號八柱國。周閔帝時受魏禪,因助宇文泰建立關(guān)中政權(quán),受封為唐國公,謚曰:襄公
李世民聰明英武,素有大志,而能屈節(jié)下士。年十八時,隨父舉兵,掃除亂寇,唐之天下皆其功勞也。初封秦王,后禪高祖之位,是大唐盛世的開創(chuàng)者。
再來說說李氏的發(fā)源地吧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fā)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李姓的標(biāo)志為世人所銘記。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fā)源地,自唐以來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隴西。
隴西,顧名思義,隴山之西,在今甘肅省境內(nèi)。隴西郡,秦置,今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州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肅臨洮縣東北。
晉徙治襄武,在今甘肅隴西縣西南,唐廢。唐朝時的'隴西'概念,當(dāng)指今甘肅省的東南部以今隴西縣為中心之地?;蚴浅鲇谀撤N忌諱,唐朝廢掉了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家族的標(biāo)識,永不磨滅,千百年后的李氏家族,也以此為標(biāo)識,可謂源遠(yuǎn)流長,榮耀無比。
隴西堂建于唐中葉,殿堂林立,巍峨宏大,后遭兵燹所毀,今存牌樓一座……'李家龍宮'就在該縣李氏聚居的南安鄉(xiāng)一心村。
著名學(xué)者李甲中先生積十余年考證,認(rèn)為李氏確系源出隴西……故有'天下李氏出隴西'之謂。臺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書稱:'凡吾國各地所有李姓無不冠'隴西郡'三字,足證李氏家族肇始于隴西,殆無疑義
隴西是中華民族李氏的發(fā)源地。隴西李氏房系紛繁,以至于以后凡李姓者必稱出于隴西,這是不錯的。'。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載,從先祖李崇時,就任隴西守,其子李徭為狄道(隴西郡之治)侯;其孫李信為隴西侯。李信下傳至漢朝大將軍李伉的次子仲翔,他在征討叛羌的戰(zhàn)斗中陣亡,被安葬在狄道東川,其后人就居此地守墓安家。再下傳數(shù)世李伯考為隴西太守;至李尚,為漢朝(隴西)成紀(jì)令,并把家安在成紀(jì)。
此地守墓安家。再下傳數(shù)世李伯考為隴西太守;至李尚,為漢朝(隴西)成紀(jì)令,并把家安在成紀(jì)。由此可見,李氏家族源出隴西甚早,從一開始,它就與隴西這個地方關(guān)系密切,其子孫在此地滋長繁榮,逐步擴大起來,故姓李者必稱隴西。
隴西李氏的始祖李崇,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曇的長子。關(guān)于隴西李氏自李崇以下至唐代,三四百年間傳代和分支情形,《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有詳細(xì)記載:
由上記載可知,隴西郡李氏自周、隋唐朝,人眾迅速膨脹,成為一個支派繁多的大家族,共計有范陽、頓丘、渤海、申公、丹陽、安邑、鎮(zhèn)遠(yuǎn)將軍、平?jīng)?、姑臧、敦煌、仆射、絳郡、武陵(武陽)、定州刺史、南陽公、譙王、蔡王、畢王、雍王、郇王、大鄭王、蜀王等幾十個大房。以地名命名的房系,則清楚地反映了隴西李氏在唐朝以前的主要分布。
李氏郡望、堂號
郡望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特有標(biāo)識。所謂'郡望'就是指一個郡中的望族,泛指一個姓氏,一個支系,一個家族的發(fā)源地。唐代詩人李白詩曰:'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唐代李姓分布之廣,其龐大的李氏家族,擁有眾多的郡望
據(jù)《廣韻》所載,其主要郡望有十三個,它們是:
隴西郡(今甘肅臨洮南),趙郡(今河北邯鄲市西南)
,頓丘郡(今河南清豐西南),,中山郡(今河北定縣),廣漢郡(今四川廣漢北)
廣陵郡(今揚州市),襄城郡(今河南襄城縣),夏郡(今湖北云夢)
,梓潼郡(今四川梓潼)
范陽郡(今河北涿縣)
梁國郡(今河南商丘南)
南陽郡(今河北南陽市)
渤??ぃń襁|寧、河北、廣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
堂號和郡望一樣,是尋根溯祖時必不可少的姓氏概念。此處的所謂堂號,是專指祠堂的名稱、稱號,或為該姓發(fā)源地,或為一個美麗動人的歷史典故,讓世人一看就知道是出自何姓何宗。堂號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
與其他中國姓氏一樣,作為中華望族大姓的李氏,有不少著名堂號。
主要有:
隴西堂、趙郡堂、中山堂、龍門堂、道德堂、綜理堂、衟根堂、仙葉堂、仙果堂、仙籽堂、平棘堂、如在堂、登龍?zhí)?、培元堂、睦族堂、敘樂堂、正元堂、兼善堂、鴻嗣堂、尊親堂、錦瀟堂、萬葉堂、敦敘堂、敦本堂、敦復(fù)堂、第一堂、廷古堂、德光堂、得一堂、三友堂、三可堂、三鑒堂、三培堂、三多堂、四平堂、四桂堂、四教堂、五經(jīng)堂、五知堂、九如堂、青蓮堂、百德堂、百忍堂、牛山堂、德昌堂、叢桂堂、善慶堂、祭文堂、篤慶堂、錦書堂、利貞堂、敬德堂、啟后堂、燕詒堂、仁本堂、西平堂、世德堂、忠武堂、衍慶堂、源遠(yuǎn)堂、垂裕堂、萼輝堂、古春堂、長發(fā)堂、孝友堂、必昌堂,創(chuàng)垂堂,紫氣堂,敦倫堂等.
各地李氏
江西臨川楊溪李氏,其開基始祖為居信公住在今江西臨川縣楊溪鎮(zhèn)的李氏家族,保存了一本珍貴的家譜,即道光十五年李輝等修的《臨川李氏支譜》。其中記載了有關(guān)這支家族的遷衍情況。據(jù)載,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豐城李氏家族的一個支系。其遷江西臨川的開基祖名居信,至臨種楊溪后,又繁衍為12支,他們都尊居信為始祖。江蘇安山李氏道光十九年李沅修《李氏家譜》載:今江蘇安山的李氏宗族,其先祖南渡而至浙江的書川,傳至宋代元之公, 自雪川來吳做官,因而在江蘇的安山一帶定居下來,為其開基始祖。自三世祖,有敬、洪、綱、權(quán)四公,分為四大支,分支的各家族有住上茅的,有住上障的,有住胥口的,有住玉峰的,還有住常熟的。住在迂里的一支,是五傳之祖余慶公的后裔,到清道光年間已二十余年。浙江壽昌李氏清國子監(jiān)博士熊士鵬所撰《道光五年李氏宗譜序》中說,浙江壽昌的李氏家族的開基始祖叫茂十公,當(dāng)時從江西遷住浙江壽昌,其后代繁衍分支,而日益族大人眾。
浙江紹興李氏在浙江紹興,有一個李氏大宗族,明朝時期就已經(jīng)是越東的望族,至今更是支庶繁茂,流布廣遠(yuǎn)。據(jù)同治九年李向榮等修《山陰天樂李氏宗譜》載,這個李氏宗族屬大唐裔孫,即汝陽王的四世孫庶,李唐末時為避朱溫之亂,從陜西風(fēng)翔,遠(yuǎn)遷至浙江。在浙江紹興的開基之始祖,名樂天公,于昭宗天佑年間,定居山陰岱鷗。他的后代繁衍,代有分徙。
其中有遷至兩浙東西的,有遷大江南北的,甚至遠(yuǎn)遷邊地綏德口外和遼東,而成為當(dāng)?shù)鼐拮?。遼東這一派遷徙的時間大約在清同治年間,遼東一房剛遷不久,綏德派又從西迂回浙江,這一房的源流記載最詳。
山東高密李氏同治十年李敦芳等編《高密李氏家譜》載:今山東高密李氏,出自漢將李廣之后,是當(dāng)時西京的名門。李廣的后人有一支從隴西遷徙至山東高密,并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里,成為高密人。
浙江余姚李氏在浙東有李氏望族,舊譜稱三江李氏,因其分布于三江:藍(lán)溪葉岙為姚江;奉川江口為蕙江;仲夏江東、江北為甬江。 三江李氏出自隴西中一支,東遷到山東
余姚李氏中,還有一支遷徙自浙江上虞。余姚李氏有譜記載,共23世,其中王爵侯封者2人,相者五5人,尚書3人,觀察使1人,提刑者1人,節(jié)度使3人,元帥總管3人,刺史、郡守與節(jié)度使、進(jìn)士等22人,尹尉簿判之屬28人,真可謂族大名望。
江蘇無錫李氏光緒十一年李怡延等修《夫椒李氏家乘》記載,江蘇無錫之李氏家族,其先祖自秦漢而下,以至于唐,有遷河南固始縣的,有遷福建邵武的。從宋代至清代,此家族已繁衍了好幾百年,成為當(dāng)?shù)卮笮铡?/p>
湖北枝江李氏光緒十三年李烈卿修《旌陽李氏宗譜》記載:旌陽李氏的始祖名微,初居隴西,后遷徙至湖南的常德,繼而又遷江西饒州。
江蘇丹徒李氏據(jù)民國十四年李純錫等修《開沙李氏宗譜》記載,今江蘇丹徒縣開沙之李氏,出自唐宣宗第九子昭王吶。在唐末,為避黃巢之亂先遷在今安徽歙縣內(nèi),再遷今安徽祁門縣。
今云南騰沖李氏,自明朝以來,成為滇中大姓。明洪武十四年李德公調(diào)任云南騰沖,于是在騰 沖安家,子孫繁衍,遍播騰沖。
河北交河李氏民國二十六年李桐蔚修《交河李氏族譜》載:交河李氏之先祖居山西洪洞,于明成祖永樂二年,遷于滹沱河北岸的交河馬連坦,此后裔孫各繁衍,初分為東、西兩大支,其東又分為12支,其西支復(fù)分為5支。
遼寧李氏在今天遼寧省境內(nèi),李姓子孫繁多,其中一些縣區(qū)李姓是其土著居民的大姓。這些李姓家族,成為開發(fā)邊疆的生力軍
浙江縉云李氏臺灣李振球先生有'隴西李氏,源出一家'一說,浙江縉云李氏家族的源流,按李振球先生家中所藏宗譜記載,知其宗族始于唐朝李陽冰。
李陽冰,籍貫趙郡,他在唐朝時期,來到浙江縉云縣當(dāng)縣令。李陽冰在任期間,某年,縉云境內(nèi)大旱,人民饑?yán)?,作為縣令的李陽冰十分憂慮,相傳他因愛民心切,而設(shè)奠禱于城隍廟,請求上天速賜甘霖,并起誓說:'若三日不雨,必焚君廟。'后三日已到,天空晴朗無雨,李陽冰于是按其誓言,引火焚廟,一時間,城隍廟宇火焰沖天。正在這時,廟宇上空突然烏云密布,隨著滾滾雷聲,大雨傾盆。借助神功,縉云久旱逢甘雨,是年喜獲豐收。碑名為??N云城隍廟重建石碑'。此碑約三四百宇,迄今已歷一千二百多年,現(xiàn)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法帖中收有該碑拓本。
縉云李氏宗族發(fā)展至今,子孫眾多,支派亦多。每一支宗支,都各有宗祠。由于同出一源,而集資合建總祠于縉云城內(nèi)。各支派選一理事,組織總祠理事會,主持春秋祭祀。宗族內(nèi)部,排定字行,區(qū)分輩份,秩序井然。
湖南安化鄧姓李氏據(jù)說,今湖南安化縣的鄧姓,是唐朝宗室李天和的后裔。李天和的后裔為什么會改鄧姓呢?這要從南唐的滅亡說起。
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李煜即位后,南唐國運已朝不保夕,李煜知道即將亡國,而又無力挽回大局,只好終日飲酒賦詩,沉溺于聲色。開寶八年,宋兵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終于滅亡。國亡之后,南唐宗室后裔成了宋朝的捕捉對象,為了逃避亡身滅族之禍,諸王紛紛出逃。在當(dāng)時僥幸逃出的宗室諸子中,有李天和。李天和是李煜第八子李從鎰的兒子,李從鎰被封為鄧王,李天和就以其父的封號'鄧'為姓,隱居民間。就這樣,李天和傳下了湖南安化縣一帶的宗室李氏。盡管李姓被改成了鄧姓,但其宗族之源仍歸于隴西李氏。
湖北陽新李氏臺灣李鴻緒先生有《湖北陽新李氏源流》一文,敘述如下:
據(jù)李鴻緒先生考證,其祖上出自唐宗室后裔。唐朝開國皇帝出自隴西李氏,其有天下,宗室子孫空前繁衍,《氏族典李姓部》載,主祖李淵有子二十二,李淵之子太守李世民有子十四,皆封王。李世民之第三子,名恪,封吳王。恪九世孫李衢,遷居于江西建昌,他生有四子:軒、轅、輅,這兩個兒子的家系中,各有一部分遷到湖北省的陽新縣,迄今已有三十余世,算起來歷時一千多年。
遷到江西的李衢,其子孫繁衍,派系眾多。以李衢第四子李輅這一支系來看,其派系有43世,清晰可數(shù),井然有序。李衢的后裔,人才輩出。明朝有李亭瑞,官至中書;有李文郁,為帥府,李文郁后遷江西九江德化,其后有李鴻達(dá)與子李道生,在清朝乾隆時期,父子都官至翰林。
李姓是當(dāng)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據(jù)統(tǒng)計,李姓人口總數(shù)已超過1個億,占全國總?cè)丝诘?.9%。在今日中國,李姓主要集中分布在渤海灣、四川、東北三大塊。具體從其絕對人口數(shù)量在全國的分布來說,又集中于河南、四川、山東三省,這3省的李姓人口占全國李姓總?cè)丝诘?9%。其中,河南一省的李姓就占全國李姓總?cè)丝诘?0.8%,是李姓人口最多的??;四川李姓占全國李姓總?cè)丝诘?0.1%,排在第二位;山東李姓占全國李姓總?cè)丝诘?.3%,排在第三位。其次分布于河北(6.7%)、廣東(5.8%)、湖南(5.6%)、湖北(4.9%)四省,這4省的李姓人口合占全國李姓人口的23%。另外,東北三省的李姓人口也占了全國李姓總?cè)丝诘?0%。從李姓人口在當(dāng)?shù)馗餍湛側(cè)丝谥兴急壤齺碚f,河南省也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占該省總?cè)丝诘?0.2%。李姓是中國西南、華北地區(qū)最常見的姓氏。
河南省也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占該省總?cè)丝诘?0.2%。李姓是中國西南、華北地區(qū)最常見的姓氏。在中國云南、四川中部、河北、河南、山西、甘肅西南、青海西部、山東 山東北部、吉林、黑龍江大部,李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2%以上。在四川東部、貴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北部、江西西部、山東大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甘肅東部、寧夏、內(nèi)蒙大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占當(dāng)?shù)乜側(cè)丝诘?.9-9.2%。
在浙江、福建、臺灣、江西大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廣西南部、海南、新疆北部、甘肅西部等地,李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秊?.3-6.9%。其他地方的李姓所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瑒t在此比例之下?!?jù)袁義達(dá)等人的研究,李姓族人的血緣遺傳呈現(xiàn)以下特征:李姓人口中以O(shè)型血為主,約3034萬,占李姓人口的31.8%;其次是B型,有2858萬人,占李姓總?cè)丝诘?0%;再次是A型,有2731萬人,占李姓總?cè)丝诘?8.7%;AB型只有905萬,占9.5%。
中華李姓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發(fā)展,早于向臺灣移民,除由于特別歷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鮮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
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駛船,去琉球國后,有李榮、李杰、李敬、李進(jìn)、李隆、李陸、李珍、李華、李珎、李葉等人,曾受琉球國的派遣,作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
《明會要》記載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人。這些李姓人,后來定居于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
清代以來,其中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南方沿海一些居民開始渡海遠(yuǎn)徙,到南洋(亞洲東南部地區(qū),即'東南亞')謀生,其中有許多李姓人。李姓遠(yuǎn)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歐、美各國,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1848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發(fā)現(xiàn)金礦,由于缺乏采礦勞動力,便在中國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其中有閩、粵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壯年,這些華工為美國西部的早期開發(fā)做出了極大的貢獻(xiàn)。
此后他們在美國各地發(fā)展繁衍,人口不斷增加,從而使美國成為美洲李姓華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英、法兩國為解決后勤勞力不足,經(jīng)中國政府允許,又在中國上海、天津、青島、河南等地招募工25萬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當(dāng)時的蘇聯(lián)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縣招募勞工,其中也有李姓人,抗日戰(zhàn)爭前后、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均有李姓人徙居海外。
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五洲。到海外求發(fā)展的李姓人,主要分布于越南、朝鮮、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緬甸、巴基斯坦、東帝汶、印度、尼泊爾、老撾、伊拉克、伊朗、科威特、蒙古、日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盧森堡、俄羅斯、英國、法國、荷蘭、瑞士、德國、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新西蘭、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汪島、牙買加、巴西、巴拿馬、古巴、圭亞那、蘇里南、阿根廷、秘魯?shù)葦?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幾乎遍布五大洲。
李姓族群是帝王將相的裔孫,李姓是一個新誼濃重的家族,無論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祖先與祖根,重視家族的團(tuán)結(jié)和諧。因此,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李姓華人都建有李姓宗親組織,經(jīng)常開展活動。例如。美國各大城市都有李姓宗親會,新加坡有'新加坡李氏總會'、'新加坡潮州隴西公會'、'廣惠肇李氏書室'、'嘉應(yīng)五屬李氏公會'、'四邑李氏同鄉(xiāng)會'、'瓊崖李氏公會',菲律賓有李姓'隴西堂'等。
聯(lián)系客服